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4-中央研究院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363頁
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996,089,000 元(
計畫內容
1.史學及考文研究:將以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文字  學四個學門研究領域為基礎,延續並發展跨學科整合研  究。此外,也將積極整理出版本院史語所典藏,以及持  續經營擴充各種資料庫的內容與功能,提供學界利用。   (1)研究重點:     <1>歷史學。     <2>考古學。     <3>人類學。     <4>文字學。   (2)新興及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專書撰寫計畫。     <2>數位時代的閱讀與寫作。     <3>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       廣計畫:第十六期。     <4>臺灣史前玉器的生命史。     <5>中原考古報告整理出版及研究:殷墟西北岡西區       小墓、侯家莊、殷墟出土青銅器鑄銅遺物考古研       究等。     <6>療癒的身體:近代日本身體本位心理治療的歷史       。     <7>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比較研究。     <8>《續高僧傳》研讀班。   (3)典藏文物陳列與展示:改善保存與展覽環境,將研     究員的研究成果透過文物展示與各項活動,成為與     社會大眾交流的窗口。運營內容包括:     <1>常設展。     <2>特展。     <3>出版展覽圖錄。     <4>通俗演講。     <5>社會處方箋。     <6>教育推廣活動。     <7>世界博物館日活動。     <8>院區開放活動。     <9>紀念品開發。     <10>文物館營繕。 2.民族學研究:本年度持續依據臺灣、中國與世界民族誌  研究、原住民族研究、宗教生活研究、文化與心理行為  研究、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文化、心理與身體經驗研  究以及文化生產與共作研究等領域為基礎發展研究。延  續性重點研究計畫包含:   (1)原住民族研究:走動在隘寮群魯凱山林景觀之間;     二十世紀中葉被消失臺灣的族群:「內地人」的興     衰變遷;建構原住民教育文化知識體系計畫。   (2)醫療人類學:中國當代麻風救助與福音醫療英文專     書寫作;阿美族儀式植物的本體論研究。   (3)民族、民間信仰與新興宗教:女武神:女神媽祖的     武性神格探討;昂揚的主體︰歷史、結構與當代華     人大眾人文主義的興起;Christianity, Modernity      and Socio-Cultural Changes among the Bugkalo     ts(Ilongots)of Northern Luzon, Philippines     ;本土五旬節靈恩運動作為感知、慣習與意識形態     ;詩班經濟與改革開放後滇北阿卯的教會復興;日     本天理教的跨國朝聖之比較-韓國與巴西;客家文化     研究計畫。   (4)文物、文化與文資:From Subcultures to Bubble     Markets: gendered aesthetics and patronage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rt toy and Boys Lo     ve scenes;殖民記憶所繫之處:以大洋洲地區UNES     CO世界記憶與遺產名錄為例;再思考宗教文物的展     示與詮釋;Global Imaginaries, Global Relation     alities, and Personal Projects;太平洋哲學家     艾裴立.浩鷗法(Epeli Hauofa)的學思歷程。   (5)記憶與認同:臺灣製茶師傅的感官技藝與知識;表     意深度的理論建構:開顯女性觀點的張力與動量;     等待的模態與當代社會時間性初探;原住民白色恐     怖傷痕及修復可能;記憶、關係與不朽:在生命中     面向死亡的存在美學;中國因素之下的民防組織動     員與國防工業發展;The Nobody Movement英文專書     寫作計畫。   (6)社會文化心理:Indigenous Psychology through t     he Lens of Complementarity Theory: A demonstr     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角色責任與命運共     享對夫妻關係之影響;親子人格相似性與心理健康     :以家庭動態資料庫(PSFD)分析之;歷史人口研     究計畫。 3.近代史研究及史料搜集整編:根據研究領域持續進行政  治外交史、社會經濟史、文化思想史研究,並從事口述  歷史訪問、史料蒐集整編出版及胡適研究等計畫。   (1)研究重點:     <1>蔣介石研究。     <2>婦女與性別史研究。     <3>城市史研究。     <4>知識史研究。     <5>胡適研究。     <6>西學與中國研究。     <7>國家與社會研究。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蔣介石與相關人物研究。     <2>中日戰爭及二戰後的中外關係研究。     <3>冷戰框架下的文化政治研究。     <4>近代中國族群政治史、社會轉型與國家建構。     <5>清代的貢茶、洋米、蛋品貿易及中華美食研究。     <6>近代宗教與族群的演變。     <7>近代馬來亞華人社會形塑。     <8>明清時期法律與社會階層的觀察研究。     <9>近代上海的城市發展與房屋租賃法治的變遷。     <10>胡適的思想研究。     <11>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     <12>科學文化權威在中國的興起。     <13>明清儒學與基督宗教交涉史。     <14>清帝國統治圖像。     <15>19世紀末以後在東亞勃興的帝國實務知識。 4.經濟研究:本院經濟所深耕經濟學學理研究,關注政策  實務研究,包括經濟理論與方法的新發展、實證分析與  政策探討,推動跨學門研究,因應時代趨勢拓展新興議  題。   (1)政策研究:     <1>經濟預測。     <2>應用因果推論方法與巨量資料分析臺灣重要政策       議題。     <3>後金融危機及疫情下之政府政策及其總體與分配       效果。     <4>邁向永續消費生活的淨零社會。     <5>面對碳稅、碳關稅以及CBAM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       策略與成本效益研析。     <6>COVID-19疫情對個人行為及家庭成員間互動的影       響。   (2)學術研究:     <1>總體經濟與經濟成長。     <2>經濟計量方法。     <3>個體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     <4>產業發展與國際貿易。     <5>人口老化趨勢下世代間移轉的性別差異。 5.歐美研究:以歐盟、歐洲國家及美國做為研究標的,結  合文學、歷史、哲學、法律、政治與社會等多學門觀點  ,進行區域性及專題研究;並透過定期學術研討會之舉  辦,以擴大研究規模且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   (1)研究重點:     <1>歐美文化發展研究。     <2>當代歐美哲學新發展趨勢研究。     <3>歐盟條約、憲政主義、對外關係研究。     <4>美臺中關係理論與政策研究。     <5>歐美社會發展與政策研究。     <6>氣候變遷:人文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     <7>想像2045:邁向聯合國與布萊頓森林的下一世紀       觀念實驗室。     <8>AI治理:觀念實驗室。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英美文學、歐美社會重要議題等研究。     <2>當代歐美之社會、人文、法律等哲學新發展之研       究。     <3>歐盟氣候變遷、能源安全、人工智AI、臺灣與歐       盟關係等研究。     <4>拜登政府對美臺中關係影響、美臺中貿易之未來       發展等研究。     <5>歐美人口與家庭、歐美社會階層等研究。     <6>歐美與臺灣氣候變遷議題之跨領域觀念研究。     <7>美中戰略競爭與科技冷戰下,對於自由的國際秩       序之衝擊與挑戰之研究。     <8>生成式人工智慧(AI)在可預見之未來對社會所       產生之深遠影響。   (3)歐美研究人才培育:     <1>提供本國碩、博士生歐美研究論文發表平台及學       術交流機會。     <2>提供博士生培育計畫及獎助金等機會。 6.中國文哲研究:本院文哲所設有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  、中國哲學、比較哲學、經學文獻五個研究室,在文學  、經學、哲學方面致力於多元創新的議題開發,共同特  點為:(一)對文獻的細讀與深讀(二)跨文化與跨地  域的視野(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1)具體研究方向:     <1>修辭與跨學科研究:擬處理「修辭學與文學閱讀       」,將由後現代的言談理論探討辭格與文學文本       的閱讀,特別是文本的「再現」性格,將是著力       所在。     <2>來去烏/異托邦:華語文學文化中的跨文化時空       建/解構:本計畫將著眼於社會烏托邦觀念下所       體現的時空想像,以烏托邦/異托邦的概念作為       思考的理論框架,探究(後)現代性背景上現當       代華語文學文化中的歷史文化空間想像與配置,       將文本形式分析與社會政治闡述結合在一起,從       不同側面也切近對相關於當今現實問題的探討。     <3>跨文化視域的東亞物思維:本計畫從事物生成的       角度研究「觀物、用物、體物」中行動者與環境       事物的互動關係,結合東西方傳統,開拓實踐哲       學。     <4>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II)—經史文哲多邊       對話的「經典」:本計畫與經史文哲各學科進行       多邊對話,融入簡帛文獻解讀成果,對經典的存       在進行多面向、多層次的反思,開發新議題。   (2)單位內新興研究計畫:     <1>異人類:本計畫以「異人類」為主題,希冀進一       步審視當前人類知識狀況與社會生命處,並進一       步反思當代人文價值。本計畫將結合所內文學研       究與哲學研究成員,並邀請國內外學界同好,環       繞此一主題展開探索。     <2>漢喃文獻與越南傳統知識建構:本計畫以越南傳       統漢喃文獻資料為基礎,採用古典文獻學、東亞       文化交流、知識史研究方法,展開本研究計畫。       目的是為探討知識如何形成、如何成為體系。並       以越南為例,建構東亞地區的傳統知識互動模式       。 7.台灣史研究:繼續推動六個研究群研究工作,並積極規  劃集體研究計畫及史料整理。   (1)社會經濟史研究。   (2)殖民地史研究。   (3)族群史研究。   (4)文化史研究。   (5)環境史研究。   (6)海洋史研究。   (7)檔案蒐集與典藏。   (8)口述歷史研究。 8.社會學研究:本院社會所114年度的研究重點包括了具  體課題與建置大型資料庫。   (1)具體課題:針對家庭與人口、經濟、社會網絡與社     會資本、政治、族群、宗教、當前社會議題與新興     議題等,本院社會所分別提出各種的研究計畫,在     範圍上,則涵蓋了臺灣、中國、東亞各國與全球比     較研究。     <1>家庭與人口:         #1.第一代來臺外省女性的逃難經歷和性別意涵           。         #2.職業特質與性別家務勞動不平等。         #3.世代與性別調查在臺灣與法國。     <2>經濟:新經濟的想像:探索臺灣分散式網絡生產       體系的韌性。     <3>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1.活在同儕的友敵網絡之間:數位世代青少年           的美麗與哀愁。         #2.社會網絡上的心智理論與合作。     <4>族群與政治:         #1.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         #2.解釋社會運動理論中的集體抗爭週期上升階           段。         #3.戰爭的意義建構與正當化/去正當化。         #4.全球資訊政治經濟數據庫之建置與分析。         #5.國家權力與臺灣社會。         #6.教育論述與教育體系:戰後臺灣中等教育發           展的個案。         #7.海洋、臺灣的國族建構與文化創意產業:漁           村觀光旅遊的發展與變遷。         #8.臺灣和日本的威懾與永續性。     <5>宗教:         #1.從相互連結的歷史與交互比較的視野反思宗           教概念。         #2.華人宗教的現代性轉型:宮廟、人間佛教與           一貫道。         #3.宗教、族群與自然地景的關聯性分析:以臺           灣南部為例。     <6>醫療:青少年自傷、病痛軌跡與污名管理。     <7>當前社會議題與新興議題:         #1.AI能消弭群際衝突嗎?         #2.中國經濟衰退的社會後果。         #3.全球風險、COVID-19一線醫療人員的專業敘           事與不確定性的治理。         #4.全球資訊政治經濟數據庫之建置與分析。   (2)建置大型資料庫:全球資訊政治經濟數據庫。 9.語言學研究:本院語言所研究可概分為形式語言學、語  言類型學、歷史語言學以及跨學科語言研究,另設置語  音實驗室、認知與神經語言學實驗室與數位語言資源工  作室,依本院語言所學術發展,配合全所人員之研究需  要提供核心設施、軟硬體支援與資源整合。以下就各項  之研究內涵及延續性與新興研究說明如下:   (1)結合形式語言學理論進行臺灣境內語言之理論語言     學研究。     <1>延續性研究:         #1.跨語言的主語移位限制。         #2.泰雅語句末助詞的使用:跨方言與世代差異           (II)。         #3.祈使句與任意選擇性。     <2>新興研究:         #1.“的”與“的”字結構研究。         #2.臺灣南島語言副動詞結構分析。   (2)以田野調查及文獻材料進行語言結構、語言比較及     歷史演變研究。     <1>延續性研究:         #1.臺灣境內語言研究:            X1.泰雅語大興方言音韻。            X2.語言接觸以及語言演變。            X3.魯凱語比較研究。            X4.臺灣南島語言詞彙語意學研究:文化和語              言。            X5.Ogawa & Asai(1935)長篇語料的編譯整              理。            X6.卑南語及排灣語的訊息結構。            X7.卡那卡那富語和拉阿魯哇語之研究。            X8.閩客語音韻層次與共同詞彙對比研究。         #2.臺灣境外語言研究:            X1.漢藏語音韻語法調查研究。            X2.薩爾語言的聲音。            X3.撰寫《西夏文本《類林》解讀和語法研究              》專書。            X4.中國海南省永興方言的聲調初探(II)。            X5.古今漢語方言關係的建構─以現代湘語為              觀察對象。     <2>新興研究:漢藏語系中部霍爾語長篇口語文本蒐       集分析。   (3)結合資訊工程及認知神經科學進行跨領域語言學研     究。     <1>延續性研究:         #1.建立漢語詞彙出現頻率,語境多樣性,與文           本語意變異性對應不同閱讀發展階段之語言           心理與神經指標資料庫。         #2.中文連續口語語意理解與語音形式研究:成           人及幼兒聲調變異研究。     <2>新興研究:臺灣閩南語音節層次與句層次的發聲       樣態:聲學與電子聲門儀之訊號分析。 10.政治學研究:   (1)臺灣政治與比較民主研究:     <1>中國印象調查研究:美中戰略競逐下的臺灣地位       ,2022-2025。     <2>臺灣與波蘭政治極化之比較。     <3>政二代政壇存續性探討。     <4>臺灣候選人在競選時的色彩選擇。   (2)中國大陸與政經轉型比較研究:     <1>經濟方策與高科技政治。     <2>習近平政權的法制威權主義之運作與侷限。   (3)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     <1>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     <2>領導人與外交決策分析:習近平與普欽之比較。     <3>中國如何運用歷史國策建構領土論述。     <4>威脅評估的跨國比較研究。     <5>社群媒體與國際安全。   (4)亞洲政經變遷與全球民主發展:     <1>民意與對外援助。     <2>前威權政黨與經濟改革。     <3>政黨行為與個人民主評價。     <4>媒體報導之精英提示的政策說服效果。   (5)政治學研究方法:     <1>美國國會記名表決分析。     <2>政治制度的中介分析。 11.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5個專題研究中心持續推動跨領   域研究:   (1)研究重點:     <1>政治思想研究。     <2>制度與行為研究。     <3>亞太區域研究。     <4>調查研究。     <5>地理資訊科學研究。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臺灣社會政治與道德價值、政治思想史、當代華       人社會的思想狀況:變遷與爭鳴、劇變下的香港       :一個跨學科的專題研究。     <2>網路經濟及電子商務、實證法律學及空間經濟研       究、創新與發展計畫。     <3>跨界與流動、海洋史研究、發展與人口研究。     <4>調查方法、傳播數據與網絡分析實驗室、華人家       庭研究、民意與態度創新調查研究方法、比較亞       洲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調查執行與研發及研究事務管理與學術推廣。     <5>環境感知與地理空間人工智慧(GeoAI)的應用、       以微觀尺度觀點發展以人為本的GIS、時空統計模       型研發、數位人文發展、地圖人工智慧技術突破       與創新應用。   (3)新興研究計畫:     <1>AI倫理與政治理論。     <2>演算法偏誤與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之比較研究。     <3>TPASS通勤月票對通勤圈變化與民眾行為調查。 12.法律學研究:114年度將繼續依設所規劃書所定之6大   重點研究領域,執行年度研究組群計畫。   (1)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法系、法秩序與比較法學之關聯研究:體系脈絡       法學思維之建構。     <2>國家為何違反國際人權條約:個人申訴案件之檢       視。     <3>重構行政國家的正當性。     <4>公共政策、民主建設與比較行政法。     <5>司法院大法官實證研究(XIII):大法官口述歷       史(VI)。     <6>歷史記憶的倫理(七)。     <7>法律中的因果論辯。     <8>人工智慧與資料正義。     <9>行政機關中的法律人(四):政府採購法律服務       之調查與分析。     <10>國際人權與民事法體系。     <11>國際勞動權之人權化如何影響社會經濟人權之可        司法性並邁向內國法化?:基礎理論、歧視消除        及強制勞動禁止。     <12>共同體成員身分理論:國籍、族群與邊界。     <13>量處販毒罪無期徒刑是否恣意?兼論判決實務現        況與抽象認知的一致性。   (2)新興研究計畫:     <1>建構民主法治國回應灰色地帶衝突之法制基礎。     <2>2025年比較憲法圓桌會議。     <3>生態危機下環境權的新圖像—歐洲人權法的回應       與挑戰。     <4>臺灣灌溉設施與組織的法律變遷。     <5>兩岸關係與法律(IV):法律視角下的臺海衝突       (II)。 13.人文館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包含人文館公共事務委   員會及聯合圖書館日常行政業務執行所需費用:   (1)人文館大樓各項公共設施維護費,如消防、空調、     給水等機電設備之維護保養等修繕費用。   (2)人文館B2-4F公共區域之建物維修養護費用及環境清     潔維護、保全服務費用等以及3-4F會議廳室、停車     場維護費用。  
預期成果
1.史學及考文研究:   (1)同仁持續將研究成果撰寫專書出版,並配合本院史     語所100周年所慶出版系列專書,預計超過20本,主     題包含中國史、臺灣史及世界史。   (2)數位時代,閱讀(reading)和寫作(writing),     都面臨革命性的變化。生成式AI的出現,更挑戰了     所謂原創的概念。本計畫將和資訊學家、哲學家、     科學史學者合作,探討數位時代帶來的改變。   (3)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廣     計畫:本資料庫已建立5萬餘筆Lapita陶器與遺址資     訊,擬檢視收藏內容確保資料完整與正確性,並持     續開發線上即時統計系統,提供學者及大眾利用查     詢。   (4)臺灣史前玉器的生命史:透過史前玉器研究,反映     出數千年來臺灣島內的在地文化之變遷,及其與海     外周邊區域的人們互動的情形,有助於釐清臺灣新     石器時代的特質,史前社會是否曾發展出階級社會     ,史前文化為何變遷等問題。   (5)中原考古報告整理出版:整理西北岡王陵區東、西     兩區的小墓資料,並透過隨葬品的類型學分析,探     討這群小墓在不同階段的墓葬數量與佈局發展,也     為出版預作準備。   (6)療癒的身體:近代日本身體本位心理治療的歷史:     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多種「身體本位」的心理     治療法,包括在地化催眠療法、靜坐呼吸法、各種     運動療法以及以身體活動或勞動為主要治療工具的     「精常道」與森田療法。   (7)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比較研究:持續進行新近楚簡     、秦簡、漢簡文字出土材料的研究以及重新整理、     詮釋、綴合舊材料(本院史語所居延漢簡),透過     比較研究,將有助於理解中國上古時期的律令、數     術與天文等社會制度與文化之發展。   (8)《續高僧傳》研讀班:透過精讀、現代語譯、註解     《續高僧傳》,希望辨析道宣撰寫該書的過程和意     圖;並規劃於本院史語所《古今論衡》陸續發表校     勘及譯註成果。   (9)歷史文物陳列館:     <1>常設展有機材質文物每3-4個月換展1次。     <2>每年商請研究員協助策展,將新的研究成果與文       物展示結合,預計推出2個特展。     <3>配合特展出版展品圖錄1-2本。     <4>配合特展舉辦4次通俗演講。     <5>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針對失智老人設計社       會處方箋來館參觀3次。     <6>每年推出8-10次的教育活動(包括親子)藉此推       廣文物館。     <7>配合518世界博物館日舉辦相關主題活動。     <8>院區開放日設計學習單讓觀眾與文物進行互動。     <9>開發3-4種紀念品做推廣。     <10>預計更新展櫃無線溫溼度監控系統(網路及HUB        等架設)及展櫃內溫溼度記錄器汰換約60台。 2.民族學研究:   (1)研究重點:     <1>臺灣、中國與世界民族誌研究:從臺灣本地與大       陸各地,擴及香港、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       、緬甸、泰國、琉球、太平洋島嶼的所羅門群島       、美拉尼西亞、紐澳、英國、歐洲及東非等地區       ,大幅擴張地理範圍的民族誌研究。     <2>原住民族研究:著重探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       統、文化邏輯與變遷中面臨的挑戰與回應,發展       及厚植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在縱向       與橫向比較視野下提供當代臺灣南島民族社會文       化研究的多元方向。     <3>宗教生活研究:著重宗教在物質文化、飲食衣著       、空間佈署與身體經驗等生活面向的展現,凸顯       在地活動的文化實踐與民族國家地方性建構的一       種文化展演。     <4>文化、心理與身體經驗:含社會文化與華人本土       心理學,醫療與身體經驗,及人類學與心理學科       際合作研究,展現多學科的兼容並蓄,開展思考       界域。     <5>文化生產與共作:關注變遷文化脈絡中的傳統與       當代的宗教儀式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       意產業等議題,並思考政策、社會實踐與在地能       動的可能。   (2)研究與學術活動:     <1>預期於國內外有關刊物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       約90篇;學術演講與研究成果發表各65次;奉派       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0篇;並出版學術       專著、學刊等。     <2>預期舉辦7場中大型學術活動:歷史人口國際學術       研討會;女神與女人:女性身體與宗教媒介論述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25年會:「超族越       群」;二十世紀中葉被消失的臺灣族群:「內地       人」的哀歡離合;歷史人口教育研習營;第21屆       人類學研習營;第8屆李亦園院士紀念講座等。     <3>人才培育:培育國內外研究人才,並鼓勵臺灣原       住民籍研究人才3-5名,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社區或       部落發展提供服務推展相關計畫10名。 3.近代史研究及史料搜集整編:   (1)預計完成學術專刊2種,論文40餘篇,整理出版訪問     紀錄2種、集刊4期及婦女史研究期刊2期。   (2)舉辦5場學術研討會及1個研習營:     <1>「中日戰爭史與近代東亞世界的形塑」國際學術       研討會:本次會議以中日戰爭為核心,申論其間       與近現代東亞世界的脈絡,並結合軍事史、國際       關係史與社會史之研究,展現本院近史所為學術       方向開路導航的地位。     <2>「科技與現代東亞的歷史共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聚焦在科技發展時與之「共構」而生       的政治、經濟、環境與文化,透過集思廣益幫助       與會者跳脫既有框架,而上升至全球科學史與現       代史的層次。     <3>「明清天主教與中國本土思想的交涉」國際學術       研討會:本次會議將探討天主教入華後與中國本       土思想(包括數學、醫學、儒學、佛學、道教等       )交涉的研究蓬勃發展,集思廣益並共同完成一       些學術成果。     <4>「藝術、國家與全球冷戰,1950s-1980s」國際學       術研討會:本次會議以「冷戰下中國美術史學科       的成立」、「展覽作為冷戰的前沿」、「移動的       人渴望傳統」等8個主題分別探討冷戰下的文化脈       絡。     <5>流動之「華」: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關注       近代中國的流動人群(mobile people)、海外華       人離散社群(Chinese diaspora)、海外移居與       境內遷徙行動、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辯證等議       題,採取多元理論視角、研究方法與史料,嘗試       提出嶄新的理解。     <6>跨領域的交匯與創新:2025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習       營:規劃邀請傳統歷史領域,以及政治學、經濟       學、社會學,乃至資工領域的卓越講師,分享他       們的見解與知識,讓學員感受到來自各個學科的       交匯之美。   (3)建置近代史數位資料庫(MHDB, Modern History Da     tabases)整合平台,以資料庫網站為據點,獲得更     多與國內外學術單位交流合作的機會。   (4)培育人才:舉辦博士後及博士培育人員工作坊,並     定期舉辦讀書會及學術演講;博士生獎補助計畫鼓     勵國內近代史領域的學生2名;舉辦近代史專題研習     營。   (5)持續進行已通過之口述歷史計畫的記錄整稿工作,     送交審查後出版專書或投稿《口述歷史》期刊。   (6)以近代中國及臺灣之軍政及財經人物為中心,完成     年度檔案徵集、整補、修復、編目、檔案數位化影     像製作等工作。 4.經濟研究:   (1)重點研究之預期效益:     <1>更新與發展經濟預測使用之計量模型,並納入電       訪調查,以瞭解通膨預期與總體政策執行之成效       。     <2>就當前重要經濟議題,例如年金改革、稅制改革       、房貸成數管制、育嬰津貼等,以巨型資料及嚴       謹因果推論方法,驗證相關經濟理論之預測,評       估政策效果。     <3>結合理論與實證的方法,研析數位經濟的好處及       副作用,如人力使用的減少、勞動所得份額的下       降以及所得分配的惡化等。     <4>瞭解消費轉型的制度衝突與引發的機制設計關鍵       以及問題;識別不同產業在實現永續生產所需的       關鍵基礎設施,以利加強和優化現行治理框架,       促進產業發展效果。     <5>探究碳定價對於失業、產業衝擊、結構變遷、所       得分配、經濟福利的影響。     <6>以個體理論為基礎建構新模型,並利用「華人家       庭動態」資料,研析COVID-19疫情對家戶經濟及       家庭成員互動的影響。   (2)深耕學術交流與人才培育:     <1>持續建構跨國學術交流平台,促進研究成果分享       與經驗交換。     <2>提供「學術人才培育計畫」,針對欲攻讀博士班       之畢業生及在學生,可在研究人員指導下協助申       請學校;另就博士班學生提供參與本院經濟所舉       辦之演講、學術研習課程、國內外學者面談及各       類型研究群讀書會等。 5.歐美研究:   (1)針對歐美文學與文化進行解析,從弱勢族裔與種族     的角度研究及累積對英美文化之認識;對歐美重要     問題,如殖民史、帝國主義與移民文化、環璄議題     等進行思辦。   (2)建立「語言」與「認知」的研究,以語言哲學、行     動哲學、科學認知、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跨學科切     入,深入研究歧見、AI偏見、認知作戰等重大社會     倫理議題,並與國內外學者剖析深化交流。   (3)除歐盟專題基礎研究外,並分析其重要政策對外關     係及對臺灣的意涵與啟示。透過跨學門整合及比較     ,提供建議作為產官學界及政府決策的參考。猶以     歐盟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議題為重。   (4)探討美國拜登政府對美臺中關係之影響與美國國會     於三角關係所扮演的角色。以烏俄戰爭、中國對臺     灣領土之主張導致臺海的經濟與發生衝突之風險、     臺美貿易新關係進展等為重點議題。   (5)研究歐美國家人口與家庭結構,少子化與高齡化造     成之勞動力不足、老人健康照護等議題及政策,並     省思臺灣相關政策下,跨國移民及學生之困境、受     教平等性等之議題。   (6)氣候變遷乃當代全球性挑戰之議題,期以「永續未     來」為主軸,透過集中鑽研應對氣候變遷政治、文     化與關懷倫理等帶來之侷限與契機,展現與FFC的環     境保護理念及成果。   (7)將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思考俄烏戰爭、加薩危機以     及美中戰略競爭與科技冷戰下,對於自由的國際秩     序之衝擊與挑戰。   (8)將從法律、認知科學、人工智慧哲學、法理學與資     訊科學的不同面向,審視人工智慧治理之議題及基     於權利保護下的AI治理框架。   (9)持續舉辦全國研究生歐美研究論文發表會、提供博     士生培育計畫及獎助金等機會,培養更多優秀歐美     研究人才,並善盡社會責任。 6.中國文哲研究:   (1)修辭與跨學科研究:本計畫預計於114年召開1次中     型學術研討會或工作坊、不定期舉辦演講及讀書會     ,分析了解語言哲學,理解各家修辭哲學,進而認     識文本的修辭策略。並鼓勵年輕學者擔任導讀人。   (2)來去烏/異托邦:華語文學文化中的跨文化時空建     /解構:本計畫擬針對「島嶼研究」相關議題辦理     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2至3場當代詩人系列座     談會,另舉辦「系列演講」約4至6場。   (3)跨文化視域的東亞物思維:本計畫將探究日、韓、     越各文化傳統關於「物」之概念梳理、交織的論辯     、展開的世界觀等議題。預計舉辦下列活動:1場小     型(為期1天)學術研討會以及2場工作坊。針對博     士生、博士後研究的學者,籌辦2場年輕學者論文發     表會。舉行小型座談會2場、學術演講5至6場。   (4)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II)—經史文哲多邊對     話的「經典」:本計畫集中在與經學、史學、文學     、哲學等多個領域、多個學科進行多邊的對話,以     進行有關何謂「經典」此一觀念的梳理與整合。預     計舉辦1場學術研討會,定期舉辦工作坊,邀請國內     外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及座談會。   (5)單位內新興研究計畫:     <1>異人類:本計畫預計以「異人類」為主題舉辦國       際學術研討會,辦理系列演講,聚焦議題,並舉       辦主題論談與座談會,促進學者間之對話與交流       。     <2>漢喃文獻與越南傳統知識建構:擬邀越南學者專       家至本院文哲所訪問,進行演講或座談。   (6)微學分課程:本院文哲所整合所內文學、哲學、經     學研究人員,參照暑假學術營隊活動方式,推出暑     期「微學分」課程活動,預計招募國內外研究生及     青年學者參與,以期整合學術研究力量,引領未來     人才之研究趨向。 7.台灣史研究:   (1)在研究出版方面,包括:     <1>發表學術論文,並編輯、出版本院台史所學術期       刊《臺灣史研究》。     <2>出版包括《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在內之研       究專書。     <3>出版包括《1643年熱蘭遮市鎮地籍簿》譯著在內       等史料專書與口述歷史等。   (2)在學術活動方面,包括:     <1>舉辦各種講論會與講座活動,邀請國內外學者進       行專題演講。     <2>舉辦工作坊,如與日本經濟思想史學會合作舉辦       「東亞經濟史研究工作坊」等。     <3>舉辦國際會議,包括:「媒體、思想與文化政治       :《臺灣新民報》與1930至1940年代殖民地臺灣       的報刊市場及社會變遷」、「亞洲環境史學會雙       年會」國際研討會等。     <4>進行各種田野調查活動。     <5>進行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推展臺灣史國際化       並進行跨國合作研究。   (3)檔案蒐集、典藏與解讀方面,包括:     <1>蒐集各種重要臺灣歷史資料,並進行整理、分類       、典藏。     <2>透過數位資訊技術,保存臺灣珍貴史料,並進行       數位人文研究。     <3>舉辦各種史料解讀班,帶領青年學者與學生共同       研讀、註解各種經典臺灣史料。     <4>口述歷史資料蒐集,藉由特定人物、家族或主題       設計進行訪談、記錄、整理與出版。   (4)預計舉辦2場國際學術研討會、2場工作坊,並出版     季刊《臺灣史研究》32卷1-4期(4冊)、圖書(專     刊2冊、史料叢刊3冊、口述歷史2冊、工具書1冊等     )8冊。 8.社會學研究:   (1)學術表現:本院社會所的學術研究成果,呈現在下     面幾方面:     <1>提出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2>發展出獨特的觀點與詮釋。     <3>立基在臺灣社會的關鍵課題上,提煉出社會學的       基本議題。   (2)人才培育:本院社會所以從事社會學研究工作為主     ,但考量到未來整個學術社群的發展、並為儲備未     來的人才,同仁對於臺灣社會學新生代的培育工作     也投入心力,包括了:在國內各大學授課、指導碩     博士論文、指導本院的博士培育生與博士後研究計     畫學員,讓這兩類的研究人才分享資深學者的研究     經驗;並主持教育部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     才計畫及跨國人才培育計畫,為培養未來人文社會     科學領域人才不遺餘力。本院社會所經常舉辦的各     種工作坊,如「春之鬧」社會學研習營、博士後論     壇,來訓練社會學界後起之秀。透過這樣的努力,     預期未來可以招募到優秀的人才。自2018年秋天起     ,在本院國際處支持下,與臺大社會系、政大社會     系與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在博士班共同開設「公共     議題與社會學」課程,藉著整合師資、課程與提供     獎學金,訓練優秀人才,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臺灣學     術人才。   (3)社會貢獻:透過本院社會所的研究與各項學術活動     ,預期可以做出下面的貢獻:     <1>支援臺灣社會學社群,提升臺灣社會學研究水平       。     <2>針對重大課題或公共爭議舉行學術研討會、演講       或錄製「知識科普」影片等,成為提供討論與理       解這些重要事件與公共爭議的平台,並且設定值       得討論的議題。     <3>探討臺灣的集體認同及其在世界中的角色,增進       民眾與媒體對臺灣社會的理解。     <4>除致力於學術研究外,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預       期可以影響政府的公共決策與各種制度設計(如       產業發展政策、中國政策,以及家庭人口政策之       研議等)。 9.語言學研究:   (1)學術表現:利用本土語言的優勢,透過不同觀點及     語言對象,並結合結構與類型、基礎與跨學科、延     續與創新,多面向展現本院語言所動能,來驗證既     有之語言學理論,進而提出創新見解。積極發表論     文、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學術組織,爭取國內外相關     領域及以議題之主導權。並且與國際知名出版社合     作發行《語言暨語言學》期刊以及系列專書等優質     出版品,提升研究出版之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   (2)人才培育:本院語言所對培育後進不遺餘力。通過     碩士後、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博士後研究學者等     各層級的培育方案,培養具備堅實語言學理論、研     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基礎的年輕研究人員。所內研     究人員長期指導或共同指導國內外學生的碩博士論     文,也在大學開設專業課程(國立臺灣大學、國立     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     立清華大學)及提供學生於本院語言所參與研究活     動的機會。   (3)社會貢獻:本院語言所以扎實的研究成果,積極參     與社會服務,嘉惠學界。具體展現包括:積極配合     院方辦理各種科普活動。提供跨語言比較之研究成     果,為國家總體語言政策之建言。提供本土與臺灣     南島語調查結果,為教材編撰、族語復振、與族語     教學等活動,以對族語復育保存盡一份社會責任。     提供政府部門專業諮詢及學術專業服務。在跨學科     研究方面,積極與資訊,神經科學等領域合作,建     立口語與閱讀發展之資料庫,研究成果除了授權產     業之語言科技發展與學界研究使用之外,也應用於     語言教學,口語與閱讀發展障礙之臨床診斷。 10.政治學研究:   (1)臺灣政治與比較民主研究:     <1>比較臺灣和印太地區國家的民眾,在美中「新冷       戰」的國際體系下,對於美國和中國印象的觀感       和支持程度。     <2>比較兩國制度差異如何造成政治極化程度不同,       研究制度因素對於社會分歧影響。     <3>檢驗多屆縣市議員選舉,政二代在政壇傾向持續       更久,此或反映制度鑲嵌性。     <4>瞭解選區黨派結構對候選人減弱黨派色彩的影響       ,以及候選人個人特徵對競選廣告的影響。   (2)中國大陸與政經轉型比較研究:     <1>瞭解美國、南韓等國面對美中爭霸及晶片戰爭,       如何調整政策工具,並確保國家利益與市場之平       衡。     <2>出版英文專書1本。   (3)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     <1>由東亞歷史中大國逐霸、小國圖存的案例檢視不       均衡戰略三角理論。     <2>探討領導人因素對區域安全的影響與其政策意涵       。     <3>探討由政府所主導的歷史國家方策,對於中國國       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的影響為何。     <4>透過美國和中國的實驗調查,探索兩國民眾對於       各種威脅的評估之差異。     <5>探討社群媒體在外交危機升級中所可能扮演的角       色。   (4)亞洲政經變遷與全球民主發展:     <1>瞭解臺灣與南韓的民眾如何支持或反對政府的對       外援助。     <2>分析新興民主國家中當前威權政黨繼續存在時,       對經濟改革的影響。     <3>檢視政黨行為與個人對於民主運作評估的可能影       響。     <4>討論政策背書訊息如何在不同領域影響民眾對於       政策的支持。   (5)政治學研究方法:     <1>探討美國國會記名表決資料中,不同政黨或行為       者提出記名表決的動機。     <2>預計發展評估制度中介效果的統計方法。 11.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1)推進政治思想研究,持續執行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     的調查計畫,其成果將做資料建置,提供未來研究     需要;邀請國內外學者就當代重要的政治思潮、社     會議題發表演講,並舉辦2-3場大型研討會;以跨學     科合作的方式,廣邀各領域學者組成AI倫理讀書會     或工作坊。以上學術成果將集結為系列叢書,鼓勵     投稿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   (2)聚焦於網路經濟之理論基礎與實證規律,預期可在     網路隱私及線上/實體廠商之交互影響方面獲得突     破;建置美國與歐洲專利申請及引用資料庫,預期     可在制度變革與跨國智識擴散方向發表重要論文;     聚焦產業創新與專利,並以科學方法研究創新的各     種面向,初步預期可整理出回顧型論文1至2篇。   (3)探討17世紀以來中國與東亞、東南亞海港城市間的     人員往來與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雲南移民婦女的     生存移動、泰國曼谷與普吉兩地之印度教的實踐、     稻米糧食系統如何形塑全球南方農業生產網絡;當     代臺灣原住原所属系統研究;冷戰脈絡下人、資訊     /思想/情報、商品、科技等的移動。成果將反映     在資料庫建立、系列演講及研討會與出版專書、論     文。   (4)改善調查設計及執行流程、穩健及優化機率樣本網     路調查會員資料庫、強化面訪調查資料品質;優化     網路數據資料、人工標記媒合平台,探討政治行為     與傳播間的關係;擴展調查資料數據應用;籌備家     庭動態調查2026年追蹤訪問,進行家庭動態調查跨     波資料整併及加入CPF資料平台;舉辦學術活動,發     行《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5)針對不同型態時空大數據,發展「環境感知」、「     時空統計數理模型」及「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等技     術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結合自行開發之時空資訊     整合平台及地理資訊數位典藏成果,建立智慧時空     資訊服務,推動空間人文學發展,促進跨領域研究      究建立之數據集,儲存於法實證研究資料中心,並      將以適合的方式釋出。 13.人文館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   (1)定期維護本院人文館各項公共設施,達到延長各項     設備之使用年限。   (2)本院人文館各項公共事務費用集中,單獨成立為一     分支計畫,由輪值所掌握全館公共事務經費支用與     核銷情形,得以撙節經費支出。   (3)本院人文館各所之兼辦會計及總務人員亦不須另行     處理採購、經費核銷程序,可減少人力資源重置浪     費情形,增加行政效能。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4預算
11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本年度預算數130,102千元,係辦理政治思想研
究、空間經濟研究及網路電子商務、跨界與流動
、海洋史研究、調查研究方法、環境感知與地理
空間人工智慧應用等課題,較上年度增列6,079
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等計
 1,080千元。
2.水電費計3,500千元。
3.郵資、電話及傳真費用等計1,500千元。
4.權利使用費計3,300千元。
5.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硬體設備租用等計2,32
 0千元。
6.事務機具等租金計400千元。
7.規費計5千元。
8.對業務活動保險費、儀器及房屋建築火災保險
 費等計45千元。
9.兼職費計360千元。
10.約聘僱助理人員75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61,
  870千元,工讀生11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1,
  400千元,臨時工32人酬金計5,300千元,國
  外專家學者來台費用等計2,500千元,共計71
  ,070千元。(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11.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審查費等計4,210
  千元。
12.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10千
  元。
13.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60千
  元。
14.消耗品計2,000千元及非消耗品計1,200千元
  ,共計3,200千元。
15.大樓清潔費、舉辦研討會、研究報告、資料
  袋、保全服務費、辦公用信封等印刷費計11,
  424千元,員工32人文康活動費計96千元,辦
  理人工標記平台的宣傳與傳播資料庫足跡和
  經驗徵求參與者等活動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
  費計150千元,共計11,670千元。
16.辦公室及研究室養護等計3,500千元。 
17.辦公器具養護費計32千元。
18.電梯、空調、發電機、消防及事務機具設備
  等保養費用計2,000千元。
19.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400千元。
20.赴大陸地區開會等旅費計100千元。
21.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2,035千元。
22.運輸搬運費用等計60千元。
23.短程車資計100千元。 
24.房屋建築及設備費計364千元,包括:辦公室
  及研究室裝修工程等。
25.機械設備費計110千元,包括:影像紀錄器及
  數位投影機等。
26.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5,731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5,481千元:
   <1>新購及汰換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中
     低階伺服器及印表機等計2,932千元。
   <2>繪圖運算伺服器計2,549千元。
 (2)系統開發費計250千元:整合型電腦輔助調
   查系統及訪問系統功能擴增等。
27.雜項設備費計7,940千元,包括:
 (1)冷氣機、辦公傢俱及事務設備等計864千元
   。
 (2)研究用中外圖書及期刊等計7,000千元。
 (3)電子資料庫設備費計76千元。
28.碩、博士生28人獎助學金計5,000千元。
130,102,000
2000 業務費 110,957,000
2003 教育訓練費 1,080,000
2006 水電費 3,500,000
2009 通訊費 1,500,000
2015 權利使用費 3,300,000
2018 資訊服務費 2,320,000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400,000
2024 稅捐及規費 5,000
2027 保險費 45,000
2030 兼職費 360,000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71,070,000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4,210,000
2042 國際組織會費 10,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60,000
2051 物品 3,200,000
2054 一般事務費 11,670,000
2063 房屋建築養護費 3,500,000
2066 車輛及辦公器具養護費 32,000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2,000,000
2072 國內旅費 400,000
2075 大陸地區旅費 100,000
2078 國外旅費 2,035,000
2081 運費 60,000
2084 短程車資 100,000
3000 設備及投資 14,145,000
3010 房屋建築及設備費 364,000
3020 機械設備費 110,000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5,731,000
3035 雜項設備費 7,940,000
4000 獎補助費 5,000,000
4050 對學生之獎助 5,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