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4-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94頁
預算機關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2,479,885,000 元(
計畫內容
1.國研院院務推動與管理計畫   (1)企劃推廣與國際鏈結:配合政策研擬國內未來科技     發展、社會民生及產業發展需求之科研計畫,落實     績效管考作業,提升計畫執行率及品質,反映預期     效益,掌握科研新趨勢;以參與大型展覽、舉辦成     果發表會、研討會、拜訪業界廠商等方式,推廣研     發能量與科研成果;依據國家科技政策、國際科研     趨勢,以及盤點國際事務成果,研擬國際合作之短     中長期目標與策略,積極推動多元國際合作,強化     與國際科研單位、國際產業鏈結,促成與國際夥伴     實質合作與技術推廣,提升國際產學研組織間之參     與度和知名度。   (2)行政維運與財務管理:進行預算執行控管,協助經     費有效運用及業務推動;持續發展人力資源規劃,     整合人資能量,提升專業與諮詢服務能力,並透過     教育訓練強化各領域員工之專業智能,增進同仁作     業效率,推動性別平等策略,持續營造友善工作環     境;升級資安設備及軟體,推動共用系統管理及優     化作業,強化介面整合,提升E化系統整體運作效率     ;持續維護與改善工作環境品質,並配合相關法規     ,持續職安制度檢視及維護,加強職業安全衛生管     理。 2.半導體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服務計畫   (1)晶片設計實作與服務:強化與維護半導體積體電路(     IC)設計所需之基礎建設,提供晶片及系統設計研發     必要服務,以支援臺灣學界晶片與系統設計研發;     提供16種製程之晶片製作服務、晶片製作驗證處理     、技術諮詢等服務;支援學術界進行各式光機電感     測器、電路及系統晶片之功能量測/驗證/除錯;協     助學界發展智慧感測、生成式人工智慧、終端人工     智慧等核心應用技術,並進行相關系統應用之科普     推廣,以確保我國積體電路系統設計全球競爭力。   (2)奈米元件研究與服務:維持半導體中心奈米元件新     竹廠及台南廠之正常運作,整合兩廠之製成能量以     加強支援並協助國內產學研界進行奈米科技元件研     究、開發材料檢測分析和相關人才培育所需之軟硬     體基礎設施及環境;同時與學研界合作進行下世代     行動通訊所需之毫米波晶片量測技術開發,完成上     下游整合,裨益於業界團隊掌握關鍵設計技術與開     發零組件之目標。   (3)跨領域人才培育與單晶片系統技術整合:協調半導     體中心完整之儀器設備及優秀研究人員,提供各式     訓練課程、技術推廣、國際交流活動,並持續改善     與維護所需的自動化服務系統,藉此建立培育學研     產界所需半導體研究人才,提升我國晶片系統設計     及元件製造技術能力,為企業建立穩定優秀的人才     管道,維繫臺灣半導體頂尖研究的競爭實力。   (4)關鍵新興晶片設計研發計畫—關鍵新興晶片設計環     境支援:持續推動我國下世代所需晶片設計的關鍵     技術先期布局,提供下世代運算、6G通訊晶片供應     鏈核心技術、聚焦2025~2030下世代晶片系統研發,     建置下世代運算、6G通訊晶片供應鏈核心技術研發     所需共用服務設施平台,提供晶片製作及系統整合     技術服務,作為研究團隊的強力後盾。   (5)前瞻晶片設計製造環境建置:為建置先進製程晶片     設計與高資安運算環境以協助臺灣學界切入更先進     的半導體晶片設計技術,並培育高階人才來因應下     世代積體電路設計產業之競爭與挑戰;強化元件製     造在材料、製程、結構等先進元件技術開發,建立     可應用於下世代元件製程服務平台,提升我國半導     體產業之競爭力。   (6)下世代半導體基礎核心設施建置:藉由更新半導體     中心基礎核心設施,以提供兼具先進與彈性的製程     技術及優質設備使用環境;將研究開發成果應用於     服務環境中,強化人員素質與製程服務穩定,進而     提升產學研界在半導體製造上所需服務環境,加值     半導體製作技術能量。 3.儀器科技發展計畫   (1)儀器技術平台發展與應用:維持我國獨特的光機電     與真空跨域整合之儀器技術研發服務平台正常運作     ,提供客製開發基礎研究所需特規實驗儀器關鍵元     件模組與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支援學界前瞻研究     與產業技術升級所需儀器科技發展,並舉辦各式儀     器研討與訓練課程、學生競賽、專業刊物與科普推     廣活動,培育創新儀器技術人才。   (2)關鍵性儀器設備系統研發:因應次世代半導體製程     、新材料與高階光學儀器需求及挑戰,持續強化原     子級製程與先進封裝曝光控制技術服務平台及醫用     光學儀器與檢測技術平台,結盟產學研各界合作研     發半導體製程或檢測系統、尖端國防及防疫相關儀     器,支援開發前瞻科技平台所需關鍵設備與系統,     提升臺灣儀器設備自主化的技術能量。   (3)智慧化製造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計畫—建置AI技術演     練及驗證協作平台:以儀科中心先進光學元件製造     場域為核心,建置技術落地驗證平台,導入資訊技     術與操作技術(IT/OT)場域資訊安全及5G等技術,讓     學研界之技術或產品可於本場域驗證,加速投入產     業應用。   (4)打造臺灣高階光學與半導體自主之精密光學系統研     發基地計畫:為符合前瞻學術研究、國防及半導體     設備之精密光學元件需求,預計升級國內精密光學     系統製造與檢測技術,以及建立高階非球面光學元     件與系統原型之關鍵技術能量,並培育精密光學系     統設計與研製相關的高階人才,提升國內半導體、     國防與太空產業之光學元件自主能力。 4.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計畫   (1)高效能計算技術研發、建置與維運:維運台灣杉系     列運算主機,包含推動台灣杉四號高效能運算模擬     主機服務,以優化排程與能源管理,深入標準工具     及函式庫研究,連結新興應用,豐富高速運算生態     系,強化永續經營;深耕虛擬、容器計算環境技術     ,整合高效能運算與資料分析,建置國家科研任務     專用之雲端服務平台;另推動與建置台灣可信賴雲     端資料分析平台,規劃與實測生醫、國土或其他領     域機敏資料之雲端專用開發環境。   (2)先進網路技術研發、建置與維運:以永續提升網路     傳輸效能之實務運作技術,並加強路由系統之安全     性及可靠性等維運機制,提升傳輸效能與資安防護     ;配合新一代骨幹網路建置,導入新一代遙測串流     網管技術,提升骨幹網路與交換中心服務品質;持     續與國內外學研網路單位進行開放式網路作業系統     之研究,並開發供裝服務系統,促進跨國連線效率     ,滿足高等研究之網路環境;建置誘捕網路與發展     威脅預警機制、情資分析技術,與強化資安平台功     能,提升系統效能與關鍵基礎設施之情資蒐集、交     換及分析服務。   (3)技術研發與環境開發:優化資料標準、資料模型、     資料傳輸協定技術;研發與應用運算環境及模型應     用服務,例如模型市集(model marketplace)服務,     以及機敏性資料分析系統;掌握最新高效能運算軟     硬體及視覺技術應用實務,增進人機互動介面發展     與雲端資源應用整合;開發網路服務(Web)與空間資     訊平台技術、分散式傳輸(DDS)服務及大型語言模型     應用,提供跨領域與跨部門的資訊平台整合,建立     符合使用者需求使用之雲端服務平台;發展三維空     間資訊基礎環境共構平台,透過綜整空間資訊技術     提升決策輔助為目標,並結合智慧應用與分析模型     ,即時掌握變化態勢,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4)數位科技加值平台服務:提供我國生醫資料科學家     便捷優質之開發環境,包含基因體定序、蛋白質結     構與藥物之間交互作用、醫療影像結合臨床資訊之     後的綜合分析,同時發揮高性能計算設備、儲存系     統、雲端分析平台等效能;開發智慧聯網之系統與     應用需求,發展平台加值技術,推動雲端系統整合     能力與物聯網應用技術及導入經驗。持續挑戰跨虛     實互動情境計算、智能點雲編解碼計算技術,導入     容器化排程算圖技術,以降低維護與排程配置所產     生的成本,並提升計算能量,運用自主研製之技術     與平台,挹注國內產學研於後疫情時代下所需雲端     與特效協作,促進更多元領域之虛實應用落地成效     。   (5)推動疾病導向之生醫資料基盤優化與科技應用計畫     —生醫資料之資訊支援服務平台優化:持續優化醫     院蒐集資料之收整系統,包含新增收案數及不同類     別資料,持續累積收案個數,並順應疾病別調整或     新增資料項目之建庫工作,另增設新的資料收集流     程與各項檢核標準;依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相關修法     進程,建立資料治理與管理相關系統。   (6)「淨零排放」基於2050淨零減碳之前瞻性科技開發     與實踐規劃—海域地質碳封存與綠能環境調查建模     前瞻研發:運用長支距多頻道震測系統,進行具碳     封存與海洋能潛力海域場址之探勘評估,長期規劃     以岩心採樣設備採集樣本,以提供震測地層影像與     岩心物理參數,做為未來海域碳封存與海洋能場址     之選址依據,並以雲端高速運算量能,整合海域震     測資料,據以研發3D地質智能建模、碳封存模擬、     海地模擬,以及可視化與算圖技術與介接機制,加     速震測影像展示與地層解釋之過程,提升評估碳封     存與海洋能選址準確性,技術支持政府公部門加速     海域碳封存或發展海洋綠能之進程。 5.地震工程之運作及發展計畫   (1)結構耐震技術研發:推動耐震設計規範修訂、孕震     構造活動潛勢及地動特性評估研究,發展建築結構     非線性反應歷時分析與設計技術、橋梁智慧管養與     近斷層橋梁評估技術、韌性社會關鍵基礎設施耐震     科技、本土化地工耐震性能評估技術,開發數位孿     生即時救災系統,強化我國地震防減災能量。   (2)地震工程服務平台:維運地震工程實驗室提供技術     服務,開發實驗室管理系統與實驗技術;精進震災     風險評估與管理平台,發展天然氣系統震損評估、     地震保險風險評估模型、整合災害救援路網之緊急     醫療評估系統,強化地震損失評估工具與應用服務     ;提供耐震技術支援,協助公私有建築耐震評估與     補強技術推廣應用。   (3)離岸風機結構智慧防災監測平台建置:發展離岸風     機設計分析及實驗技術,以有限元素軟體建立符合     本土化之離岸風機全尺寸結構模型;推動離岸風機     智慧防災及監測研究,配合風機量測需求提升儀器     的性能與耐候性,並建立海底地震觀測站,以利未     來進行海底地震觀測;建置離岸風機研發測試平台     ,進行裝機需求確認,另規劃風機葉片靜載及疲勞     試驗系統採購項目,以及購置量測儀器與相關附屬     設備;推動離岸風機海床岩心鑽採平台建置,進行     深海淺鑽機規格擬定與系統布放可行性評估。   (4)綠能設施測試實驗室之建置:係配合離岸風機結構     智慧防災監測平台新設實驗設備,規劃新建地下一     層、地上四層之建築,包含風機結構及葉片測試場     域(包含反力牆、強力地板)、地工離心機測試場域     、實驗附屬設施(包含室內移動式起重機、油壓動力     及管線系統設施等)與研究室。 6.建構全國實驗動物資源服務中心計畫   (1)實驗動物資源及動物試驗服務平台:提供實驗動物     資源、臨床前測試場域及技術服務,支持生技產品     由研發階段發展至臨床前測試之多元需求,另開發     未來精準醫療、腦科技創新與精準健康研發所需新     穎品系模式動物及替代模式,發展前瞻研究平台,     促進國家生技醫藥發展接軌國際。   (2)動物試驗場域服務:維運各服務據點之實驗動物設     施並維持國際認證品質,提供健康監測、環境監測     等品管技術服務,協助國內動物設施提升管理及運     作品質,培育實驗動物專科獸醫師及動物實驗技術     人才,推動科學普及教育與生命教育。   (3)精準健康研發與聚落發展計畫—強化臨床前動物試     驗場域之驗證能量:擴充腸道微生物菌相及高階醫     療器材發展所需技術服務,使國內在進行腸道微菌     移植、腸道菌相與疾病關聯性探討、高階醫材功效     驗證上有更完備的技術支援體系。   (4)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計畫—建置多元驗證平台,     完善產學研鏈結及強化專業職能,提高動物實驗品     質:配合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分工架     構,協助推動替代科技研發及優化動物實驗管理兩     主軸,以人類組織系統為基礎,加速建立如體外測     試、器官晶片、電腦模擬等測試體系,另建立動物     實驗從業人員職能認證體系及實驗動物專科獸醫師     培育機制。 7.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服務計畫   (1)支援科技政策議題研析與措施規劃:以科技政策議     題研析所需資訊整備、科技政策議題體系化研析為     主軸,強化科技政策決策所需資訊與研析能力,並     透過支援籌辦與參與科技重要會議,持續強化科技     議題資料整備與論述能力、系統性資訊整合、科研     能量研析、科技發展前沿等,並結合適切的智慧工     具、專家意見等,即時提出符合政府需求與部會各     層級可執行的政策建議。   (2)科研資料建構、分析與服務:以科技計畫管考與評     估、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及全     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NDDS)服務、資訊服務與平台     維運為主軸,進行包含運用適切智慧工具,精進科     技計畫審評管理與績效評估等平台服務及機制研析     、調查與維運國內博士人才及國內外指標資料;提     供CONCERT與NDDS服務;整備科政中心各計畫所需資     訊環境及整合資訊資源等。   (3)支援科技創新政策推動策略與措施:以精進科技創     新策略規劃機制、支援跨部會科技政策推動、支援     創新生態系統建構與規劃為主軸,強化跨部門溝通     、利害關係人意見收集,研析科技創新策略,以制     定國家科技發展策略;運用前瞻科技研析方法支援     產業議題分析,制定實務操作程序,提高溝通效率     ,確保決策時效性與可行性;針對創新生態系統進     行研析與政策建議。   (4)科研成果創新創業鏈結計畫—創新創業激勵:運用     創新創業資源整合平台功能,辦理徵件、評選及培     訓輔導等,協助培訓團隊強化技術轉化、產品定位     、商業規劃等創業能力,以及提供國內外創業資源     資訊,促進學研成果商品化或成立新創公司。   (5)生醫產業商品化人才培育計畫—生醫產業商品化環     境建構暨國際人才培育計畫:選派種子教師至美國     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培訓,並協助所學擴     散與我國跨域醫療科技創新人才之培育;引進美國     史丹福大學SPARK Program培訓模式,以及遴選國內     區域性重點培訓大學並提供培育資源,加速生醫領     域研發成果商品化進程。 8.海洋科技發展計畫   (1)海洋科儀設備研製及服務:進行「水面無人測繪載     具」、「相位陣列海洋雷達硬體」、「水下遙控無     人載具」之研發工作,以及維運「海洋科儀設備服     務平台」,提供海洋中心自主研發之海洋科儀設備     ,並建立服務機制獲得使用意見回饋,以持續優化     既有科儀設備之性能。   (2)精準海域探測技術發展:致力發展「海洋底質沉積     物探測」、「震測精準觀測與資料解析」、「精細     海床測繪」等技術,以提供高品質與高解析之海域     資訊。將依「實海作業」與「實驗室分析」進行海     洋底質沉積物採樣設備專業操作訓練、更新各式岩     心系統關鍵物件、維運海洋岩心庫暨實驗室等,並     提供一站式岩心分析服務;持續維運與建構「長支     距多頻道震測系統」之服務能量與操控技術,藉由     安排測試航次調校浮纜設備參數並蒐集震測資料,     以及建立震測資料之三維空間測繪與資料解析能力     ;規劃應用研究船、小型船艇、拖曳貼底等載台,     搭載多音束聲納、側掃聲納、磁力儀等設備,發展     個別或聯合作業模式,以掌握臺灣四周海域之精細     海床地形地貌資訊。   (3)研究船營運暨船載設備精進:維運與管理「勵進」     研究船,並維持海上作業所有適航條件,同時跨出     近海區域,建構遠洋藍海探測作業能量。將進行船     舶設備檢修及改裝(如A架、造水機等),並透過標     準化探測作業流程,落實科儀品保與機具安檢措施     ,穩定提供相對應的操船及探測作業服務,滿足每     個航次任務所需。規劃進行「海洋重力儀」實海測     試作業,並確立其標準作業流程。   (4)海洋環境參數蒐集與展示:為能對臺灣周邊海洋系     統進行更為精確有效的探究,以海洋中心自主研發     的儀器設備,發展精準探測及蒐集海洋科學參數的     能量,並整合不同海洋科學參數之互補支援,強化     海洋科學議題的探究及環境變遷對臺灣重要海洋系     統的可能影響。另將導入資訊安全管理政策,將珍     貴且難以再次取得的現場調查之科學參數紀錄,以     及海洋科學樣本(如海洋微體、生物、岩心等),透     過數位典藏方式開發展示平台,提供多元科學數據     加值服務應用。   (5)建置重型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規劃於高雄市興     達港「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腹地內,建置重型     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將進行地質改良工程、結     構工程、鋼構工程、建築裝修和機電工程等重要工     程項目。 9.晶片驅動產業創新再升級計畫   (1)新一代高速運算主機與AI評測環境建構計畫—新一     代高速運算主機之建置:持續擴建提供大型運算能     量之AI超級電腦,並完備大型主機之週邊基礎設施     ,另開發大型運算資源管理,模型效能優化,模型     應用程式介接(API)服務平台等生成式AI基礎模型之     專用開發環境,另推動產學介接合作,彙集雲端與     巨量資料分析應用之自主化技術,深化雲端與生成     式AI (GAI)人才育成,並加大挹注我國新創事業與     中小企業之GAI服務方案。   (2)晶創海外基地培育國際人才與先進製程IC設計人才     培育計畫-建置先進晶片設計核心骨幹與晶創海外     基地國際人才培育計畫:整合半導體中心建置的先     進晶片設計與國內服務的核心骨幹,提供國際服務     及支援5nm/7nm先進製程、2.5D/3D及前瞻AI系統晶     片至成熟製程的晶片設計研發與人才培育;籌設晶     創海外基地,將臺灣已實證成功的IC設計人才培育     生態系統複製到全球,培育國際人才,提升臺灣IC     設計產業可用的人才數量。   (3)全台半導體相關軟硬體建置與資源共享計畫—原子     級技術驗證線計畫、驅動學術與產業相容半導體設     備研發計畫:持續進行原子級微影、蝕刻、薄膜、     檢測及廠務節能等關鍵設備骨幹建置與升級,開放     高階研究製造環境提供國內產學團隊進行前瞻半導     體實作訓練,發展前瞻電晶體技術、新穎記憶體內     運算及矽光子技術開發應用,讓學研界優秀的基礎     研究成果能推進至下世代半導體業界生產技術評估     階段;透過國內自主研發能量建構半導體製程技術     與設備,同時整合周邊相關技術導入半導體製程與     設備研發,並以培育高階研發人力為首要目標,將     國內半導體設備自製能力再升級。   (4)關鍵晶片與異質整合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計畫—高     效能晶片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聚焦「加速高階晶     片前瞻技術突破」與「異質整合產業驅動」兩大主     軸,投入產業所需高算力前瞻晶片及共用矽智財開     發,同時加速4H(高算力、高功率、高頻、高節能)     晶片關鍵技術研發,並推動產業布局下世代高階前     瞻晶片用材料與異質整合封裝先進設備自主化,以     維持我國半導體產業領先利基。   (5)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精進臺灣可信任AI大語言     模型暨提升素養能力推動計畫:推動大型繁體中文     語言模型訓練所需資料集與收整平台,深化模型開     發與應用技術,與產官學合作執行全民AI素養提升     與能力檢測,並籌辦多元活動,活化企業導入生成     式實務應用之機制,並推動AI模型導入公部門應用     。   (6)台灣半導體產學研價值共創基地建置:規劃新建一     處滿足培育半導體產業人才及產業發展研究條件的     產學研場域空間,並響應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加入     科技廊帶產業生態圈,藉由引進12吋半導體製造研     究場域,擴展人才培育能量,期望強化延攬國際人     才。  
預期成果
1.國研院院務推動與管理計畫   (1)完善政策面之規劃與制度面之執行,並配合政府計     畫管考機制進行計畫管理,透過橫向協調聯繫及縱     向績效管考,輔以績效目標之關鍵指標訂定,定期     瞭解各項計畫執行情形,確保計畫亮點成果展現;     多方位展現研發能量,鼓勵進行技術與專利之開發     、授權、讓與及產學研鏈結等,以強化研發成果技     術擴散,增加與外界互動,提高知名度;強化全球     高等科研機構之國際交流合作,拓展雙邊合作,藉     由推動國際實習生、國際訪問學者,建立雙邊人才     培育與交流機制,積極與國際知名學研單位共同推     動雙邊合作計畫,強化現有國際夥伴關係並促進雙     邊研究與成果共享。   (2)統籌資金管理與調度,提供可靠財務資訊,並提高     資源使用效率,及時協助各項計畫順利推動與執行     ;加強人員本職教育訓練,促進各單位間交流與互     動,增進同仁作業效率;資安環境設備升級汰換、     資訊軟體升級、使用者資安健檢等;持續提升便捷     、可靠及安全的資訊管理與數位服務,擴充計畫管     理系統、導入數位服務平台,達成行政作業數位化     ,完備環境衛生措施,保障員工健康及安全。 2.半導體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服務計畫   (1)整合全臺灣學界團隊需求,以更具經濟規模的方式     取得建置晶片系統設計環境與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Cloud)的必要資源,提供更完整的資源使用平台來     協助學界進行晶片製作,完成晶片下線及系統雛型     品等製作共2,200件;建立人工智慧系統晶片設計關     鍵技術與平台,提供設計參考及訓練課程,讓學研     單位創新的應用想法可以快速進行系統開發、整合     、驗證與展示,促進我國終端人工智慧應用技術升     級;進行智慧感測系統應用之科普推廣,向下扎根     臺灣應用科學教育。   (2)支援國家大型研發計畫及業界新穎應用,培養產學     研界所需元件製造技術人才,並將先進元件製程技     術轉為高附加價值的組件及服務環境,以支援國內     半導體與奈米元件研究;提供學界完整的材料檢測     分析設施與驗證服務平台,提供更多學界與產業界     合作研究,並轉譯相關研究成果至可商業化的技術     或產品,進而橋接產學需求、降低學用落差;持續     前瞻元件製程服務平台開發,提供整合元件製程與     量測分析服務1,475件。   (3)推動建立從元件製造、電路設計到系統的技術整合     平台,針對產業發展趨勢與學界研究需求,開設專     業訓練課程並提供先進實驗室及製程設備服務,辦     理服務平台及研發成果推廣活動、積極參與國內半     導體相關技術展會,促進各界技術交流,進一步提     升國際知名度及影響力,每年培訓優秀的設計及製     造人才達15,000人次。   (4)持續提供7nm製程晶片設計實作服務及高速傳輸介面     規格與測試驗證環境,配合產學研界未來於前瞻晶     片研究發展方向,建構優質設計、製程和整合封裝     平台,協助進行下世代通訊、AI、高效運算及智慧     感測等晶片之設計驗證,提供完整的下世代通訊與     智能系統應用電路效能量測驗證服務,強化國人於     下世代應用系統之自主研發能量。   (5)提升前瞻製程、重點領域、人才培育及成熟製程的     晶片設計與運算環境,促進國內半導體在新興記憶     體方面的技術能力提升,同時培養具可進行高科技     開發的人才,拉近學界研發成果與實際產品之間的     鴻溝,透過多方合作模式培養團隊成員具跨領域專     長,讓AI在半導體研發的應用落地,藉此提升國家     半導體元件研發能力。   (6)持續拓展核心設施能力,支援國內產、學、研各界     進行半導體元件/電路之關鍵技術開發;更新共用服     務與晶片設計服務伺服器、網路設備及軟體等,滿     足下世代半導體服務所需要的資訊基礎設施及網路     架構環境需求,並規劃與建置足以容納未來計畫之     資通訊基礎設施環境及網路安全架構環境,以提供     技術服務與人才培育所需之高安全性、高可用性與     高完整性的資訊系統。 3.儀器科技發展計畫   (1)提升客製化前瞻光電科學儀器、先進真空系統與生     醫儀器確效測試之技術服務能量,提供儀器技術服     務2,020件;支援國家任務研發計畫,與學研產界合     作研發關鍵客製化儀器系統組件30件,串連科研成     果與產業需求,加速學界基礎研究進程與協助產業     技術升級,並提供研討與訓練課程及技術服務環境     ,培養高階跨領域儀器設備研發所需人才達1,520人     次。   (2)精進原子級薄膜製程與即時檢測技術平台,提供次     世代半導體所需微細三維結構製程技術,並建構圖     形化光場型控制與劑量補償技術,強化新世代晶片     封裝整合能量;發展三維形貌顯微高光譜影像檢測     系統,提供創新尖端研究及醫療與半導體產業檢測     應用所需,以及建構微環境調控與病菌檢測技術,     提供防疫與臨床慢性疾病相關檢測。   (3)建構AI技術演練線上資料庫與線上AI分析工具,使     用產線加工與量測數據,透過此資料庫數據進行研     究與人才培育,預期輔助學界人才培訓20人以上,     並強化智慧製造技術應用,提供學界技術驗證平台     ,預期支援產學研界服務件數3件以上,加速學研界     的創新關鍵技術導入業界應用。   (4)提升航太與半導體之高值光學元件製作能量,直徑4     16mm鏡片面形誤差(PV)<100nm、粗糙度(RMS)<15nm     ,優於目前福衛八號主次鏡規格,支援國家任務發     展。建立自由曲面干涉檢測儀中關鍵零組件之電腦     輔助全像片設計開發技術,以及完成對地解析度0.5     m之高解析三反射鏡消像散(TMA)架構遙測光學取像     系統原型設計,提升精密光學元件與系統的自製能     力。並培育20位精密光學相關研發人才,強化國內     半導體與國防產業供應鏈自主性。 4.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計畫   (1)台灣杉系列主機穩定提供我國大型科研與AI運算服     務,各主機可用率超過99.5%以上,服務國內約1,50     0件以上科研計畫、6,000位以上研發人員,促進學     研用戶產出優質論文發表超過950篇以上,並以客製     化運算效能調適服務,達成超過9成以上之用戶正向     滿意度成果,並籌備新舊主機之汰換計畫,維繫運     算能量與科研競爭力;推動我國可信賴雲端資料分     析平台,提供同時服務30個機敏資料分析專案環境     ,建立我國高品質之權限管理與高敏感資料防護機     制之典範服務。   (2)維運台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TWAREN),服務國內     連線單位達94所,用戶數約50萬人,並以超越99.99     %之高可用度與高頻寬之學研網路服務,加速國內外     學術研究資訊之流通,確保學研網路符合我國A級資     安等級之服務規格,並持續精進高等研究所需之專     屬網路頻寬、可程式化實驗環境和虛擬網路之技術     需求,連結國際研網社群,持續發揮技術影響力,     並以多元資安加值資料庫與平台服務,具體落實高     階資安人才培訓與技術落地,維繫我國網路與資安     之技術競爭力。   (3)完備資料處理與服務之技術與平台,並致力於多領     域巨量且敏感性資料分析平台之技術與成功案例之     推廣;完成可分割跨團隊之資料與程式資源,提供     優質完善之操作介面與流程設計,促進我國產官學     獲得高安控環境之雲端分析服務;發展資料加密傳     輸與封閉式環境之分析應用技術,達成生醫機敏資     料之分享與加值;精進聯邦式學習技術與平台服務     ,提高模型訓練之精準度,並以促成聯邦學習訓練     模型之共享策略,提升協作開發意願;利用資料分     散式服務(DDS)技術,整合各式異質設備資料與建構     資料服務標準程序,打造即時、安全、方便與友善     的資料傳輸環境;提升空間資訊技術服務韌性與資     訊整合應用技術,達成快速部署三維應用情境與跨     域數據分析環境之目標,促成數位孿生等應用成果     ,具體展現資料治理與革新之效益。   (4)精進生醫計算或資料服務需求所衍生的資訊技術研     發,深化國內外產官學生醫領域之合作介接,加速     我國邁入智慧醫療目標之進展,促進生醫科研水準     及提升產業研發能量;以智慧聯網技術促進多元智     慧城市與應用領域之創新典範案例;對焦防災、國     防、公安、交通、節能等重大國家議題,提供全國     性智慧聯網(AIOT)應用所需計算環境與分析模式,     促進多元議題之治理創新;雲端算圖服務布建生成     式神經網路模型,提升動畫特效工作流程,促進新     型態算圖技術落地應用,加速多媒體創作產製效率     。   (5)提供具有運用法源依據之資料管理與治理所需資訊     平台,以加速我國生醫資訊總體開發能量之進程,     在分析環境方面,將介接高資安防護環境運作,並     於防護環境中建置必要的分析軟硬體,以貼近各項     生醫巨量資料進入人工智慧產品研發、生物標記與     預測模式建立之需求,支援巨量資料分析等各項創     新應用,確保生醫領域之國際競爭力。   (6)透過資料進階分析處理臺灣周遭海域之多頻道震測     資料,以清晰之海床下方沉積層剖面影像,提供場     址相關評估數據與震測影像判釋等,以及海域碳封     存場域之場址儲存量與流體移棲等評估;另基於臺     灣周遭海域之沉積地層中常發現斷層與泥灌入體等     構造,可對場址安全性進行評估,並進行地質災害     研究;建立風、波、流及地之多模式整合與介接機     制,創新「選址及可行性預判」程序與工具,加速     負碳技術接軌國際;提供臺灣周遭海域具備碳封存     與海洋能潛力區域之地質環境評估數據及震測影像     判釋等相關背景資訊,技術支持場址篩選與政策藍     圖擘劃。 5.地震工程之運作及發展計畫   (1)檢討現行耐震設計規範實務問題,協助修訂設計規     範,提升國內建物及橋梁之耐震水準;精進地震動     預估及模擬技術,拓展工程防災領域應用;推動非     線性反應歷時分析技術應用,研擬軟弱底層建築物     耐近斷層地震之性能評估與補強對策;提升橋梁耐     震能力及延長橋梁壽命,保障橋梁安全;發展明架     天花板構件測試準則、消防撒水系統耐震設計指南     ,提升耐震品質與施工技術;探討埋地管線在過斷     層與地震動之易損分析、抗液化樁基礎研究,提供     未來基礎韌性設計分析與埋地管線耐震設計之參考     ;建置數位孿生地震防救災系統,可即時整合影像     圖資與災情統計情資,作為政府防救災決策參考,     提升我國防救災應變能力。   (2)提供實驗技術與震損風險評估服務,解決地震工程     耐震問題;發展天然氣系統震損評估技術,降低天     然氣事故引致震後火災風險;研發地震保險風險評     估模型,協助產險業研擬風險移轉與分散策略;精     進震後緊急醫療評估系統,提供消防、醫療單位擬     定大規模地震後大量傷患送院應變策略。   (3)透過離岸風機全尺寸結構模型受震分析技術研發,     提出合理設計規劃,降低離岸風機的建置成本,提     升綠能發電產業競爭力;發展適合本土的離岸風機     防災監測技術,提升運轉效率及穩定性,確保風機     結構安全;建立離岸風機研發測試平台,發展風機     葉片、支撐結構及水下基礎等重要部件測試研發技     術,可有效提升本土風電產業研發設計能量,降低     未來風場營運成本與風險;建置離岸風機海床岩心     鑽採平台,將國內岩心採樣深度從目前的12公尺增     加至70公尺,有助於離岸風機選址評估。   (4)經由綠能設施測試實驗室之建置,提供地工離心機     測試平台與風機結構及葉片測試平台之場域,作為     離岸風機受環境載重反應與土壤風機基礎互制行為     研究,以及風機葉片與支撐結構之靜、動態試驗之     研究,並藉以研擬對策及修訂相關風機設計規範,     可加速我國發展本土化風機設計之驗證及開發。 6.建構全國實驗動物資源服務中心計畫   (1)供應國內基礎生醫研究常用實驗鼠及多樣前瞻疾病     模式動物與種原相關技術服務,維持我國基因改造     鼠種原,支持生醫基礎研究發展;針對學研團隊研     發所需提供解決方案,協助新藥及醫材產品完成臨     床前安全或功效驗證,接軌臨床轉譯及國際取證需     求;發展研究前沿之疾病模式動物、技術平台與離     體模式,滿足產學研界對新穎動物資源或試驗技術     的需求。   (2)維運符合國際標準之實驗動物場域,確保各項動物     試驗在高品質動物福祉基礎下運作,並協助提升國     內其他動物設施維運管理品質;提供系統性學習資     源,涵蓋在職技能進修、在學知識教育及大眾科普     教育,精進動物實驗科學專業人才職能,並提升民     眾科學倫理素養。   (3)提供隔離操作箱、動物隔離箱、糞菌移植相關平台     及隔離操作箱內分析技術,協助團隊開發所需動物     模式,探討微菌或代謝產物與疾病的相關治療產品     開發及應用;強化心血管影像分析試驗平台及實驗     豬植入手術之應用,並提供客製化專業法規諮詢服     務,以符合國際規範的動物功效試驗平台支持研究     成果的驗證,試驗場域亦供國內外大型醫材廠商作     為臨床醫師之教育訓練場域。   (4)依據國際發展經驗,建立可銜接法規品質體系的生     物驗證實驗室及可銜接產業量產機制的工程驗證實     驗室,輔助學研團隊將研究成果進一步完成應用銜     接的準備;提供替代、減量及精緻化相關繼續教育     課程,辦理專業職能檢定考試,加速替代科技及動     物實驗倫理於校園札根。 7.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服務計畫   (1)運用知識管理及研究方法,完善政策先期規劃歷程     與架構,建構完整科技政策議題之深度匯談知識庫     ,並持續發展類似政策實驗室及專家訪談系統,進     行政策執行面之可行性評估,有效協助政府與相關     單位進行政策之規劃與運作。   (2)逐步完善科技計畫審評管考、成果綜整、資訊揭露     等計畫管理相關工具及資訊環境之整備,有效支援     科技計畫全生命週期管理作業,並提出對整體科技     計畫管理機制之建議,協助政府強化科技計畫資料     治理,有效提升計畫管理成效;協助會員機構引進     圖書館所需電子資源,爭取降低使用成本,提供教     育訓練與使用統計;透過館際合作平台促進資源流     通與分享。   (3)介接部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政策規劃需求,透過協     作機制強化專家意見導入,以精進產業科技議題研     析成果與決策體系之支援能量;強化與部會溝通協     調與協作機制,提升溝通效率與降低資訊落差,助     益於建立更好的夥伴關係。   (4)擴大平台工具使用客群及強化輔導方案之推動,促     進國內學研機構創業風氣與創業素養之提升;透過     團隊創新創業知能之提升與創新創業資訊資源之鏈     結,加速其產品上市或資金募集或創新創業之時程     。與TTA合作,整合資源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推動技     術商業化發展。   (5)強化技術研發、商品化轉譯、產業化實務等生醫領     域人才培育,促進臺灣生醫產學研環境鏈結及臺灣     北、中、南、東部之生醫新創轉譯聚落整合,提升     跨域人才質量。 8.海洋科技發展計畫   (1)結合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所開發之無線通訊技術(     HT-OFDM)與現有多音束測深儀,發展「水面無人測     繪載具」之關鍵技術,預計完成實海域測試,以提     供近岸海洋環境調查與海床測繪數據。完成自製相     位陣列雷達模組,並與商用岸基雷達測流系統進行     交互測試驗證,以進行系統優化與改良。自主研發     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之繫纜管理系統(TMS),以     提升ROV佈放回收作業之安全性,並積極訪商共同開     發1500V之ROV高壓電源系統,提升ROV作業深度。   (2)規劃7-10天「長支距多頻道震測系統」的測試航次     ,調校震測設備參數與蒐集震測資料,以最佳狀況     加速「淨零排放」計畫之成果產出,提供震測資料     作為評估碳封存場址之選址依據。發展近岸港區或     極淺水域之海床測繪能量,維持符合IHO S-44一等     以上之精度品質。   (3)穩固「勵進」之妥適率與適航性,擴展其遠洋探測     作業能量。進行船載海洋重力儀之實海資料收集測     試,同時校驗海域與陸上重力值,以提升航次重力     資料品質正確性與穩定性,將有助於擴展「勵進」     作業能量。   (4)佈放深海沉降顆粒收集器串列,長期收集水下不同     深度的沉降顆粒。樣品回收後進行分樣及基礎參數     分析,供國內海洋科研界申請,以進行臺灣周遭海     域深海長期觀測研究。建置海洋科學樣本及數位典     藏平台,並提升資訊安全治理成熟度,通過ISO 270     01:2022稽核及認證。同時透過數位化方式進行數位     典藏,並加註詮釋資料的描述。   (5)重型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內大型廠房建置,未來     基地除可作為「勵進」研究船之後勤維運暨關鍵性     重大科儀工作站外,亦為海洋探測設備自主研發及     儀器產製之實驗場域,透過整合海洋中心軟硬體設     施與技術,建立海洋資源共享平台,對外提供客製     化設備、技術支援與海洋科儀儀器庫等服務,以支     援海洋科學研究與政府探測任務所需。 9.晶片驅動產業創新再升級計畫   (1)以具規模之算力服務與生成式AI(GAI)開發環境,為     我國繁體中文基礎模型之服務奠基,建立自主開發     之新一代雲端服務平台,挹注雲端運算資源予新創     事業與中小企業,維繫我國不仰賴國際雲端業者之     數位主權與國力,彙集產學界推動生成式AI之開發     與應用人才,帶動生成式AI開發社群,推動新一波G     AI生態系,進而連結繁中版基礎模型之國際影響力     。   (2)擴建晶片系統設計運算環境強化前瞻晶片設計環境     ,提供學界更穩定且方便使用的運算服務及量能,     鼓勵學界進行前瞻晶片設計研發,以維持臺灣IC設     計產業技術領先地位;透過籌設臺灣IC設計訓練中     心(Taiwan CbI Academy),在當地培育人才就近支     援產業需求,以擴大臺灣IC設計人才供應來源,補     足臺灣IC設計產業的人才缺口,為臺灣廠商國際化     提供助力。   (3)建置半導體關鍵分析平台,提供全臺學術界唯一原     子世代半導體關鍵材料一條龍分析中心整合相關學     研機構相關儀器與技術,並針對下世代半導體應用     建置3nm或以下之材料檢測及相關製程技術,供國內     產學研界在前瞻電晶體技術、新穎記憶體內運算及     矽光子技術等應用上進行研究,藉此提升國家量子     、記憶體及通訊晶片之研發能力,培育高階半導體     人才並促進相關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打造前瞻學     術、半導體前瞻製程創新研究共創研發基地,完成     與學界合作研究技術成果擴散,將具推廣潛力之合     作研究製程模組放大,開發銜接未來產業發展相容     之製程模組,驅動產學研前瞻半導體製程設備共創     研發,擴大跨領域前瞻半導體人才培育,吸引更多     跨領域人才加入半導體產業培育計畫。   (4)提供學界足夠的雛形驗證或擬真所需軟硬體資源並     同步提供技術支援,讓學界團隊得以完整驗證關鍵     電路及整合後系統,加速研發時程;因應「淨零排     放」的全球趨勢,提供先進節能晶片製程降低晶片     功耗,減少晶片在其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碳排放,     協助半導體產業綠色轉型,對減少全球碳排放量做     出貢獻。   (5)開放資料收整與群眾資料分享資料平台服務,發揮     臺灣情境語文資料之傳播效用;發展符合臺灣主體     意識與本土價值之基礎模型與應用技術,維繫繁體     中文國際影響力;運用全民生成式AI素養訓練與活     化機制多元策略活動,提升多領域生成式AI創新。     推動數項公部門導入大型語言模型,促進其施政效     能提升。   (6)完成台灣半導體產學研價值共創基地建築細部設計     、建照審查,並發包動工。本項計畫建築完成後,     可擴大建置各種晶片設計環境及製程實作環境,提     升臺灣學研機構在整合元件技術上的研究水準,建     立國際學術聲望;提供可與業界技術接軌的各項實     作訓練,降低學用落差,培養產學所需半導體高科     技人才,並提升國內自有學術界晶片設計與製作服     務量能,有利於學界將技術移轉至產業界並衍生產     業經濟價值。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4預算
04 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計畫 本計畫執行高效能運算及雲端運算之環境建置與
服務,寬頻網路韌性架構與維運服務之提升,進
而深化巨量資料分析與處理技術,最終整合於多
領域數位科技加值平台,提供產官學數位治理應
用服務,加速滿足我國運用資通訊資源促進升級
創新之多元服務管道。本年度共編列1,134,362
千元(經常門847,709千元,資本門286,653千元
)。主要執行項目為:
1.高效能計算技術研發、建置與維運613,908千
 元:維運台灣杉系列運算主機,包含推動台灣
 杉四號高效能運算模擬主機服務,並優化排程
 與能源管理,深入標準工具及函式庫研究,連
 結新興應用,豐富高速運算生態系,強化永續
 經營;深耕虛擬、容器計算環境技術,整合高
 效能運算與資料分析,建置國家科研任務專用
 之雲端服務平台;推動與建置台灣可信賴雲端
 資料分析平台,提供同時服務30個用機敏資料
 分析專案環境,建立我國高品質之權限管理與
 高敏感資料防護機制之典範服務。
2.先進網路技術研發、建置與維運203,039千元
 :以永續提升網路傳輸效能之實務運作技術,
 維運臺灣高品質學術研究網路,提供高可用度
 與高頻寬之學研網路服務,加速國內外學術研
 究資訊之流通,並加強路由系統之安全性及可
 靠性等維運機制,提升傳輸效能與資安防護;
 配合新一代骨幹網路建置,導入新一代遙測串
 流網管技術,提升骨幹網路與交換中心服務品
 質;持續與國內外學術單位進行開放式網路作
 業系統研究,並開發供裝服務系統,促進跨國
 連線效率,推動滿足高等研究需求之網路環境
 。
3.技術研發與環境開發66,872千元:持續發展與
 優化資料標準、資料模型、資料傳輸協定等相
 關技術之研發應用,公私協作蒐集各式特色資
 料,活絡資料服務;開發空間資訊平台、分散
 式傳輸及生成式大型語言模型應用技術,提供
 跨資訊平台整合;精進視覺化(AR/VR)技術之
 應用與推廣,促進於工程科學資料分析與問題
 解析成效,並致力發展GPU軟硬體技術及AR/VR
 於人機互動介面之整合與工具開發;持續推動
 空間資訊基礎共構環境,協助各界使用便捷之
 數據加值開發環境。
4.數位科技加值平台服務142,703千元:提供我
 國生醫資料科學家便捷優質之開發環境,發揮
 高性能計算設備,儲存系統,雲端分析平台之
 總體價值;發展監測、監視與資料收整技術,
 推動智慧聯網(AioT)相關應用的即時分析與決
 策建議,結合各領域應用專業,產出典範案例
 ;基於虛實科技深耕之自主技術,以雲端創作
 與共享沉浸體驗技術為發展方向,持續挑戰跨
 虛實互動情境計算、智能點雲編解碼計算技術
 ,導入容器化排程算圖技術,降低維護與排程
 配置成本,提升計算能量,運用自主研製之技
 術與平台,挹注國內產學研於後疫情時代下所
 需之雲端與特效協作,促進多元領域虛實應用
 落地成效。
5.推動疾病導向之生醫資料基盤優化與科技應用
 計畫—生醫資料之資訊支援服務平台優化35,0
 00千元:持續優化醫院蒐集資料之收整系統,
 持續累積收案個數,另增設新的資料收集流程
 與各項檢核標準;依據人體生物資料庫相關修
 法進程,建立資料治理與管理相關系統。
6.「淨零排放」基於2050淨零減碳之前瞻性科技
 開發與實踐規劃—海域地質碳封存與綠能環境
 調查建模前瞻研發72,840千元:運用建置長支
 距多頻道震測系統,進行具碳封存與海洋能潛
 力海域場址之探勘評估,規劃以岩心採集樣本
 提供震測地層影像與岩心物理參數,做為未來
 海域碳封存與海洋能場址之選址依據,並以雲
 端高速運算量能,整合海域震測資料,研發3D
 地質智能建模、碳封存模擬、海地模擬及可視
 化與算圖技術介接機制,加速震測影像展示與
 地層解釋之過程。
1,134,362,000
4000 獎補助費 1,134,362,000
4040 對國內團體之捐助 1,134,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