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5-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77頁
預算機關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329,990,000 元(
計畫內容
1.氣候變遷下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變動之研究、氣候風  險下定置漁業產業韌性之研析、臺灣北部海域拖網漁業  資源調查研究、臺灣北部海域蟳蟹漁業與氣候變遷之研  究、以非漁業依賴方式調查宜蘭灣鯖魚現存量、臺灣周  邊海域康式馬加鰆魚況暨系群動態研究、鯧科魚類增裕  技術之研究、臺灣周邊海域漁場海水及浮游動物放射性  物質調查、臺灣沿近海重要漁業資源趨勢變化之研究、  在臺灣西部海域離岸風機場域與漁場之共生經營模式研  究。 2.文蛤基因體分析技術開發與產業應用、臺灣養殖牡蠣重  要疫病之監測、東北角野生九孔資源遺傳結構及棲地種  之研究、強化型類芽孢桿菌改善文蛤養殖成效、密點少  棘胡椒鯛族群遺傳結構基礎調查研究、海水吳郭魚的選  育與改良、藻類外泌體(Nanoalgosomes)運用於九孔養  殖、因應極端氣候應用功能性益生菌於白蝦養殖調適之  研究、吳郭魚抗逆境數位育種之研究與應用-吳郭魚跨  體學研究與應用、聲學技術應用於養殖物種之勘災作業  。 3.龍鬚菜開發助眠產品之研究、水產資材應用於護眼保健  素材之研究、以非破壞性光譜技術應用於水產品鮮度快  速檢測之應用研究、石花菜可食膜之開發、研發水產資  材製作仿真海鮮技術、大宗漁獲研發機能性休閒食品、  電場輔助解凍對水產品品質之探討。 4.推動農業創新育成跨域合作及多元服務、水產養殖洞察  輔助系統維運及擴充、養殖馬鮁遺傳資序列料庫之建立  、漁業領域專案管理計畫。 5.臺灣蜆標準化養殖技術開發、大口湯鯉種苗生產技術之  研究、極端氣候下水質益生菌應用於水產養殖之調適探  討、小型脂鯉里氏阿克塞脂鯉繁殖技術建立、超雄性海  水吳郭魚之選育、高結子率烏魚系群的篩選與培育、昆  蟲蛋白作為水產飼料源之研究、金目鱸設施化育肥模組  建構與生產穩定性提升技術研發。 6.單體牡蠣立體式及多營養階層養殖管理技術建立、臺灣  養殖牡蠣品系選育技術、建立多倍體牡蠣生產管理技術  建立、牡蠣養殖水域生物與環境監測暨養殖技術精進、  文蛤選育技術之開發、文蛤分段養殖標準化技術之研究  、精準農業生物技術水產生物田間隔離試驗與強化風險  評估技術平台、文蛤青蟹生態綜合養殖技術開發、開發  室外漁電共生養殖生產模組管理技術、利用農業廢棄物  開發蝦類機能性飼料、黃金鰭䱛種苗生產技術開發、康  氏馬加鰆種苗培育技術開發研究。 7.建立黑䱛種魚蓄養環境參數,掌握人工環境下種魚產卵  技術;野外捕獲大眼鯛種魚經馴化後,定期抽卵檢查卵  細胞發育情況,掌握人工環境下之繁殖期,獲取最佳催  熟方式並建立大眼鯛精液冷藏及冷凍保存條件;進行系  統性擴充漁海況速預報機制;持續追蹤與解析泰國蝦養  殖產業困境;透過耳石穩定性同位素組成及遺傳因子分  析探討康氏馬加鰆在臺灣周邊海域的系群動態分佈;建  立海峽中南部拖網重要經濟性魚類資源長期變動狀態;  分析離岸風場養殖牡蠣之經濟效益。 8.因應極端氣候下經濟性蝦類耐受性品系之篩選、午仔魚  種原擴增與選育、開發淡水長臂大蝦設施養殖技術、高  植物蛋白比之午仔魚配方飼料開發、黑䱛繁殖與種苗生  產技術研究、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水產養殖、AIo  T蝦隻生產履歷與智慧化控制系統、蝦苗表型元件調查  及驗證之研究。 9.蝴蝶魚科魚類繁養殖技術開發、錯綜麒麟菜之培養技術  開發、四色蓬錐海葵量產技術開發、臺灣海域牙鮃科魚  類耐高溫品系及繁養殖技術開發、設施型海洋生物養殖  技術開發、臺灣東部海域鬼頭刀與紅肉旗魚族群特徵與  季節性棲所偏好特徵解析、臺灣東部笛鯛科魚類食性階  層動態之研究、海雞母笛鯛繁養殖技術開發、近海大型  海藻養殖平台技術研發。 10.模組化種蝦培育,將種蝦培育在控制水溫及光周期的   環境,確保種蝦能持續且依需求產出足夠量產的蝦苗   ,並且進行量產模組試驗,規劃量產流程,並適時調   整相關飼育條件,達到大量且穩定產出稚蝦的目的;   赤點石斑魚種魚收集及養殖、建立種魚誘發產卵及中   間育成養殖技術;建立珠螺生殖生物學基礎資料、珠   螺種螺收集及養殖、初步建立珠螺種螺誘發產卵育苗   及中間育成養殖技術;掌握淺蜊種苗量產關鍵,穩定   稚貝生產育成技術,及建立鏽斑蟳種苗量產技術;持   尋找澎湖海域鎖管產卵熱點;臺灣淺堆漁場環境監測   及浮游動物多樣性調查;澎湖紫菜多醣萃取及功效評   估;澎湖傳統魚乾加值多元開發利用。  
預期成果
1.針對臺灣周邊海域之生態環境及離岸風場規劃測站進行  長期監測,掌握鯖鰺、鯧魚、鮪魚、鰆魚、鰹魚、鎖管  、蟹類等沿近海重要漁業資源現況並進行生態及生殖學  研究,解析氣候變遷對於漁場環境變動、漁場位置偏移  及漁業資源變動之可能影響,研擬符合氣候變遷及資源  變動因素的管理策略,作為漁業資源評估、保育及管理  之參考依據,維護我國海域資源之永續,並執行採樣協  助放射性物質調查,確保漁業對國家經濟及糧食安全之  貢獻。 2.運用篩選出之文蛤基因標記於育種,期達到文蛤養殖產  業的永續經營;持續監測臺灣養殖牡蠣重要疫病資料,  建立國內牡蠣疫病流行調查資料,國內牡蠣養殖永續與  韌性;建立東北角野生九孔資源環境調查及遺傳背景資  料;探討其胞外之抑菌物質,研究其對水產病原菌之抗  菌能力評估及環境的改善;建立評估族群結構之工具,  作為漁業資源管理及標示放流之參考;預計進行並完成  紅色海水吳郭魚之耐鹽及體色等經濟性狀之定向選育,  另進行海水吳郭魚之跨體學研究;建立藻類外泌體萃取  技術,運用於九孔產業的發展,提升藻類養殖效益;因  應極端氣候應用功能性益生菌於白蝦養殖調適之研究研  發強化白蝦的耐受力之多功能微生物製劑,可減少極端  氣候造成死亡風險,建構安全且高效率的養殖體系並促  進產業升級;聲學技術應用於養殖物種之勘災作業;建  立主要養殖魚種聲學勘災基礎資料。 3.建立龍鬚菜萃取技術,並進行保健產品之研發,增加海  藻多元產品應用性與提升附加價值;開發微脂體包覆褐  藻素的護眼潛力素材,並建立細胞試驗平台以確效護眼  機能性,減少護眼機能性原料的進口依賴;建立非破壞  性光譜快速檢測模型,縮短水產品鮮度檢測時間並提升  準確率;為促進永續發展利用,使用本土藻類(石花菜)  建立薄膜製備技術1式,開發新穎性包裝材料,以達減  塑目的;建立以魚漿開發之墨水列印仿真高價貝類之製  程,拓展軟質食品市場與多元化魚漿產品;以大宗漁獲  為基底,建立低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之煙燻製程並開  發煙燻產品和複合蔬果素材產品各1式,提高產品附加  價值。建立電場輔助解凍最適參數1式,完成電場輔助  解凍與業界方法之產效益評估1式。 4.拓展農業創新育成中心的知名度與能見度,提升農產業  競爭力。透過資通訊技術的整合與應用,提升生產效率  並可為臺灣水產養殖業帶來數位轉型與升級。完成養殖  馬鮁種類分子鑑定,釐清目前馬鮁物種及相關親緣整體  現況。協助漁業領域計劃管理,研擬中長程發展目標與  策略,辦理成果發表暨技術媒合會。 5.針對臺灣蜆篩選抗逆境耐受性較高的種貝進行培養並規  劃完整的標準化養殖模式;大口湯鯉穩定發展種苗生產  技術;利用益生菌調節因氣候變遷下對養殖物種的適應  性,提高養殖效益;小型脂鯉科潛力魚種里氏阿塞克脂  鯉人工繁殖及育苗技術建立;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培育超  雄性海水吳郭魚;建立臺灣野生烏魚耐候韌性養殖之分  子鑑定篩選高結子之烏魚系群培養供產業參考;利用黑  水虻作為替代蛋白源添加水產飼料中之應用,發展蟲油  替代魚油技術;建立金目鱸室內設施養殖的生物安全管  理基礎、發展魚體免疫促進與健康管理機制,再將相關  試驗成果整匯以應未來推廣產業。 6.建立單體牡蠣立體式及多營養階層養殖管理技術,提升  牡蠣養殖產能與環境友善度,並發展臺灣在地牡蠣品系  及多倍體生產技術,強化抗病性與商品價值。文蛤方面  ,推動良種選育與分段養殖標準化技術,提高生長效率  與存活率。亦開發文蛤青蟹生態綜合養殖與室外漁電共  生模組,提升養殖場域多元化利用。此外,利用農業廢  棄物製成機能性蝦類飼料,並持續開發黃金鰭䱛及康氏  馬加鰆種苗繁育技術,強化國產海水魚種苗自給能力。 7.建立黑䱛種魚蓄養環境參數,掌握人工環境下種魚產卵  技術;野外捕獲大眼鯛種魚經馴化後,定期抽卵檢查卵  細胞發育情況,掌握人工環境下之繁殖期,獲取最佳催  熟方式並建立大眼鯛精液冷藏及冷凍保存條件;進行系  統性擴充漁海況速預報機制;持續追蹤與解析泰國蝦養  殖產業困境;透過耳石穩定性同位素組成及遺傳因子分  析探討康氏馬加鰆在臺灣周邊海域的系群動態分佈;建  立海峽中南部拖網重要經濟性魚類資源長期變動狀態;  分析離岸風場養殖牡蠣之經濟效益。 8.為因應日益嚴苛的氣候環境條件,持續進行水產養殖場  域的長期生態監測,並篩選得因應極端氣候變動之經濟  性蝦類耐受性品系,以及擴增與選育重要經濟魚種午仔  魚之種原,同時研究開發高植物蛋白比之午仔魚配方飼  料,進一步提升水產養殖效能。在白蝦養殖方面,建立  不同表形體資料,配合AIoT蝦隻生產履歷與智慧化控制  系統及調查驗證白蝦苗表型元件,以提供白蝦全齡期的  生長資訊,協助白蝦產業發展。另針對高經濟魚種大棘  大眼鯛與黑䱛進行繁殖增裕及種苗生產技術研究,提升  易受影響及捕撈壓力大之高經濟魚種資源量,維持漁民  收益,鞏固漁業資源。 9.蝴蝶魚科魚類種魚培育及繁養條件開發、錯綜麒麟菜種  原收集及培養、四色蓬錐海葵量產、牙鮃科魚類耐高溫  品系篩選及繁養殖、設施型海洋生物養殖、臺灣東部海  域鬼頭刀與紅肉旗魚族群特徵與季節性棲所偏好特徵解  析、解析臺灣東部笛鯛科魚類食性階層動態、海雞母笛  鯛種魚培育及繁殖條件開發、開發近海大型海藻養殖平  台技術。 10.海水觀賞蝦的種類繁多,除了性別的生成形式不同,   習性不同,蝦苗成長時間也不同,雖已建立數種海水   觀賞蝦的量產技術,但尚未達到穩定產出的目的,擬   應用先前對目標物種所建立的量產技術,配合環境及   餌料的控制,加上對種蝦及蝦苗的生產管理,建立量   產模組,預計建立4類海水觀賞蝦的量產模組技術,分   別為變性蝦類量產模組、群聚蝦類量產模組技術、雌   雄同體蝦類量產模組及配對蝦類量產模組技術研發,   本年度為進行群聚蝦類(機械蝦活額蝦科),期望達到   穩定持續且大量產出稚蝦,因應市場需求,並減緩對   海洋資源的衝擊;完成赤點石斑魚育苗養殖技術探討   ;建立珠螺種貝養殖技術、種貝誘發產卵技術、育苗   及養成技術;生產0.5公分淺蜊稚貝5萬顆,及建立鏽   斑蟳初步種苗繁殖技術1式,生產C1階段鏽斑蟳蟹苗1   萬隻;找出取得鎖管卵鞘與研判產卵場方式;完成2次   臺灣淺堆海域浮游動物及環境資料收集,監測分析環   境因子與浮游動物組成之變化;總醣、總酚、類黃酮   含量、抗發炎及保健飲品製作及產品評估;利用煮乾   鰮製品開發一項仿葡萄牙產品馬介休。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6 海水生物養殖研究 本分支計畫係辦理單體牡蠣立體式及多營養階層
養殖管理技術建立、臺灣養殖牡蠣品系選育技術
、建立多倍體牡蠣生產管理技術建立、牡蠣養殖
水域生物與環境監測暨養殖技術精進、文蛤選育
技術之開發、文蛤分段養殖標準化技術之研究、
精準農業生物技術水產生物田間隔離試驗與強化
風險評估技術平台、文蛤青蟹生態綜合養殖技術
開發、開發室外漁電共生養殖生產模組管理技術
、利用農業廢棄物開發蝦類機能性飼料、黃金鰭
䱛種苗生產技術開發、康氏馬加鰆種苗培育技術
開發研究等計畫。其內容如下:
1.業務費30,890千元。
 (1)參加教育訓練研討會及認證基金會講習費3
   0千元。
 (2)水電費7,800千元。
 (3)電話、網路通訊及郵資等204千元。
 (4)電腦硬體及系統軟體等維護經費248千元。
 (5)租用影印機等100千元。
 (6)建築物及土地地籍資料申請之規費等60千
   元。
 (7)試驗研究室建物及試驗儀器等保險100千元
   。
 (8)僱用約用人員協助試驗研究工作等5,373千
   元。
 (9)產銷會議專家出席費、期刊翻譯、校稿等
   費用360千元。
 (10)檢驗中心認證基金會年費及評鑑費50千元
    。
 (11)試驗用雜項器材、文具紙張、清潔用品、
    玻璃器材、水族耗材、人工配合飼料及原
    料、試驗用藥品及生物、鮮魚與活餌、發
    電機用油、圖書雜誌及電腦周邊設備之耗
    材等5,725千元。
 (12)菌種鑑定與DNA基因定序、印刷、實驗室
    清潔、廢棄物清運處理及保全等費用3,12
    4千元。
 (13)各項試驗儀器、實驗室及養殖設施養護、
    電梯保養、檢驗及修繕等6,160千元。
 (14)國內差旅費1,300千元。
 (15)載運試驗用品、種魚、物料及儀器等256
    千元。
2.設備及投資3,136千元,係購置養馬達、水車
 、水質檢測儀器、養殖維生系統、養殖自動化
 機械、顯微攝影系統等。
34,026,000
2000 業務費 30,890,000 12,288,000 18,602,000 151.38%
2003 教育訓練費 30,000
2006 水電費 7,800,000 740,000 7,060,000 954.05%
2009 通訊費 204,000 200,000 4,000 2.00%
2018 資訊服務費 248,000 30,000 218,000 726.67%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100,000 250,000 -150,000 -60.00%
2024 稅捐及規費 60,000 50,000 10,000 20.00%
2027 保險費 100,000 130,000 -30,000 -23.08%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5,373,000 3,411,000 1,962,000 57.52%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360,000 900,000 -540,000 -6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50,000
2051 物品 5,725,000 2,507,000 3,218,000 128.36%
2054 一般事務費 3,124,000 460,000 2,664,000 579.13%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6,160,000 2,820,000 3,340,000 118.44%
2072 國內旅費 1,300,000 660,000 640,000 96.97%
2081 運費 256,000 25,000 231,000 924.00%
3000 設備及投資 3,136,000 3,423,000 -287,000 -8.38%
3020 機械設備費 3,136,000 2,520,000 616,000 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