資料來源:115-中央研究院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255頁
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5,113,689,000 元(
計畫內容
1.基本行政工作維持:   (1)聘任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2)辦理行政、出納及總務等事務。   (3)院區、各類宿舍、辦公房舍等設施及發電機維護、     消防維護、電梯維護、中央空調維護與數位式交換     機維護等。   (4)院區道路及其他公共設施維護等。   (5)公共空間環境景觀工程之管理與維護。   (6)持續建設與維運本院的資訊基礎設施,支援本院學     術研究及學術交流合作。   (7)審查委員主題審查:係辦理博士後研究學者培育計     畫、前瞻計畫、深耕研究計畫、主題研究計畫、關     鍵突破種子計畫、關鍵突破研究計畫、因應流行病     研究計畫、任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永續科學研究     計畫、生醫資料精準醫療計畫、研發AI在人文與科     學研究的創新應用、與大學、學研機構及醫學中心     合作計畫、中研學者計畫等審查工作。   (8)年輕成果獎、國內學人訪問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專     書獎勵金:     <1>為獎勵國內年輕學者進行深入研究並有重要貢獻       ,甄選出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性、國際競爭力及潛       在影響力之年輕學者,特辦理中央研究院年輕學       者研究成果獎。     <2>獎勵國內大專院校及學術研究機構來訪本院之國       內學人,進行專題研究及研發特定技術。     <3>為鼓勵全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者針對學術議題進       行深入之研究與探討,並做出重要貢獻,設立「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加強推動優質       學術性專書之出版。   (9)透過技術移轉,致力於將本院研究人員利用公共資     金研發之智識成果,轉化為能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     應用。   (10)學術活動中心暨綜合體育館等運作維持。   (11)推動院區車輛停放之運作維持所需各項費用。   (12)國際研究生宿舍:     <1>提供國際研究生學程學生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置辦廚房電器、免費使用之網路漫遊、備有公用       電腦及影印機,讓學生更便利使用設施。     <2>配有24小時警衛,完備監視系統,2名管理人員及       1名清潔人員,確保住宿生居住安全及品質。   (13)國際研究生有眷宿舍:9坪套房、雙人床及廚房設      備,提供有眷學生便利的居住環境及良好的居住品      質。   (14)教學行政大樓:     <1>基本關懷中心行政工作維持。     <2>維持國際研究生教學行政大樓內部軟硬體設備及       建物維護等正常運作。 2.學術規劃及交流合作:   (1)評議會之召開。   (2)中長程學術發展:     <1>落實學術研究倫理素養之培養,提升學術研究品       質,並提供教育與諮詢。     <2>透過系統性之科研成果分析,展示研究產出,評       估研究實力,並掌握本院在學術研究領域之競爭       優勢與挑戰。     <3>持續開發學術服務管理系統(ASMS)與其他相關       系統間資料串接功能,增加資訊完整度;建置整       合各階段資料、簡化查詢和管理介面,增加ASMS       系統以單一介面呈現所有資料,查詢、分析、統       整資料功能。     <4>補助投稿開放取用期刊。     <5>召開學術諮詢總會委員會議。     <6>舉辦第34屆新科院士演講。   (3)參加國際組織:本院代表我國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 ISC)之國家     會員,設有國際科學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負責     推動本院與國內各學會參加相關國際科學組織,目     前支持及補助國內學會參加ISC轄下國際組織及繳交     會費;另外,捐助世界科學院(TWAS)以協助發展     中地區國家科學能力建構;捐助ISC與本院合作設立     國際災害風險整合研究中心;捐助國際人權網絡Int     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etwork of Academies     and Scholarly Societies(IHRN)。   (4)出席暨舉辦國際會議:     <1>為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參訪各國科學院、大學及       相關學研單位等,並積極參與國際科學組織活動       ,本院每年補助ISC轄下國內學會、本院研究員及       學者出席國際會議及交流研討會。     <2>出席暨舉辦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暨聯合會議。   (5)學術交流合作:     <1>合辦吳大猷科學營。     <2>科學教育推動業務。     <3>延聘專家學者:延聘國內外特有領域或傑出之學       者專家,參與本院重要研究或管理工作及學術發       展規劃,使國內研究發展與國際接軌,促進國內       外學術合作與聯繫,俾以拓展研究領域,提升國       內學術研究水準,進而帶動國家整體學術發展。     <4>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辦理       本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       理委員會之會議召開、計畫審核、實地訪查及教       育訓練等行政業務;本院人類研究倫理諮議委員       會之會議召開、研究參與者保護相關政策研擬及P       I申訴案之處理。     <5>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         #1.辦理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議。         #2.受理並審核實驗動物計畫書申請案。         #3.提供院內同仁動物實驗相關建議及諮詢服務           。         #4.辦理動物設施內部查核以監督轄下各動物設           施。         #5.辦理本院實驗動物計畫書審核後監督稽查。         #6.彙整本院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審核、           監督與管理實驗動物相關資料,以提交農業           部本院年度監督報告。         #7.動物實驗審查暨管理整合系統(eIACUC)之           維護與運作。         #8.定期更新本院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官           網,提供院內研究人員最新趨勢與資訊。         #9.辦理小班制實驗動物操作技術實作課程。         #10.參與國內外會議以及專業課程,持續更新專            業知識。         #11.辦理使用實驗動物3R準則相關推廣業務。         #12.諮詢與監督全院實驗動物取得、使用與獸醫            學照護。     <6>生物安全會:         #1.辦理完備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實驗室及           生物材料庫工作人員之生物安全教育訓練、           知能評核,以及生物風險管理系統之導入與           持續運作管理。         #2.規劃與執行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實驗室           及生物材料庫工作人員之健康監測與血清樣           本保存之行政作業。         #3.辦理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實驗室及生物           材料庫年度生物安全內部稽核作業,並協助           事故應變演練、事故通報與處置,以及人員           離職時之結清程序。         #4.辦理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實驗室、生物           材料庫及試驗場之新建、改建、擴建、重啟           、暫停及關閉等行政作業。         #5.辦理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實驗室及生物           材料庫之生物安全、生物保全與緊急應變計           畫文件,以及研究計畫之生物安全審查作業           。         #6.辦理本院研究所(中心)感染性生物材料之           輸出入及處分等相關審查作業,並負責主管           機關系統之維護與使用權限管理。         #7.辦理主管機關之生物安全相關公文簽辦事項           ,及主管機關查核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           實驗室及生物材料庫之相關行政作業。         #8.辦理召開本院生物安全會會議及相關行政事           務作業。     <7>環安衛工作:辦理本院實驗室環境保護、安全衛       生、教育訓練業務。     <8>人文組與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合辦學術研習班       或國際學術研討會。     <9>節能改善:改善院區設備能源使用效率,藉由建       立院區能源績效指標管理系統(即時掌握建築物E       UI、空調系統kW/RT、資訊機房PUE等能效指標)       ,設置數位感測計、流量、溫度及電力量測等裝       置,藉由能效資訊的蒐集及可視化,即時分析系       統運作情形、檢視用能設備運行效率,提前進行       調整保養。 3.召開第36次院士會議。 4.人才培育及延攬計畫:   (1)延攬資深學人開辦費:本院為培育具國際視野之研     究人才,強化與國際頂尖學研機構之實質交流,積     極延攬傑出學者至本院任職,參與研究計畫、擔負     學術領導功能,促進本院提升研究水準與拓展研究     領域。本項經費提供資深學者於到任五年內建立研     究室、購置儀器設備、聘任研究助理、補助研究生     及執行第一期新創計畫所需。   (2)與國內大學合作培育國際研究生計畫(TIGP):     <1>為延攬國內外富研究潛力之優秀學生從事尖端領       域研究,本院自91年起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       ,藉由全英文之教育環境,並結合本院研究機構       及國內頂尖大學之專擅研究領域,規劃跨領域博       士學程,培養具國際觀之高級科研人才,以提升       我國在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之國際競爭力。     <2>目前共與國內10所研究型大學合作,設有13個跨       領域博士班學程。   (3)與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合辦學程及研究進修計畫:     <1>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辦理研究進修計畫:本院       設有學術交流暨合作委員會負責推動與國內外各       學術機構之交流與合作,包括簽訂學術合作協定       、派遣學者交流互訪並合作進行國際研究計畫、       舉辦雙邊研討會、交換出版品等;邀請國際級大       師擔任本院講座及特別講座。     <2>與國內大學合作辦理學程:設立碩、博士學程,       與國內大學合辦研究生學程及進行合作計畫,共       同培育優秀研究人才。   (4)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培育與菁英獎學金計畫:辦理     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及推動人文菁英     獎學金,獎勵就讀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博士班學生     、協助博士候選人完成其博士論文,培育我國人文     社會科學領域之研究人才,並作為本院人才儲備之     用。   (5)人文講座:人文講座目標為培育新世代跨領域科學     人才、建立基礎人文教育的典範。人文講座課程鼓     勵多元學習、重視思辨、小組討論的特色,強調獨     立思考與跨域對話的能力,期望加強生醫領域見長     的學生人文方面之素養,進而成為具備跨界思維競     爭力之科學人才。   (6)博士後研究學者培育計畫:本院為國內學術研究最     高機關,負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與培養高級     學術研究人才之任務,每年辦理兩梯次博士研究學     者申請,延攬具學術潛力之博士後學者,以提升學     術研究水準,厚植博士後研究人力。 5.跨領域開發及研究設施之改善:   (1)人文社會科學新領域之開發及研究環境之改善:本     院將持續推動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專業研究,擴展跨     領域合作,並加速AI在人社各領域的運用及反思。     本年度執行的研究計畫,包含歷史、考古、文學、     哲學、語言、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等領域,以     及AI的運用與規範,人文社會與科技的跨域整合等     。本院亦將積極培育並延攬優秀人才,彙整並分享     學術資源,也將與國際學術社群密切合作與對話,     以優異的研究成果回饋社會。   (2)創新性研究計畫:為落實本院成就全球頂尖研究的     願景,並鼓勵研究人員及早甚至領先投入具高度挑     戰性與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本計畫以額外資源支持     先期探索性研究;另亦提供彈性機制,以因應突發     且急迫的研究需求。透過此一策略,強化本院在關     鍵技術與知識領域的超前部署,提升本院國際競爭     力,並於面對牽動國家發展乃至全球議題的重大挑     戰時,發揮領航與解方角色。   (3)生物技術之研發及在醫學之應用:本計畫持續深化     對轉譯及精準醫學的研究,聚焦於生物科技在新興     感染性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之     預防與治療的應用。同時也擴展至創新轉譯農學、     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關鍵策略節能減碳等永續     發展相關領域,反映全球對健康與環境永續的高度     關注。本計畫導入AI人工智慧技術並積極推動跨學     門、跨領域的創新合作,強化產學連結與永續科技     的未來發展。   (4)數理科學新領域之開發及研究環境之改善:本院數     理科學組長期致力於數學、物理、化學與天文等基     礎領域的發展,並積極吸納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加入     。本計畫將進一步強化對量子科技、人工智慧、新     能源與減碳科技、生醫應用、尖端材料與地震科學     等具前瞻性領域的支持,並促進跨領域整合創新。     尤其重視人工智慧在數理基礎研究與應用科技中的     深層融合,例如利用機器學習提升材料特性模擬效     率,或透過AI加速藥物研發流程等。計畫經費將用     於新增研究計畫、購置最新儀器設備,以及提供具     競爭力的薪資以延攬與留任高潛力與實務經驗兼備     之人才。   (5)前瞻計畫:為延攬、拔擢優異並深具發展潛力的年     輕學者,特給予本院助研究員、新聘之非長聘副研     究員5年研究經費支持,提供穩定和充足的研究資助     ,以發展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原創研究。申請人需獲     其所屬之研究所或中心推薦方可提交申請案。經嚴     格審查並獲得補助之計畫主持人,其經費核給由院     方及研究所、中心分別分攤百分之五十。   (6)深耕研究計畫:     <1>為鼓勵本院研究人員潛心於研究工作,長期致力       於知識領域重要課題的原創性研究,充分發揮研       究潛能,期有世界水準之重要貢獻,特規劃深耕       研究計畫以鼓勵院內傑出之研究。     <2>本院副研究員以上之研究人員皆可申請深耕研究       計畫。通過嚴格審查脫穎而出之研究人員,可獲       得院方五年經費支援。115年度計執行46件延續型       計畫,新增計畫預估約為13至16件。   (7)主題研究計畫:     <1>為推動本院研究專案計畫,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       世界級的重要貢獻。主題研究之計畫推動,除了       本院各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參與外,並邀       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加入共同執行,對於培育高       級學術研究人才及厚植研究潛力,皆有諸多助益       。     <2>本計畫係經過嚴格審查作業,通過之計畫皆為前       瞻性、創新性且具重要性之3年期計畫。114年度       起新增計畫轉型為僅限單一整合型計畫類型,鼓       勵並強化主題研究之團隊整合,除了18項數理科       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跨所(中       心)之重要延續性研究計畫,並將增加多項重要       計畫。   (8)關鍵突破種子計畫:     <1>本計畫係辦理本院關鍵突破研究計畫之先期研究       ,其規模較小且研究期程較短,適合概念尚在萌       芽,但具原創性及發展潛力之研究。     <2>本計畫自108年度起辦理,計畫執行期限以1-2年       為原則。   (9)關鍵突破研究計畫:     <1>關鍵突破研究計畫係辦理本院學術發展評估為具       有發掘關鍵問題與創新突破可能之數理科學、生       命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針對關鍵問題提出       解決策略。     <2>本計畫自110年度起辦理,計畫執行期間以5年為       原則。   (10)全院性核心設施及新創儀器計畫:於本院核心設施      及貴重儀器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院本部與各研究      單位合作,規劃全院性服務之核心設施及貴重儀器      ,維持各核心設施之正常運作,期能為院內同仁建      構一優質研究環境。     <1>辦理核心設施共用服務:         #1.協助全院性核心設施辦理共用服務。         #2.管理設施服務預約系統、落實身分查驗、開           通使用者帳號並提供系統疑難排解服務。         #3.開放各類共用儀器設施服務院外學研機構及           生技公司。         #4.各設施提供技術新知研習、儀器訓練、獨立           操作認證等課程。         #5.辦理核心設施服務推廣活動、代收院外計畫           支付設施使用費。         #6.支援全院性核心設施之維運,提供支援各類           公用儀器設施日常營運所需經費,汰換更新           儀器與擴充升級、購買年度養護維修及實驗           耗材。     <2>核心設施、貴重儀器使用管理:         #1.辦理核心設施及新創儀器計畫服務績效評估           或研究成果考核。         #2.調查全院貴重儀器使用情形。         #3.辦理全院貴重儀器年度概算籌編時之預審作           業、預算執行時協助審查貴重儀器預算項目           之新增或變更。 6.任務型專案研究計畫:   (1)材料與分析科技探索計畫:     <1>執行延續性之材料與分析科技之探索型研究計畫       ,內容包括:         #1.用微流體技術控制細胞從二維培養環境到三           維培養環境了解細胞骨架如何影響細胞體積           。         #2.精準健康需要的多肽微脂體引信控制通用平           台。         #3.發展波長1100奈米以上之短波紅外流式細胞           術。         #4.雷射冷卻「長生命期」「高激發態」原子:           圓態(circular state)超冷雷德堡原子製備           與新穎量子態探索。         #5.高通量液相單一奈米粒子分析技術。         #6.探索低維度奈米材料系統中的拓樸物質與新           穎量子現象。         #7.原子精準設計於異相觸媒表面的活性奈米結           構。         #8.螺旋狀奈米石墨烯:由下而上合成與其手性           光學性質研究。         #9.波多爾逆反應作為CO2轉換成CO的觸媒效應(           二)。         #10.二維材料及其混成結構在光偵測器的應用:            雪崩光電流,快速響應以及長波長偵測。     <2>以公開徵求及專業審查方式,挑選具有原創性或       能解決特定重要材料或分析之基礎科學問題的相       關探索研究計畫並給予研究經費支援。     <3>舉辦小型聚焦式研討會,邀請國內外材料相關領       域專家、學者發表演說和參與討論,共同探索為       解決特定問題之關鍵材料或分析科技新研究方向       。     <4>國際活動方面,協助本院TIGP的MST學程、Nano學       程及SCST學程辦理學生壁報比賽,提供國際研究       生公開發表自己研究的機會,也與同儕彼此交流       研究成果。   (2)因應流行病研究計畫:     <1>此研究計畫專注於目前國內及全球所面臨的重大       感染性疾病,如登革熱、日本腦炎、腸病毒、流       行性感冒病毒、禽流感病毒、細菌、2019新型冠       狀病毒、以及猴痘病毒等感染疾病,對於病源及       宿主在感染過程中的分子、生化、細胞、免疫及       發炎反應進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感染疾       病疫苗與治療疾病的新方法。建置各式研究平台       ,包括病原培養、檢測及快速篩檢工具、抗體、       抗原的備置、動物模式的建置、小分子合成、藥       物與疫苗的研發、流行病學調查等。將結合院內       在生命科學、基因體醫學、化學、結構生物學、       及生物資訊等優勢研究領域的精英,進行跨領域       和跨單位的團隊合作,藉以推動轉譯醫學研究。       此外,也將納入社會倫理及法律等相關研究,以       利疫情的控制與其後續影響的評估。     <2>規劃研究主題包含:         #1.針對蟲媒與空氣傳播人畜共通病毒之整合性           病毒體監測與功能驗證平台。         #2.感染性疾病的感染過程與致病機制的探討。         #3.感染性疾病檢測技術的研發。         #4.感染性疾病疫苗的研發。         #5.抗病毒新藥或老藥新用的研發。         #6.抗藥性標靶分子的鑑定及新型抗藥性分子藥           物的研發。         #7.治療性抗體。         #8.高階全/半自動研究工作流程與平台技術。         #9.研究成果產品商業化。   (3)任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徵選院內具有社會重要性     、應用潛力與適合由公共資金投入填補產業化轉譯     缺口等研究題材,進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進行轉譯     研究,結合園區內建構之各單位人才、技術及資源     ,促成生醫研究成果轉譯為造福社會整體利益的實     際應用,有助於臺灣創造具國際競爭力之生技產業     。   (4)重要新興領域推動計畫:本院是國家的「基礎研究     重鎮」,亦為「國家級實驗室」,具「政府的建言     者」之角色。為進一步提升本院貢獻,及鼓勵同仁     集思,在關鍵問題上尋求基礎性突破,以期在社會     及學術上的諸多重大挑戰上,發揮本院研究潛能,     達成「以研究帶動社會進步」之目標,本計畫透過     推展跨領域研究人員交流會等策略性行動(strateg     ic move),鼓勵同仁提出創新構想,針對關鍵問題     提出突破性的解決策略,開創研究藍海,系統性地     拓展學術版圖。   (5)永續農學計畫:鑑於近年農業相關關鍵議題的增加     ,如精準育種、永續減碳、產地鑑別、原生作物等     。在世界各國逐漸聚焦之時,我們需積極投入永續     農學經費增進此方研究的執行能力。以加強固碳、     減藥及增產為主軸,計畫持續以著重於增進轉譯研     究能量,規劃以合成生物學循環促進作物固碳增產     、發展具廣效抗病之作物、田間環境生物資源蒐集     運用、代謝體及性狀分析平台之研究方向,並優化     南院種植設施,其作物研究實驗將主要於南部院區     執行,預計未來能在有效率之平台及研發方向下,     繼續引進相關研究主題,成為南院農業生技特色。     南部以新興生物科技研究生物經濟相關產業之問題     ,期望提升產業價值,由永續農學研究計畫帶動農     業永續發展。   (6)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1>推動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         #1.結合數理、生命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及利害           關係人共同參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就永           續發展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及評估,透過知識           到行動的步驟尋求最佳解方。115年度預計推           動延續性計畫6件(分支18件)及新增計畫約           6~7件(分支約21件),共計約13件(分支約           39件)計畫。         #2.115年度徵求聚焦於「氣候變遷環境衝擊及災           害風險評估研究」、「環境與生態系變遷下           之永續農業與保育研究」、「全球暖化下能           源與減碳之策略與創新技術」、「永續社會           政經治理與轉型研究」、「環境變遷下健康           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等五項主題。     <2>永續科學中心辦公室運作及辦理國際合作,推廣       與維運辦理,說明如下:         #1.國際災害風險整合研究計畫臺北培訓中心(I           RDR ICoE-Taipei):            X1.協助IRDR ICoE計畫推廣相關研究。            X2.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減災合作網絡。            X3.透過辦理國際年輕學員訓練課程及研習營              ,推廣臺灣在災害預警/防治之實踐經驗              。         #2.未來地球臺北辦公室(Future Earth, Taipe           i)及未來地球全球節點臺北辦公室(Future            Earth, Global Secretariat Hub Taipei)           :            X1.建立11個永續主題工作小組。            X2.推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引入權益關係              人共同設計、共同產出」之永續科學研究              方案。         #3.貝蒙論壇國際合作研究推動辦公室計畫(Bel           mont Forum Project Office):推動多邊協           議研究行動方案(CRA)促進國內永續領域學           者與國外團隊合作。   (7)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本院數位文化中心主要使命為     協助人文學研究數位轉向,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1>建置數位人文知識庫:以本院人文研究所/中心       為單位的整合型計畫,透過研究主題設定,系統       性整合數位史料,便於學者線上分析與應用。115       年度預計推動延續性計畫6件,包括:史語所學術       創新數位人文計畫(史語所)、地理資訊數位加       值與地圖人工智慧發展計畫(人社中心)、農為       邦本:民國農業經濟加值計畫(1940 1949) II(       近史所)、臺灣檔案文獻數位加值計畫-以《臺       灣新聞》報刊史料為核心(臺史所)、漢學視野       下漢喃文獻與越南傳統知識加值計畫(文哲所)       、臺灣生物誌:整合臺灣物種名錄(TaiCOL)、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臺灣生命       大百科(TaiEOL)之數位出版平台(生多中心)       。     <2>開發數位人文研究工具與網站維運:研發數位人       文研究核心技術與系統,包括:影像文字自動辨       識技術(OCR)、網頁文字與圖像標記技術、影像       物件偵測與搜尋技術、文本之詞彙實體識別與事       件分類技術、鏈結資料技術(LOD)、數位博物館       技術等,提供人文學者進行數位研究所需的工具       及平台。持續維運「典藏臺灣」、「小學堂文字       學資料庫」、「臺灣魚類資料庫」等重要網站與       平台,並負責維護史語所、民族所、近史所、臺       史所、生多中心等單位之數位典藏資料庫以及本       院數位典藏重要網站資源共計184個,為配合本院       資訊安全政策,115年規劃強化老舊網站升級與漏       洞修補、網路防火牆與分倉設定,系統運行狀況       自動監控與回報、軟硬體與資料的自動備份與備       援等資安檢測與弱點修補項目。     <3>學術出版與數位展示:         #1.出版與書展:綜理全院出版行政事務,115年           將持續推動與院內各所合作,規劃出版審查           、編印發行科普與學術專刊,建立出版中心           出版品管理機制,打造以本院為名的出版品           牌。配合各所的學術審查機制、出版樣態,           研擬並試營運合作方案。並代表本院參加國           際書展,包括台北國際書展、德國法蘭克福           書展、亞洲研究學會(AAS)年會暨展覽等,           展現本院的學術量能。         #2.數位閱讀:為有效整合研究資源,將透過數           位資料易於重組與連結的特性,擴增納入結           構化的權威詞、早期/當代與學者/部落不           同的觀點、學者的研究素材與歷程資料,使           讀者閱讀文本的同時,也能掌握相關的研究           資料與背景,提供一種知識立體化、非線性           的閱讀方式。同時,於數位平臺完成編輯、           審查與出版之流程,產出具有唯一識別碼(           如ARK ID,Archival Resource Key ID)的原           生數位著作;基於數位連結特性,與國內同           領域的主要資料庫內容整合。運用數位技術           ,建構突破傳統紙媒限制的全新知識生產與           傳播體系。         #3.開放博物館:提供結合典藏管理、研究展示           的數位博物館服務系統。開發與擴充具客製           化彈性的內容管理系統,提升博物館、地方           館舍、美術館等機構對資料管理的彈性,深           化藏品資料導覽方式,導入AI圖像自動辨識           與標記技術之結果。透過518國際博物館日、           「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數位成果展等活動,           與各館所合作,推廣轉譯學術研究內容。         #4.國際連結:藉由與國際學術機構技術及內容           交流與合作、辦理國際研討會、機構交流與           參訪,進行跨國數位人文研究合作,提升臺           灣數位文化的能見度及影響力。   (8)生醫資料精準醫療計畫:     <1>本計畫主要分兩方面進行,主要著眼於臺灣精準       健康,此研究計畫專注於將已建構之生醫大數據       ,挖掘出與疾病或疾病療效高度相關的基因變異       ,利用本院基礎研究的量能與先進的生物技術,       研究相關的基因變異對於疾病發生的機制,並透       過與專科醫師的合作,找出可能改變治療方式或       診斷方法的分子。此研究計畫將結合院內生命科       學組研究所、中心,並聯合其它單位的專家,利       用最新最合適的技術,例如iPSC、單細胞免疫剖       析、果凍細胞、微生物相等等探討特定基因變異       對於基因功能的影響及對疾病發展的貢獻。     <2>臺灣精準健康規劃的研究種類包含:         #1.自體免疫疾病的致病機制與誘發因素。         #2.自體免疫疾病的早期診斷與預防。         #3.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機制與治療方式的改進。         #4.穿透率低的單基因疾病之修飾基因的鑑定與           機制研究。         #5.神經性疾病的致病機制與治療契機。         #6.系統性分析基因變異對於基因功能的影響。         #7.發展全/半自動研究平台技術檢測基因功能。     <3>計畫另一項目標則為生醫資料智慧化,以過去執       行合作的圑隊與研究成果做為基礎,並進一步研       究基因資料之治理架構與臨床應用,規畫研究方       向如下:         #1.生成式大型語言模型應用研究:結合生成式           人工智慧與地端智識庫,開發符合資安的資           訊擷取與註解系統。         #2.精準醫學研究:剖析巨量基因體資料,定位           出疾病易感基因與變異,建立國人常見疾病           與併發症之基因風險因子與預測系統。         #3.智慧健康研究:剖析巨量醫學影像資料,找           出醫學影像特徵,建立臺灣重要疾病之影像           風險特徵與預測系統。         #4.分析基因資料整合之治理架構及疾病風險評           估的臨床應用,提出治理規範與建議。   (9)研發AI在人文與科學研究的創新應用:     <1>為了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與本院在人文社會       與科學領域的研究優勢,並激發跨學科的深入合       作與交流,本院以AI技術轉化潛力為核心的新研       究範式,推動AI在科學與人文領域中的創新應用       。     <2>本計畫自114年度起辦理,計畫執行期限以4年為       原則。 7.學研合作計畫:   (1)與大學、學研機構及醫學中心合作計畫:     <1>本院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為製作量子晶       片使用儀器設備及製程平台與標準化製程、優化       設備與效率等之技術服務合作。     <2>運用本院與國內大學及學研單位雙方自有經費共       同推動聯合計畫;另結合國內具豐富醫療經驗之       醫學中心,以整合型計畫推動生物醫學相關研究       ,各自出資支持所提出之計畫案。     <3>為發展海洋研究,包括海洋能、海底地震、海洋       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生態系等環境永續領域,本       院與國家實驗研究院簽訂學術合作協議,持續與       其轄下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進行海洋研究船船       期使用之合作。每年使用勵進研究船42天期供同       仁及其研究團隊成員依研究需求申請使用,在其       研究海域收集觀測資料。例如:本院海洋能團隊       於臺灣東部海域黑潮主軸區域進行連續觀測,調       查方式結合船測(空間分布)與錨碇(時間序列       )兩種調查方式進行現場觀測。作業項目包括:       錨碇佈放與回收、空間流場觀測、生物採樣等。   (2)中研學者計畫:本計畫係為落實本院組織法任務之     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並提升我國整體學術     研究水準,加強本院與大學的合作與互動,特設立     之計畫。獎勵本院及國內大學副研究員或副教授以     上專任人員執行具有原創性的研究計畫,獲選者於     執行計畫期間稱為「中研學者」,院外獲選者並須     合聘至本院。本計畫採推薦制,申請人年齡須在55     歲以下,院外申請人由所屬學校推薦申請,本院則     從深耕研究計畫申請人擇優推薦。 8.天然氣去碳燃氫MW級混氫發電系統建置及試驗計畫:   (1)建置可與MW級燃氣發電機串接之去碳製氫單機及系     統模組(規模放大及製程與系統優化)。   (2)建置天然氣去碳製氫機組串接MW級燃氣發電機混氫     發電試驗場域(環境影響、安全評估)。   (3)進行天然氣去碳製氫機組串接MW級燃氣發電機混氫     至少20%發電試驗(參數測試、系統穩定)。  
預期成果
1.基本行政工作維持:   (1)聘任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以達本院組織法所定從事學術研究及培育高級學術     研究人才等任務。   (2)保障居住宿舍同仁之安全。   (3)維持辦公正常以及使用安全。   (4)強化生活與工作環境之空間機能與環保效益,以有     效提升行政服務及學術研究。   (5)更新本院虛擬環境設備,可提供更穩定的硬體設備     、更快的處理速度及更高的資源利用率,縮短建置     系統所需時間,降低整體維運成本;更新主機備份     服務軟、硬體設備,提升服務品質、簡化操作流程     及優化資源管理;更新垃圾郵件過濾軟體,維護郵     件安全、減少垃圾郵件干擾及降低誤判風險;更新     單一帳號平台系統,提供同仁利用單一帳號登入院     內多數行政系統,並強化密碼機制,提升系統安全     性;採購商用版本之Windows作業系統,提高系統穩     定度,並可獲得完整之技術諮詢服務,縮短人員除     錯所需時間,以減少系統停機檢修之次數。   (6)持續租用國際專線相關服務,以提供本院良好之國     際連線服務,並供我國學研網路流量分享,提高我     國學研之國際競爭力;更新Taipei GigaPoP市區全     段纜線芯數由48芯提升至96芯,提升光纖訊號通透     品質,以滿足本院與國內學術研究需求,持續辦理     院區網路及南院連外光纜維護,確保本院與教育部     、臺北市政府、國網中心及臺灣大學間之專線服務     品質;為維持院區網路良好連線服務,持續辦理本     院各所處(中心)網路設備及院區老舊網路設備汰換     ,並規劃建置南部院區網路防禦設備,強化南部院     區資訊安全;持續更新電腦機房基礎設施,提供更     穩定的機房環境,以滿足多項資訊服務之設備環境     需求。   (7)擴充本院計算服務系統人工智慧模組及GPU運算資源     ,整合多樣化的計算資源,透過單一操作介面,滿     足學術研究需求,定期進行儲存設施及備份軟體維     護,以維持服務穩定性。   (8)協助全院辦理軟體聯合採購,集中需求、發揮以量     制價效益,降低成本並提升行政效率;持續辦理行     政電腦汰換與行動化作業,依實際需求採購筆記型     電腦,滿足行動辦公需求;另同步購置電腦零件,     加速維修、確保業務順暢。   (9)協助本院各所圖書館辦理圖書資源聯合採購,節省     經費並提升行政效率;114年已協助各圖書館統一圖     書資源平台,後續將持續協助系統維運;另將升級     圖書資料庫軟硬體設備,並導入雲端Proxy,全面提     升系統效能、安全性與查詢便利性。   (10)辦理資訊教育訓練課程,隨時掌握趨勢並調整課程      方向,錄製數位學程供同仁彈性學習,提升數位職      能;另持續關注新興資訊科技,進行研究評估與導      入,優化本院數位工作環境,強化協同合作效率。   (11)維持本院核心資通系統通過公正第三方驗證、協助      各單位導入資訊安全管理制度,並持續推動全院資      安法應辦事項及個資保護相關作業;透過資安及個      資保護訓練課程、資安輔導與內稽作業,逐步提升      全院資安暨個資防護力;辦理ISO/IEC 27001資訊      安全管理系統主導稽核員訓練課程,培訓本院各所      中心執行資安控制措施與稽核作業;強化各所中心      之資訊安全防護意識,有效降低人為因素導致之資      安風險。   (12)強化本院SOC偵測規則與擴大收攏範圍,以提升資      安事件告警之準確性,並降低人力二次判讀之成本      ;強化資安事件管理系統,彙整重要系統紀錄進行      關聯性分析,並輔以人員判斷,即早發現可疑入侵      活動,即時防堵並提升資安事件處理速度;另依資      安法規定辦理滲透測試、資安健診及資安檢測,即      早發現資安破口並予以補強;持續維運資安弱點檢      測軟體,進行全院主機、網頁及原始碼等弱點偵測      ,並集中管理相關弱點,協助管理人員適時發現弱      點以強化防護;持續維運端點、資訊安全網路行為      分析與鑑識,持續推動全院各單位導入端點防護軟      體,以增加資安預警及通報之即時性,強化資安防      護力;持續維運資通安全弱點通報系統,並上傳資      訊資產至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VANS系統進行最新弱      點比對,據以修補或採行防護措施;持續導入資安      紅隊演練,針對全院與核心資通系統強化傳統滲透      測試容易忽略之邊界防禦,藉由模擬駭客進行攻擊      演練,以驗證整體防禦措施之有效性,進而找出資      安破口並驗證本院的偵測與應變能力,以持續強化      改善本院的資安防護能力。   (13)更新與維護行政資訊系統及線上表單平台,整合各      項系統及服務資訊,推動本院數位轉型,提升行政      效能。   (14)維護與強化院本部單位公版網站平台,採用模組化      樣板、共用編輯元件與資安防護機制,提供各單位      快速建置網站,促進院內外溝通交流。   (15)更新與維護資料庫管理系統與資料庫稽核系統,確      保資料庫服務之安全性與高可用性。   (16)更新與維護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及向量電子地圖資料      庫,支援本院GIS應用與研究發展。   (17)維護與強化本院FIDO身分鑑別服務機制,完善異常      監控流程,提高單一登入(SSO)帳號安全性。   (18)審查委員主題審查:本院透過嚴格審查機制持續辦      理各項計畫,提升本院研究實力,致力達成本院「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以      及「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三大目標。   (19)年輕成果獎、國內學人訪問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專      書獎勵金:     <1>本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       科學組、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每年每組設獎額至       多3名,必要時得增列跨領域科學之獎額1名。     <2>期藉由辦理獎勵國內學人來院從事短期訪問或參       與研究工作,促進本院與國內大專院校及學術研       究機構之學術交流、協助國內產業基礎科技之研       發。     <3>期藉由本獎項之設立,鼓勵國內從事人文及社會       科學研究之學者,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相關議       題進行長期且具有深度之研究,出版專書,以厚       實我國人文與社會科學既有之學術基礎、豐厚其       整體底蘊。每年至多獎勵專書5本。   (20)本院藉由專屬或非專屬授權、材料移轉及資助研究      計畫等方式,致力於將研究人員利用公共資金研發      之智識成果,轉化為能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應用,      以回饋社會、造福人群,同時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及      升級。   (21)學術活動中心備有完善之國際性會議室,舒適客房      及多元化餐飲環境,供院士、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      研究與訪問,以促進本院與國際間多元文化之交流      ,並提升臺灣學術在世界之競爭力。體育館設置各      式運動設施,如籃球場、網球場、羽球場、游泳池      、健身房等,提供持續性運動場所,透過運動帶來      身心健康,抒解研究壓力,有效提升研究量能。   (22)維護院區環境之安全與安寧。   (23)國際研究生宿舍:除了單身學生可入住單身宿舍外      ,本院也提供有眷宿舍,讓國際研究生享受便利的      居住環境和生活學術互動的場所,並促進多元文化      間之交流。   (24)教學行政大樓:維護本院關懷中心之諮商環境品質      ,提供本院國際研究生良好之學習環境。 2.學術規劃及交流合作:   (1)評議會之召開:議定本院學術研究計畫,評議研究     組織及工作興革事宜;選舉本院第35屆院士選舉候     選人;因應本院學術及院務發展,研議相關法規之     修訂。   (2)中長程學術發展:     <1>發行電子報、舉辦教育訓練課程、製作數位教材       、提供線上課程,以提升院內同仁學術倫理素養       。同時,持續更新國內外相關案例資料庫,強化       諮詢服務項目。     <2>辦理學術研究成果分析相關工作,期能透過量化       指標與數據,了解本院研究發展重點領域、評估       研究經費配置、尋求適當之國內外合作對象、掌       握全球學術發展趨勢、加強研究成果管理。並規       劃舉辦院內教育訓練,以推廣研究成果分析系統       之應用。     <3>統一全院學術資源管理;ASMS系統提供完整介面       ,有助於全院及國內外學者便捷申請或審查,進       一步促進學術交流及研究發展;節能環保的永續       發展,以電子化取代紙本作業,減少資源浪費並       支持院內的綠色環保目標;提升承辦人與學術諮       詢總會的工作效率,並有助於更加精確地管理和       審核各項申請案的進展。     <4>因應開放科學發展,鼓勵本院研究人員投稿開放       取用期刊,發揮本院影響力。     <5>召開學術諮詢總會會議,聆聽委員寶貴意見,並       就本院重要議題交流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商討       具體對策,為本院總體之學術研究發展努力。     <6>期望透過新科院士公開演講活動分享研究成果,       增進各界學術交流。   (3)參加國際組織:學術研究的國際化程度係提升學術     競爭力之關鍵,為與國際學研趨勢接軌,本院積極     參與國際科學組織活動、貢獻我國研究成果、提升     我國科學研究之國際地位。尤其是與ISC合作設立災     害風險整合研究中心,推動全球災害防治整合研究     ,經由與國際科學組織及國內外學者的定期互訪、     資訊交換及共同研究,增進全球災害研究與防治之     成效;參與國際人權網絡(IHRN)幫助人權受迫之     學者或來自落後地區的人權學者出席重要會議等。   (4)出席暨舉辦國際會議:     <1>本院積極爭取舉辦各種國際會議,率團參與各種       全球性(國際科學理事會ISC、世界科學院TWAS)       或區域性(捷克科學院、波蘭科學院、英國Royal        Society、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之國際       組織會議及雙邊研究交流,以提升我國在國際學       術界之能見度,並拓展學術外交實力。     <2>為促進太平洋沿岸地區高等教育機構間資訊分享       與合作,太平洋鄰里協會2026年年會暨聯合會議       (PNC 2026)預計將於國內舉行,會中探討關於A       I、數位人文等資訊與科技的進步如何影響社會人       文的研究與教育學習的改善。PNC將與主辦方學術       機構以及美國電子文化地圖協會(Electronic Cu       ltural Atlas Initiative,  ECAI)等合作,共       同籌組論文發表場次與工作坊,持續致力於建立       國際學術交流平台,積極推動PNC「實現虛擬鄰里       ,達到資訊共享」的理念。   (5)學術交流合作:     <1>邀請世界級科學家為國內大學相關科系學生介紹       全球物理界科研現況,及未來最具發展前景之研       究課題,期能鼓勵更多優秀大學生投入科研工作       ,為我國培育研究人才。     <2>為推廣科普知識,以多元管道、深入淺出的方式       向社會大眾介紹本院重要研究成果,推廣研之有       物科普平台;並與國內中學合辦科普講座或專題       演講,啟發學生科研興趣,平衡教育資源,更促       進本院與國內外產官學研機構之學術與技術交流       。     <3>延聘專家學者:本院每年均延聘多位國內、外顧       問、客座專家及學者,擔任客座講座、客座教授       、客座副教授、客座助理教授及客座專家,協助       各研究所、研究中心擴展新研究領域,加強與國       內、外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之學術交流,本年度       將持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院參與本院各研究       領域的研究計畫與活動,為本院開拓多元研究方       向,增進本院跨領域及跨國研究的發展,為各項       研究成果提供多面向的實質助益,並藉由跨領域       傑出專家學者的加入,強化培植研究人才的底醞       能量,有助於提升本院學術研究的國際競爭力。     <4>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協助       本院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於符合倫理規       範之情形下進行,以利本院之相關研究,能盡到       研究參與者之保護事項。     <5>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         #1.制定本院實驗動物使用與照護管理制度。         #2.以新版動物實驗審查暨管理整合系統(eIACU           C)優化審查流程及提高服務效率。         #3.提供最新專業知識並確保本院研究人員確依3           R原則(減量、替代、精緻化)進行實驗設計           與執行計畫。         #4.以一致之管理標準督導全院各動物設施之運           維。         #5.落實本院實驗動物計畫書確依計畫內容執行           。         #6.年度監督報告為本院實驗動物照護與使用之           成果體現,並為農業部辦理查核評比要項。         #7.確保系統獲得廠商適切維護與保養,並依使           用與管理目的之需求進行調整。         #8.於本院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官網提供           常用系統快速連結及國內外實驗動物教育訓           練課程資訊。         #9.提供院內同仁職能訓練。         #10.推廣國際間最新使用實驗動物觀念與趨勢。         #11.促進本院動物福祉並推廣實驗動物替代科技            。         #12.由院級獸醫師定期巡迴查訪院內各動物設施            ,監督實驗動物合法取得與使用,並提供獸            醫學相關諮詢與處置。     <6>生物安全會:         #1.辦理年度實驗室生物安全及生物保全新進及           在職人員教育訓練,至少4場次(或製作數位           課程)。         #2.辦理本院研究所(中心)生物材料輸出入申           請審查案、研究計畫申請審查案、實驗室運           作(新設、暫停、關閉及降級)申請案、生           物材料處分(新增、銷毀、移轉)申請案。         #3.辦理本院生物安全會會議3次以上。         #4.辦理年度本院研究所(中心)列管實驗室及           生材庫內部稽核,完成審查全院列管實驗室           及生材庫之自評表,並抽查1/3實驗室及生材           庫完成實地稽核。         #5.完成「中央研究院實驗室生安管理(LBM)、           研究倫理審查(eIRB)系統及整合平台建置           案」之建置及測試。         #6.審查及更新本院生物安全會生物安全管理文           件及表單作業。         #7.推動本院研究所(中心)新設列管實驗室及           生材庫導入生物安全及生物保全風險評鑑。         #8.完成建置本院80項病原體安全資料表。         #9.辦理年度本院研究所(中心)實驗室生安事           故應變演練1場次以上。     <7>環安衛工作:降低實驗室危害風險,提升實驗人       員安全衛生專業知能,確保院區環境永續發展及       職場環境安全衛生。     <8>就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國內外相關大學及研究機       構進行學術合作交流,並合作辦理學術研習班或       學術研討會,以促進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學       者與國際人文學者之交流。     <9>節能改善:改善院區大型空調設備能源使用效率       ,整合院區電力、空調等監控系統,預計未來擴       充院區能源績效指標管理系統管理範圍,逐年納       入各棟中央空調系統績效指標、資訊機房績效指       標等,針對重大能耗設備做重點式管理,逐步提       升全院能源使用效率,以利推動院區深度減碳。 3.召開第36次院士會議:選舉本院第35屆院士及2026年名  譽院士;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在本院歷年研議政策  建議書之基礎上,持續針對國家發展需要,研提建言;  深入檢討並落實人才培育計畫,並促進國內、外之學術  交流,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 4.人才培育及延攬計畫:   (1)延攬資深學人開辦費:預期本項經費將支應新聘及     到職未滿5年之資深學人共10位,包括資訊所、分生     所、轉譯中心等單位新聘主管,及淨零AI、量子科     技等領域擬新聘之資深學者,建立其研究室、購置     儀器設備及聘任研究助理;也同時需要繼續提供額     外的研究開辦經費予近年已延攬到任之資創中心、     物理所、數學所、生醫所等單位之資深學者。   (2)與國內大學合作培育國際研究生計畫(TIGP):     <1>學程自91年成立以來,為能更有效運用各項資源       ,達成各項近程與遠程目標,學程目前除推動教       務相關事務制度化,包含定期召集人遴選、辦理       研究進步獎、院長獎、新秀獎等,另設立每3年自       我評鑑1次制度,追蹤辦理成效。     <2>除了各學程精心設計的跨領域、特色課程及定期       舉辦的各類研討會議及演講外,學程擬繼續規劃       學術倫理專題討論課程、整合共課、推廣職涯講       座,提供學程學生較多元的學習經驗,期能養成       未來科研之領導人才。     <3>未來學程將持續與國內外大學合作,擴充現有分       項學程之研究範疇,涵蓋更多尖端領域研究,以       提升學程國際競爭力。   (3)與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合辦學程及研究進修計畫:     <1>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辦理研究進修計畫:本院       積極與國外頂尖研究機構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       並簽訂有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就數理科學、生命       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進行合作研究,並互       派學者進行短期學術交流;每年辦理本院講座及       特別講座,以促進國內學界與國際大師級講者之       交流。     <2>與國內大學合作辦理學程:本院與國內大學合作       辦理碩、博士學程,包括:轉譯醫學、基因體與       系統生物學、微生物基因體學、轉譯農業科學、       資料科學、公共議題與社會學、中國研究,並補       助學程舉辦研討會,促進與合作大學間的學術交       流、提升研究水準並提供學生觀摩學習機會。   (4)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培育與菁英獎學金計畫:本年     度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預計獎勵就讀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博士候選人30名;人文菁英獎     學金預計獎助就讀於博士班之學生60名,合計90名     。   (5)人文講座:本年度春、秋季班預計各開設大班課6門     課程,共計12門課程,小班課預計18門課程,共計3     0門課程(依照選修人數開班),預期達500人次選修     課程,並於學期末辦理1場次三校成果發表會。   (6)博士後研究學者培育計畫:本年度預估錄取100名博     士後學者,經本計畫之支持,參與各項研究工作,     並由學術導師之訓練,得以養成各領域優秀人才,     精進研究水準或至大學執教以達人才培育之任務。 5.跨領域開發及研究設施之改善:   (1)人文社會科學新領域之開發及研究環境之改善:鼓     勵跨領域合作,並導入AI加速文獻整理與研究創新     ,針對重要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加深國際合作與交     流。預期本年度本院人文社會學者將持續發表重要     研究成果,並透過國際交流,深入臺灣學術社群與     全球的連結。此外,本院亦致力推動與國內大學合     作計畫、共同培育人才,以及科普等各項工作,達     到關懷並回饋社會的目標。   (2)創新性研究計畫:本計畫旨在強化本院面對全球與     國內重大挑戰如精準醫療、人工智慧應用、跨領域     整合等議題時的研究量能與韌性。預期成果包括推     動mRNA癌症疫苗與細胞療法的臨床前研究、建立重     大疾病之風險預測模型、應用AI於文史、生科領域     、蛋白設計與天災預警,以及促進跨領域團隊合作     。透過前瞻投入與即時彈性支援,強化本院在全球     關鍵科技的領導地位,並加速研究成果的應用與轉     化。   (3)生物技術之研發及在醫學之應用:本計畫著眼於整     合院內研究優勢,推動具前瞻性的新興課題以強化     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研究基礎與能量。透過策劃國際     論壇、促進跨國合作與人才交流,提升本院在生醫     、生農與生技研發的國際定位。這些努力持續推動     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與國際接軌,開創跨域整合與創     新應用的新局。   (4)數理科學新領域之開發及研究環境之改善:本計畫     預期可強化本院在數理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核心     競爭力,藉由建構支持量子運算平台、低碳能源研     發設施、生醫科技所需的實驗環境與AI算力,促進     跨領域創新突破。我們也將透過積極延攬頂尖學者     與研發人才,提升在量子晶片與演算法、新型能源     材料、生醫數據與影像智慧分析、地震預測等領域     的國際影響力。這些成果將進一步拓展本院在學術     界的領導地位,並促進與國際頂尖機構的深度合作     。   (5)前瞻計畫:經由本院長期穩定支持具有創見性及新     穎性的前瞻研究議題,加強本院年輕研究人員與國     內、外學術及研究機構之交流,期得以在特定專業     領域中獲得國際認可,更成為具有持久影響力的世     界頂尖研究人才以及該領域之領導者。   (6)深耕研究計畫:透過此計畫長期培育本院傑出且具     潛能的研究人員,日後在生命科學、數理科學、人     文及社會科學等領域中重要的課題研究,期可達世     界級的水準。   (7)主題研究計畫:     <1>數理科學跨領域主題研究:包含延續性的各項計       畫成果外,預期於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       、資訊科學、統計科學、原子與分子科學、天文       及天文物理、環境變遷、應用科學及資訊科技創       新等相關議題持續研究並作出具體貢獻及提升國       際學術地位。     <2>生命科學跨領域主題研究:包含延續性的各項計       畫成果外,預期於植物暨微生物學、細胞與個體       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生物醫學科學、       農業生物科技、基因體、生物多樣性及生醫轉譯       等相關議題持續研究並作出具體貢獻及提升國際       學術地位。     <3>人文社會科學跨領域主題研究:包含延續性的各       項計畫成果外,預期於歷史語言、民族學、近代       史、經濟、歐美、社會學、中國文哲、臺灣史、       語言學、法律學、人文社會科學及政治學等相關       議題持續研究並作出具體貢獻及提升國際學術地       位。   (8)關鍵突破種子計畫:本計畫旨在數理科學、生命科     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鎖定關鍵性的研究主題,     並提出創新性和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推動學術界與     社會的進步。預期於量子效應辨識、三維生物模擬     、自監督學習演算法等方面推進數理研究;於神經     、免疫、細胞與海洋生態等領域深化生命科學探索     ;並在人文社會領域結合大型語言模型,發展智慧     問答平台,拓展AI應用與數位治理新局,同時積累     具有突破性的創意,以期轉化為關鍵突破研究計畫     。   (9)關鍵突破研究計畫:本計畫旨在數理科學、生命科     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找出關鍵問題,提出創新     可行的解決方案,並在相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     動學術界與社會的長足進步。為延續並深化以前年     度已推動之關鍵突破研究計畫,115年預期將聚焦於     整合多元學科資源,推動具轉化潛力的創新研究。     透過核心設施之擴充與升級,進一步提升跨領域研     究效能與國際競爭力。     <1>數理科學領域:持續推動量子科技應用研究,進       行更精密的量子系統模擬與感測技術開發,並結       合AI技術強化量子材料分析與預測;海洋能源與       氣候模擬將進入整合模型與資料驗證階段,促進       臺灣在永續能源與環境預測上的技術自主性。     <2>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預計完成臺灣歷史與記憶資       料庫初步建構,並啟動跨域族群認同研究;針對       極權政權下的社會結構與集體行動進行長期追蹤       調查;透過結合AI語意分析與歷史文本辨識技術       ,提升人文研究的數位化與系統化程度。     <3>生命科學領域:神經科學研究將進入高解析度神       經迴路功能解析階段,針對情緒與記憶調控展開       功能性驗證實驗;呼吸機制研究將聚焦於細胞與       系統層級的交互調控模式;基因與細胞療法研究       預期完成數項以重大疾病為標的之機制研究與動       物實驗,為後續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10)全院性核心設施及新創儀器計畫:本計畫係辦理貴      重儀器設施之設置、管理及維運與貴重儀器使用管      理。獲納入計畫之核心設施,依計畫內容、期程開      放院內外服務,並辦理使用說明會以利推廣,同時      配合提交服務績效及年度成果報告。預期成果分項      說明如下:     <1>辦理核心設施共用服務:         #1.各項核心設施皆訂定開放時間、使用規則、           服務項目等作業規範,並設置設施預約系統           ,俾便使用者上網申請帳號及預約服務。各           核心設施營運情形良好,可充分支援本院研           究及教學,每年預計服務院內外單位逾1,300           個實驗室、逾18,000人次,並承作逾25,000           件送測服務案。         #2.為提高預約系統資訊安全、降低無效帳號數           量,逐步加強帳號申請時之身分查驗,並定           期清查閒置帳號。         #3.鼓勵院外學研機構研究人員來院使用核心設           施服務,以達到互利互惠、協力提升全臺灣           學術研究水準。每年平均提供60個院外學術           機構來院使用設施服務,所收取使用費皆依           規定解繳國庫。         #4.人員培訓方面,每年辦理逾300場教育訓練活           動,提供逾3,000人次技術新知研習、儀器訓           練、獨立操作認證及技術諮詢等課程。         #5.辦理全院性核心設施服務推廣活動,視需求           邀請核心設施共同辦理說明會及海報展示,           讓院內同仁進一步瞭解各設施服務及使用規           則。         #6.配合各核心設施之需求,適時提供行政支援           ,讓服務業務順利推展,提升行政效能。     <2>核心設施、貴重儀器使用管理:         #1.評估各設施營運效能及服務績效,據以調整           次年度經費額度及人員數,妥善分配儀器及           人力資源。         #2.調查貴重儀器使用情形,瞭解各項儀器運作           情形及使用率,提升儀器使用效能,並定期           追蹤使用效能不佳儀器之改善情形。         #3.年度概算編列時,協助審查單價逾新臺幣500           萬元科學儀器之儀器申請;承辦各研究單位           採購儀器設備時,申請儀器項目變更或調整           經費額度等案件,避免非必要之儀器採購。 6.任務型專案研究計畫:   (1)材料與分析科技探索計畫:本計畫預期在下列主題     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特定方向預期成果包含:     <1>利用波多爾逆反應CO2+C→2CO,將二氧化碳轉換       為一氧化碳,成為在化學合成與工業生產重要的       原料將嘗試合成不同氧化物催化劑,進一步優化       波多爾逆反應,已確定利用波多爾逆反應作為減       碳的經濟效益,在考慮是否Scale-up進行技術移       轉給業界。     <2>透過特殊的光學系統設計,SP-iSCAT將奈米粒子       的軸向位置和散射強度分別展現在該粒子的干涉       光學影像中,實現單一奈米顆粒尺寸和折射率的       高準確度測量。SP-iSCAT技術的發展有希望取代       傳統DLS和NTA技術,徹底改變奈米顆粒量測方式       ,提供可靠、高通量的解決方案,成為新一代奈       米顆粒分析的標準工具,對推進許多研究領域發       展至關重要。     <3>研究計劃將結合分析和數值方法,如玻色子化、       重整化群分析及矩陣運算,每年專注於實現一個       具體的里程碑,旨在推進各類奈米材料中對拓樸       及量子物質的學術和實際理解。     <4>探索超冷鹼土元素原子的高精度控制及製備「長       生命期-高激發態」原子:圓態(circular state)       超冷雷德堡原子,並利用該雷徳堡原子態具備強       長距交互作用的特性,實現新穎量子態並探索該       物質態在量子感測的應用。     <5>提出了一種配備砷化鎵銦為基礎的探測器的次世       代流式細胞儀,用於有效收集波長範圍從900到17       00奈米之短波紅外光子。這項創新將使可檢測的       光譜範圍翻倍,並能使新開發的短波紅外螢光染       料在細胞中進行全面研究。客製化的流式細胞儀       將包括單一激發雷射和專門設計的砷化鎵銦單元       件探測器。預計這一擴展的功能將成為未來生物       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的必要工具。     <6>開發出一系列疾病相關引信連接子。應用於多肽       微脂體後,將產出大量模組化的引信釋放微脂體       的研究成果。     <7>延續並深化在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特殊現象以及膠       體化學的參與,進一步瞭解如何能達到原子精準       控制這些觸媒表面的活性奈米結構,探討活性奈       米結構形成的機制與須具備的條件。同時,也會       將上述的觸媒材料進行其他選擇性氫化反應與探       討反應機制。   (2)因應流行病研究計畫:本計畫借重本院既有基礎研     究的優勢與能量,建置相關技術平台,針對重大感     染性疾病,在檢疫、防治與治療方面貢獻心力,特     別著眼於人畜共通病毒之整合性病毒體監測與功能     驗證。開發之研究成果與產品,可望橋接至國家生     技研究園區,轉移至國內生技醫藥產業界。同時與     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培     育感染性疾病專長的生醫人才,盼能善盡關鍵社會     責任,成為國家在抗疫、防疫上堅強的研究後盾。   (3)任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     <1>本院具堅強之轉譯生物醫學研究及新藥開發能力       ,搭配設於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之八大核心設施,       協助創新團隊進行轉譯醫學加值研究,亦定期邀       請國際生技醫藥產業專家來臺舉辦訓練課程,強       化生技人才商業思維與技能,加速國內生技研發       腳步,促使生技發展過程更加順遂。採取每年績       效評估以及速贏快敗(quick win, fast fail)的       執行模式,確保有限資源分配至成功率最高的轉       譯計畫。     <2>已執行及新徵求之轉譯研究計畫發展方向包括:         #1.精準醫學與癌症治療。         #2.感染性疾病。         #3.神經退化疾病。         #4.代謝疾病。         #5.創新醫療應用。         #6.創新檢測技術。         #7.免疫相關疾病。         #8.創新關鍵生物技術。         #9.mRNA藥物。     <3>預期將可達成之成果為:         #1.培植產業人才,促進研究與產業界的人才交           流。         #2.加速研發技術商業化,達成衍生新創公司、           技術移轉、募資及商品開發的目的。         #3.成功開發藥物、檢測試劑或疫苗至臨床前階           段。         #4.帶動生技產業發展,促進民間投資與經濟成           長,創造就業機會。         #5.培育熟悉轉譯醫學與市場資料庫之人員,以           協助團隊在研發初期即納入市場考量,提升           轉譯效能與研發成果的落地機會。   (4)重要新興領域推動計畫:     <1>跨領域研究人員交流會:邀請院外學者專家與本       院研究人員進行跨領域交流討論。透過活動的設       計及引導,搭建人際交流及學術合作的橋樑。未       來將依此形式,拓廣交流範圍。本計畫規劃邀請       本院學術主管共同加入。此交流會將選定討論主       題,參與研究人員均需依據主題進行口頭報告並       張貼海報。     <2>神經科學研究計畫:神經科學研究計畫(Neurosci       ence Program of Academia Sinica, NPAS)於108       -115年持續推動神經科學研究發展,結合神經科       學核心設施及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究生學程(TI       GP-INS),協力推動國內神經科學發展。本計畫期       望促進組建研究小組,以發揮強大的研究力量,       並繼續本著使機構間合作靈活性最大化的精神,       將與神經科學核心設施和TIGP-INS配合,開發神       經科學研究技術,並促進神經科學教育。   (5)永續農學計畫: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在作物之精     準育種上,以McG循環置入作物中,分析轉殖株的生     長發育、代謝物種類產量、對逆境的抗性。利用尖     端生物技術開發在高溫下仍具有廣效抗病之作物。     開發代謝體分析平台,透過提供作物健康與應變環     境逆境的數據支持精準農業,加速透過詳細的荷爾     蒙數據進行育種計畫。透過AI生成結構化的表型數     據並與基因組資料整合,開發與抗逆性狀相關的分     子標誌。分析與整合多體學數據與溫室氣體及環境     因子,確認驅動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微生物群。   (6)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1>辦理「永續科學研究計畫」:         #1.完成計畫成果交流活動:舉辦延續計畫研究           報告討論約3場;結案計畫成果轉譯會約5場           。         #2.完成116年度常規永續計畫徵求審議核定。     <2>永續科學中心推動永續科學國際合作項目:         #1.國際減災整合研究計畫-臺北培訓中心(IRDR            ICoE-Taipei):舉辦防減災主題國際培訓           課程(AI)及種子研究計畫補助、舉辦國際           防減災大師論壇、參與國際研討會(e.g. SR           I, AGU, AOGS)。         #2.未來地球臺北辦公室(Future Earth, Taipe           i)及未來地球全球節點臺北辦公室(Future            Earth, Global Secretariat Hub Taipei)           :舉辦相關國內外會議(線上+實體)約50場           、參與國際研討會(e.g. SRI, AGU, AOGS)           。         #3.貝蒙論壇國際合作研究推動辦公室計畫(Bel           mont Forum Project Office):舉辦相關國           內外會議(線上+實體)約15場。         #4.參與並策展國際著名學會年會(e.g. SRI, A           GU, AOGS)約1-2場次,展示我國永續科學研           究成果,並預計舉辦相關座談會議約5場。     <3>期藉由多方位國際合作,於國內推廣、建立永續       科研網絡;促成國內與國際之相關鏈結、推廣跨       區域跨領域合作研究方案。   (7)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本院數位文化中心推動本院數     位人文研究四項主軸工作:「整合數位人文知識庫     之建置」、「研發數位人文研究工具」、「深化數     位人文創新研究」、「推動學術出版與數位展示」     ,綜合效益說明如下:     <1>人文研究數位轉向         #1.本院數位文化中心整合資源,推動建置數位           人文知識庫,包括「史語所學術創新數位人           文計畫」、「地理資訊數位加值與地圖人工           智慧發展計畫」、「農為邦本:民國農業經           濟加值計畫(1940-1949) II」、「臺灣檔案           文獻數位加值計畫-以《臺灣新聞》報刊史           料為核心」等計畫系統性完成數位檔案的資           料結構化作業,充實與開發數位人文知識庫           ,這些豐厚的資源為歷史學者提供了重要的           研究素材,有助於拓展研究範疇,進行更深           入的研究與分析。         #2.同時,本院數位文化中心積極與全球同道並           肩,與時俱進探索人文研究的潛力與可能,           包括如何更有系統、更具效率地運用數位技           術提升人文研究的方法等。在實踐上,本院           數位文化中心建置開放且相互鏈結的知識庫           ,研發相應的取用工具,俾使研究者能有效           綜攝與析理巨量、多元的文字或圖像,從而           拓展人文領域嶄新或前沿的研究議題,並探           索多方跨界協作的可能性。         #3.目前國際間的文本分析技術相對成熟,OCR是           建置知識庫及推展研究的重要基礎,本院數           位文化中心已建置國際間少數兼具中文文本           影像文字辨識與校對功能的平台,提供各界           使用,以協助國內外機構與個人自行進行中           文文本圖像的文字轉製。並且積極回應學者           研究需求,開發「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           」各項功能,開放研究學者使用。然囿於技           術所限,要運用文本圖像進行數位人文研究           ,在全球仍具相當難度。本院數位文化中心           近年積極投入研發及應用IIIF圖像分析技術           ,規劃建置圖像分析研究平台,期能協助人           文學者更具效率地儲存、展示應用、加值處           理、研究數位時代下巨量的圖像資源,提供           圖像整合研究新契機。     <2>開發工具並進行系統化整合         #1.本院數位文化中心投入資源,開發建立「中           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中研院文字辨           識與校對平台」、「開放博物館」、「中研           院圖像分析研究平台」等基礎設施,提供全           院甚至全球相關領域研究者更便利的研究、           創作、傳播與展示成果之工具與環境。         #2.為提供人文學者一站式儲存管理研究資料、           進行數位人文研究、研究成果展示與協作等           三大功能,擬整合數位人文研究平台、文字           辨識與校對平台、開放博物館等既有平台與           技術,規劃建置「Open Academy」,作為數           位人文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協助研究者透過           單一平台進行管理、應用與分析研究資料,           實現資料的儲存、共享與再利用,全面提升           數位人文研究的效率與影響力。         #3.本院數位文化中心亦整合全院各單位的數位           典藏與數位人文研究工作,統籌全院數位內           容與數位平台的共同標準與整合機制,提供           數位核心技術與系統的研發與更新。透過資           料、跨領域人才、資訊技術等資源之整合,           發揮統整功效,期由院內至院外創造有效的           擴散與正向循環。     <3>提升臺灣數位文化的國際能見度         #1.知識生產與展示的方式不斷演進更新,本院           數位文化中心亦持續發揮數位技術的優勢與           專長,著力於文化資產的推廣與應用。以「           開放博物館」為數位典藏建置收儲創用的平           台,運用多元技術,優化導覽機制與檢索功           能。不僅有助於充分發揮豐富館藏的價值,           更能促進跨領域研究與知識探索。同時也運           用數位技術,建構突破傳統紙媒限制的全新           知識生產與傳播體系,以數位出版,為臺灣           自然保育及文化傳承開創嶄新途徑。並透過           彙整113萬筆典藏圖檔與後設資料給財團法人           國家實驗研究院開發並建置TAIDE模型,讓模           型學會圖、文的知識連結,運用典藏數位檔           案與資料打造臺灣人工智慧的根柢,協力推           進具臺灣自然與文化特色的大型語言模型。           上述工作項目將有助於提升臺灣文化與數位           典藏的國際能見度及參與度。         #2.此外,本院數位文化中心亦積極探尋數位出           版的潛力與可能性,結合實體出版與虛擬網           路,透過「開放博物館」、國際書展參與、           國際學術會議舉辦等,以多層次而立體的形           式,向國際展現本院乃至臺灣社會的學術成           果與數位文化內容。   (8)生醫資料精準醫療計畫:     <1>臺灣精準健康:本計畫基於本院已建構之生醫大       數據,聯合本院生命科學組相關研究人員之研究       專長,並借重專科醫師之臨床經驗,針對遺傳性       高但致病機制仍不確定的國人重要疾病,以與疾       病有高關聯性的基因變異為出發點,進行致病機       制的探討,並找出其他非基因因素,除了增進精       準醫療的精準度,更可望為預防醫學(精準健康       )提供強大的科學基礎。計畫研究成果可與各醫       學中心共享,期能為疾病預防、治療、與控制帶       來新方向,一起為國人健康努力。     <2>生醫資料智慧化:         #1.第二型糖尿病之智慧健康與精準醫療:利用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大數據,結合統計資料           科學與資訊人工智慧的專長,剖析基因體與           醫學影像大數據,偵測第二型糖尿病易感基           因與病灶影像特徵,建立糖尿病風險評估系           統與預測模型,協助糖尿病的預防與早期診           斷。         #2.大腸直腸癌的精準醫療:與高醫合作,利用           統計大數據分析與貝氏研究方法,解析基因           體與病歷大數據,偵測大腸直腸癌易感基因           與風險因子,建立大腸直腸癌的基因風險評           估系統與預測模型,協助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與早期診斷。         #3.黃斑部病變的智慧醫療:與北榮合作,利用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光學影像的電腦視覺與           病歷大數據的統計研究,偵測黃斑部病變,           比較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使用前後的改           善情況,建立藥效評估系統,協助評估黃斑           部病變的藥物治療。     <3>基因資料之整合與規範:建立健全且符合倫理的       基因資料治理架構,於推動基因研究及臨床應用       的同時,保障個人權利及社會利益。   (9)研發AI在人文與科學研究的創新應用:透過鼓勵跨     領域合作與技術整合,促進AI在歷史文獻解讀、社     會議題分析、語言與圖像理解、生物醫學與環境科     學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提升本院在AI研究與應用的     整體能量。計畫同時強化AI模型開發與本土資料整     合,完善人文社會與科學領域的研究設施與方法,     進一步建立AI研究支持平台,推動本院成為具引領     性的AI應用研發中心。 7.學研合作計畫:   (1)與大學、學研機構及醫學中心合作計畫:     <1>本院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及「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開發量子位       元晶片之製程,期能整合研究能量及技術,製作       出最佳超導量子元件之組合及標準化製程與提升       效率等。     <2>期望以共同執行研究計畫方式,增進與國內大學       、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之學術合作,結合各自擅       長領域,在重要議題取得進展並提升雙方國際知       名度、影響力及競爭力。     <3>本院研究團隊已完成海洋能環境調查、黑潮發電       機浮力測試、實際海域拖曳測試等作業,後續擬       持續測試調整機組,並針對試驗場域進行細部環       境調查(海底地形地質),以利後續電纜錨碇佈       放評估。預計115年間於試驗場域(分別為宜蘭縣       與臺東縣)佈放錨碇,進行較長時間黑潮發電試       驗。   (2)中研學者計畫:鑒於國內補助經費多集中於資深卓     越學者及年輕新秀學者,為獎助我國中生代學者投     入研究,並加強與國內大學的合作與互動,提升國     家學術整體競爭力。獲選者在計畫執行期間授予「     中研學者」榮銜,也提供穩定5年期的研究經費,最     高可有每年新臺幣800萬元,創造多年願景的誘因,     同時透過與本院之相關領域研究所、中心合聘,共     享資源,以創造更實質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共同改     善全國研究環境。預期成果如下:     <1>提供院外優秀中生代研究人員多年願景,成就頂       尖研究。     <2>重視臺灣整體研究表現,強化與大學合作互動,       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 8.天然氣去碳燃氫MW級混氫發電系統建置及試驗計畫:   (1)整合前瞻甲烷裂解製氫技術及燃氫發電技術(即為     天然氣去碳燃氫發電技術),並放大規模至現地實     驗場域(Pilot Plant)。   (2)本年度預計完成:     <1>去碳製氫系統模組建置(200kW或300kW)。     <2>MW發電機組設備暨安裝採購。   (3)若此四年期計畫證實可行,後續可將小型天然氣去     碳燃氫混氫發電機組(MW級)商業化落地(短期)     ,或持續將天然氣去碳製氫機組放大規模至串接100     MW發電機組(電廠級)、提高混氫比例至全氫燃燒     發電,屆時可於電廠商轉落地,發電併入電網提供     潔淨零碳電力(中長期),如此才有助我國達成能     源安全與淨零排放雙重目標。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2 學術規劃及交流合作 1.評議會本年度預算數5,137千元,係辦理本院
 研究學術計畫議定、評議研究組織及工作興革
 、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及聯繫、受中央政府委
 託規劃學術發展方案,較上年度增列876千元
 ,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郵資、電話及傳真費用等計20千元。
 (2)國外專家學者來台之費用等計4,840千元。
 (3)消耗品計5千元。
 (4)印刷費等雜支計72千元。
 (5)國內評議員出席各項會議等旅費計200千元
   。
2.中長程學術發展本年度預算數10,532千元,係
 為研究誠信推廣、計畫管理系統、採購研究成
 果分析線上系統雲端服務、補助投稿開放取用
 (Open Access)期刊、辦理本院學術諮詢總
 會委員會議及新科院士演講,較上年度增列4,
 203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
   等計10千元。
 (2)計畫管理系統主機代管、功能維護及資安
   項目費用計2,000千元,本院研究成果分析
   線上系統雲端服務採購費計4,282千元,編
   輯電子報之雲端服務費計5千元,共計6,28
   7千元。
 (3)國外專家學者來台之費用等計866千元。
 (4)專家學者出席費、講座鐘點費及審查費等
   計320千元。
 (5)參加國內研究誠信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計1
   0千元。
 (6)學術諮詢總會委員會議、新科院士演講、
   研究誠信推廣教育訓練之雜支計552千元,
   投稿開放取用(Open Access)期刊相關費
   用計1,000千元,共計1,552千元。
 (7)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16千元。
 (8)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446千元。
 (9)短程車資計25千元。
 (10)系統開發費計1,000千元:計畫管理系統
    功能擴充及臨時功能增修等。
3.參加國際組織及出席國際會議本年度預算數34
 ,003千元,係參加國際組織及辦理國際會議、
 支援院內外各學術團體舉辦相關國內及國際會
 議等,及辦理「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暨聯合會
 議」相關會務費用,較上年度增列774千元,
 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水電費計200千元。
 (2)辦理「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暨聯合會議」
   約聘僱助理人員2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1,
   480千元,國外專家學者來台之費用計460
   千元,共計1,940千元。(依實際工作月數
   支薪)
 (3)大會全文論文集電子書編輯及製作等稿費
   計130千元。
 (4)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會費計3,500千元。
 (5)消耗品計169千元及非消耗品計70千元,共
   計239千元。
 (6)參加國際組織及辦理國際會議、支援院內
   外各學術團體舉辦相關國內及國際會議等
   雜支計400千元;「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暨
   聯合會議」印刷、場佈、海報競賽獎品、
   雜支、會議便當及茶點費、大會晚宴及宴
   請國外貴賓等餐費計350千元,共計750千
   元。
 (7)「太平洋鄰里協會年會暨聯合會議」國內
   旅費計550千元。
 (8)支援國內學會出席國際科學理事會(ISC)
   轄下各國際組織會議、本院派員出席國際
   科學理事會(ISC)、世界科學院(TWAS)
   會議、支援國內學者及退休院士出席國際
   會議等旅費計5,700千元;赴國外出席歐洲
   分子生物組織(EMBO)會議等旅費計1,000
   千元,共計6,700千元。
 (9)對外之捐助計17,170千元,包括:
   <1>捐助世界科學院(TWAS)計1,600千元。
   <2>捐助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S
     cience Council,ISC)計10,000千元。
   <3>捐助國際人權網絡(HR)計320千元。
   <4>補助本院、國科會、歐洲分子生物組織
     (EMBO)及歐洲分子生物聯盟(EMBC)
     合作計畫計5,250千元。
 (10)補助國內各學術團體會務運作、繳交國際
    組織會費計2,824千元。
4.學術交流合作本年度預算數41,036千元(含資
 通安全經費15千元),係為促進國內科學教育
 之發展及增進學術交流,培養下一代學術研究
 人才,並介紹各領域之科學新知及研究成果,
 期吸引年輕學子投入科研工作;為推廣科普知
 識,以多元管道、深入淺出的方式向社會大眾
 介紹本院重要研究成果,並與國內各高中合辦
 科普講座及專題演講,平衡教育資源,更促進
 本院與國內外產官學研機構之學術與技術之交
 流;辦理延聘顧問客座專家及學者相關經費;
 辦理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業務、建置IRB線上審查系統等相關經費,及
 參加FERCAP協會、AAHRPP會費等;辦理實驗動
 物科學應用之審核、監督及管理任務相關事務
 ;辦理生物安全會之審核、稽核、監督及管理
 任務相關事務;辦理環安衛教育訓練、生物安
 全櫃確效檢測、儀器設備維護校正等事宜;人
 文組與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辦理學術研
 習班或國際學術研討會等,較上年度增列1,03
 5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
   等計400千元。
 (2)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資訊設備保養
   維修、環安衛化學物質管理系統優化等計1
   ,925千元。
 (3)分攤吳大猷科學營講座大師來台費用計450
   千元;延聘國外顧問、專家及學者來台之
   費用計1,000千元;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
   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約聘僱助理人員3人薪資
   及勞健保費等計4,300千元;實驗動物照護
   及使用委員會約聘僱助理人員4人薪資及勞
   健保費等計4,600千元;生物安全會約聘僱
   助理人員4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4,100千
   元;辦理學術研習班或國際學術研討會臨
   時工4人酬金計8千元、國外專家學者來台
   之費用計1,320千元,共計15,778千元。(
   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4)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審查費包括:
   分攤吳大猷科學營講座鐘點費計333千元;
   與國內各高中合辦學術講座及研究成果科
   普推廣講座鐘點費及稿費計1,050千元;醫
   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出
   席費及審查費計1,428千元;實驗動物照護
   及使用委員會出席費、講座鐘點費及審查
   費計540千元;生物安全會出席費、講座鐘
   點費及審查費計1,054千元;環境安全衛生
   講座暨教育訓練講師出席費及講座鐘點費
   計775千元;辦理學術研習班或國際學術研
   討會講座鐘點費及審查費計464千元,共計
   5,644千元
 (5)委託專家或機構辦理「診斷實驗動物照護
   及使用委員會(IACUC)之運作並建立AV的
   制度之品質提昇」輔導案計540千元,實驗
   室生物安全及保全緊急/意外事件演練等計
   1,800千元,共計2,340千元。
 (6)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參加FERCAP協會會費及AAHRPP年費計400千
   元;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參加國際
   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40千元;生
   物安全會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會費計30
   千元,共計470千元。
 (7)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參加台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會費計30
   千元;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參加國
   內學術團體組織會費計5千元;生物安全會
   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會費計10千元;環
   安衛工作參加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等國
   內組織會費計50千元,共計95千元。
 (8)消耗品計483千元。
 (9)分攤吳大猷科學營講座場地費及雜費等計5
   57千元;與國內各高中合辦學術講座之印
   刷費及雜費計270千元、辦理研究成果科普
   推廣計5,982千元(含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
   費計4,000千元)、重要研究成果專刊編印
   費計800千元;醫學研究及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倫理委員會印刷費及會議雜支等計58千
   元;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辦理委員
   會議、教育訓練講義、實作課程教材、一
   般研究報告等計10千元;生物安全會辦理
   委員會議、教育訓練講義、實作課程教材
   、一般研究報告等計72千元;環安衛工作
   辦理全院生物安全櫃年度確效委外檢測費
   、有害事業廢棄物清運處理及安全衛生相
   關檢測、雜支、病媒消毒、人員健檢費等
   計2,703千元;辦理學術研習班或國際學術
   研討會雜支等計434千元,共計10,886千元
   。
 (10)環安衛工作辦理環境安全衛生檢測相關儀
    器年度維護校正費用計684千元。
 (11)分攤吳大猷科學營國內旅費計107千元;
    與國內各高中合辦學術講座國內旅費計40
    0千元;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國內
    旅費計25千元;生物安全會國內旅費計11
    9千元;環安衛工作國內旅費計80千元;
    邀請專家學者赴國內各地區洽公差旅費等
    計261千元,共計992千元。
 (12)科學教育推動業務出國訪問旅費計284千
    元、採訪研究成果計26千元;醫學研究倫
    理委員會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60
    5千元;實驗動物照護及使用委員會赴國
    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210千元,共計1
    ,125千元。
 (13)短程車資計12千元。
 (14)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202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197千元:生安辦公室所需
     業務資訊備份備援等設備。
   <2>軟體購置費計5千元:資安等軟體。
5.節能改善本年度預算數3,800千元(含資通安
 全經費3,800千元),係辦理改善院區設備能
 源使用效率,較上年度增列62千元,主要編列
 用途科目:機械設備費計3,800千元,如:建
 立院區能源績效指標管理系統,設置數位感測
 計、流量、溫度及電力量測等裝置,藉由能效
 資訊的蒐集及可視化,即時掌握系統運作情形
 、檢視用能設備運行效率,提前進行調整保養
 。
94,508,000
2000 業務費 69,512,000 2,658,000 66,854,000 2,515.20%
2003 教育訓練費 410,000
2006 水電費 200,000
2009 通訊費 20,000 23,000 -3,000 -13.04%
2018 資訊服務費 8,212,000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23,424,000 2,122,000 21,302,000 1,003.86%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6,094,000
2039 委辦費 2,340,000
2042 國際組織會費 3,970,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105,000
2051 物品 727,000 14,000 713,000 5,092.86%
2054 一般事務費 13,260,000 207,000 13,053,000 6,305.80%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684,000
2072 國內旅費 1,758,000 292,000 1,466,000 502.05%
2078 國外旅費 8,271,000
2084 短程車資 37,000
3000 設備及投資 5,002,000
3020 機械設備費 3,800,000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1,202,000
4000 獎補助費 19,994,000
4035 對外之捐助 17,170,000
4040 對國內團體之捐助 2,8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