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4-中央研究院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311頁
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695,996,000 元(
計畫內容
1.數學研究:追求最先進及最深刻的數學研究成果,秉持  全力支持研究人員追求真理的決心,竭盡所能維護研究  自由,期望成為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中心。近年積極招  募頂尖人才,延攬了兩位代數幾何領域和組合領域的特  聘研究員,兩位資深學者在人才培育和國際研討會活動  規劃都非常有經驗並已有相關規劃,預計可為本院數學  所吸引更多國際專家與學者進行多方面的交流。特別是  組合領域在歷經多位人員退休後得以再次活絡。未來仍  將持續著重於延攬各領域頂尖學者,期望多方面在數學  各重要領域能招聘優秀研究人員加入團隊。本院數學所  將善用做為國家級數學研究中心的角色,除了規劃本院  數學所中長程研究專題為主軸,未來也會在加強人才培  育,擴大數學普及度,強調數學在各領域的重要應用以  增進數學的社會影響力。本院數學所研究團隊配合與國  內外資深學者的長期及深入的合作,於許多國際知名期  刊發表論文,在各領域有亮眼的研究進展,特別在「多  項式的整除性及整數點的退化」,「模形積合有限群的  表現」,和「科西黎曼流形的幾何量化理論」等有領先  國際的成果且發表在頂尖期刊。114年度延續性重點研  究計畫有五大項:   (1)表現理論與組合學方面:有限W-代數和有限W-超代     數之表現理論。Borcherds李代數與中心電荷24的全     純頂點算子代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幾何和算術中隱     藏的對稱性。波前集之研究。KLR代數中的半尖點表     現。複雜網絡的組合學等議題。   (2)代數與數論方面:Shimura簇的複雜組成之各種成分     。Diophantine逼近及Nanvanlinna理論的子代數簇     研究。庫興鏈體的個案研究等議題。   (3)幾何與數學物理方面,Gromov-Witten理論的函子性     與更多猜想。商數的枚舉不變量。透過Nahm Sums理     解頂點代數和三流形。派生堆疊上的微局部滑輪等     議題。   (4)微分方程方面:兩個黏性衝擊曲線之散射。非光滑     不可壓縮流。半線性拋物型方程式的初始值及其他     相關問題。KdV孤立子波的穩定性問題。三維複二次     映射之反可積分性(II):Correspondences等議題     。   (5)幾何分析方面:具有邊界的複流形上的半經典Toepl     itz算子。適應複雜化的分類。球體最小超曲面的等     周不等式。隨機矩陣、隨機多項式和自由機率等議     題。 2.物理研究:   (1)中高能物理研究:     <1>實驗研究計畫:LHC-ATLAS強子對撞實驗、以精密       太空質譜儀AMS觀測宇宙射線、臺灣微中子實驗-       以超低能高純鍺探測器研究微中子物理及找尋暗       物質、透過Drell-Yan過程量測核子反夸克的不對       稱分布和價夸克橫向動量維度分布與在J-PARC高       動量粒子束實驗探討強子專有反應過程、重力波       物理的實驗研究、軸子與類軸子暗物質搜尋、探       測器及先進太空級電子系統的研究發展與應用、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探測器,對撞亮度LumiCal量       能器。     <2>理論研究計畫:以逆問題方法研究量子色動力學       、Minimal G2HDM規範暗物理模型之唯象研究、相       對論性重離子碰撞及核心塌縮超新星中自旋及手       徵傳輸、探索宇宙重力波、集體微中子味振盪及       重元素核合成、Hunting for the sources of hi       gh-energy neutrinos and ultra-high energy c       osmic rays。   (2)量子材料物理研究:     <1>新興計畫:特徵頻譜拓樸、實驗探索拓譜材料光       學性質的量子幾何來源。     <2>延續性計畫:量子電腦、綠能科技去碳然氫計畫       、設計及生長量子材料、強關聯對拓樸量子材料       電子結構影響的研究、單晶薄膜氧化物介面物性       研究、新穎層狀二維材料之表面與光電特性研究       、以同步輻射光源從事人腦顯像之跨國合作、開       發先進同調電子成像、光伏材料中聲子與電子耦       合研究、二維材料異質結構器件中的電子傳輸性       質。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研究:     <1>湍流與複雜系統相變的普適性統計。     <2>細胞動態自組織現象之理論研究。     <3>自組臨界現象應用在生物中之研究。     <4>利用差分毛細液面不穩定性質來精確量測液體界       面張力的技術開發與理論探討。     <5>幹細胞在三維孤立圓洞陣列的行為(三)。     <6>顆粒流物理:理解間歇性流動。     <7>探討微管蛋白程式碼在組織細胞拓樸和組織動態       流中的作用。     <8>探討調控細菌分裂之Min蛋白系統之模式轉變於細       胞分裂的潛在機制和作用(三)。   (4)新興研究計畫:     <1>計算天文/粒子/重力/宇宙理論中心。     <2>加入美國主導的大型南極微中子實驗IceCube。     <3>加入歐盟聯網MOANA(天文物理核加速器的多信使       模型)。     <4>特徵頻譜拓樸。     <5>實驗探索拓譜材料光學性質的量子幾何來源。     <6>力學調控之無合成分裂。     <7>大腸桿菌因應低壓之物理變化之機制探討。     <8>用貝葉斯數據優化和非平衡建模來評估人類白血       球抗原對登革熱易感性和嚴重程度影響。     <9>以自行開發之新型自駕單射流電紡絲平台構建3D       功能性支架並進行原型設計於組織工程和再生醫       學應用。 3.化學研究:   (1)能源與生物材料科技:能源與生物材料科技是對多     個產業,包括農業、交通、醫療與工業,具有重大     影響的研究領域。在追求零碳排放的目標中,開發     能有效生產與儲存再生能源的創新材料是關鍵。   (2)合成化學與觸媒化學:作為化學科學的核心分支之     一,合成化學與觸媒化學對於現代工業和科技進步     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研究範疇包括不對稱催化     反應、天然產物及具生理活性分子的全合成,以及     醣化學。這些研究致力於開發更具專一性和效率的     化學反應方法,同時強調可持續性和資源節約。   (3)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分析:本領域涵蓋結構生物學、     蛋白質體學、生物材料科學、微流體技術、肽化學     及合成有機化學等多個研究方向。透過運用先進的     電子顯微鏡和質譜技術,這些研究旨在推動生物醫     學和化學科技的創新。 4.地球科學研究:   (1)利用已收集地震網資料及新增地震觀測評估越南與     南太索羅門群島之地震危害與探討地殼構造。   (2)臺灣地震科學中心計畫/資料服務計畫/GNSS儀器     服務計畫。   (3)大屯火山群:從危害至風險。   (4)分析現存大批海底地震儀資料以描繪沖繩海槽岩石     圈構造。   (5)探究地球脈動:全球即時地震矩張量計畫。   (6)利用地震學研究臺灣海域主要峽谷的沈積物及流體     。   (7)發展與利用暗光纖分散式感測技術高解析探測大臺     北地區斷層構造與地動特徵。   (8)探討地震動態觸發和地下流體/熱傳輸行為:以高     解析DTS和DAS斷層帶觀測站進行深入分析。   (9)分散式聲波感測與密集地震儀陣列於地震噪訊互相     關之應用。   (10)熱化學堆與後鈣鈦礦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地幔動力      學之影響。   (11)地核之熱導率、電阻率及波速:解密地核熱演化與      地磁演化歷史。   (12)從海洋到大陸:三維模型解析南部臺灣海溝隱沒動      力及地震生成潛力。   (13)利用光纖地震儀高解析探測地震與山崩滑動帶的滑      移機制:一個跨尺度的現地實驗與觀點。   (14)地幔熱化學對流產生的核幔邊界熱通量及其對核心      動力學和地球發電機的影響。   (15)超低速帶物質於高溫高壓下之熱傳導率及聲速:對      核幔邊界複雜之熱化學構造與動力學之意涵。   (16)東南亞行動:班達海周邊岩漿活動與地體構造演化      研究。   (17)地熱地質模型建構:地熱儲積層岩石滲透率估算研      究探討。   (18)由地震活動度、地球物理觀測量及環境因子的時空      特徵探討地震觸發機制。   (19)以三維數值資訊為基礎探討沈積岩與火成岩混合區      之地質構造。   (20)臺灣西南海域高屏上部斜坡區速度建模與深部成像      。   (21)以地震學與測地學探討花東縱谷的無震滑移之檢測      與特性研究。   (22)南洋行動再升級:亞洲造山與大陸演化。   (23)未分化隕石中基質礦物其結構、化學、與同位素組      成之研究,及其在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影響。   (24)大氣氧化化學:從氣相前驅物到細懸浮微粒。   (25)以熔體包裹體透視跨地殼岩漿系統的運作。   (26)多維尺度監測計畫探索池上斷層與中央山脈斷層之      孕震過程關聯。   (27)氣候變遷對Porites珊瑚成鈣環境碳酸鹽化學在季      節性上影響之探討。 5.資訊科學研究:   (1)資訊所全體同仁秉持對資訊科學研究的專注與熱忱     ,持續在重要領域有豐碩的研究成果,諸多學術論     文均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刋及學術會議,近來更發展     世界第一的物件偵測技術YOLOv4、YOLOR、YOLOv7以     及今年剛完成的YOLOv9,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已累     積超過二萬次的引用數。在後量子密碼學發展也有     世界級的成果,由於2019年Google的量子霸權實驗     以來量子電腦的發展迅速,而後量子密碼學,也就     是指在量子電腦的來臨之後仍能安全使用的密碼系     統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     術研究院(NIST)公開舉行競賽以徵選次世代的後     量子密碼學演算法,經過數次的淘汰,本院資訊所     後量子密碼學研究團隊通過了第三輪成為最後的候     選者。在量子計算部分,本院資訊所同仁提出了一     種基於自動機理論(automata theory)的量子電路     驗證新方法,驗證是發展正確量子程序的重要步驟     ,該方法通過將量子狀態的集合編碼成樹自動機(t     ree automata),建立了量子電路驗證與自動機理     論之間的聯繫,並開啟利用自動機理論分析量子計     算的先河,此成果更進一步獲得PLDI 2023傑出論文     獎以及其他各種重要獎項。   (2)本院資訊所同仁針對諸如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     telligence)、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大數     據分析(big data)、社群網路(social network     )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等新興研     究議題,本院資訊所同仁透過推動大型研究合作計     畫,已獲致具發展性的初步成果,並將持續進行相     關研發。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及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     研究議題,本院資訊所除了協助開發繁體中文的大     型語言模型(LLM)以及協助國內相關單位應用人工     智慧技術推動產業升級之外,更進一步提升國內產     官學研各界在人工智慧的研發經營能量,以善盡本     院資訊所的社會關鍵責任。同時本院資訊所近年來     亦積極延攬並栽培重要領域的人才及新秀,在後量     子密碼學、AI物件偵測以及自然語言等重要領域皆     有延攬到具有潛力的新進研究人員,本院資訊所針     對這些新進同仁皆給予充沛的研究經費及行政支援     ,培育他們,讓他們未來有機會為臺灣發光。未來     ,本院資訊所將持續強化國際合作及交流,以提高     本院資訊所國際知名度,並藉此提升本院資訊所研     究水準與品質。根據本院資訊所中長程規劃,依研     究領域以集中資源到具有前瞻性之尖端領域,從事     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3)根據本院資訊所中長程規劃,依研究領域設置3個重     點實驗室,包括:(1)智慧計算研究群,(2)系     統研究群,(3)理論研究群。除了上述各項研究工     作的推動外,本院資訊所更整合所內各領域專長發     展各項新興合作計畫。 6.統計科學研究:   (1)未來中長程發展規畫:     <1>將延續與深化統計理論、統計方法學及應用領域       的研究,並強調高維度資料處理及深度模型方法       的發展。我們將透過創新方法的研發,如聯邦學       習、及生成式人工智慧(AI)等,以因應當前大       數據和AI的快速演進。     <2>跨所學術合作方面,將進一步結合統計及AI在各       領域的應用,開發創新的統計工具。合作領域包       括生醫相關領域,分析大規模健康數據;也包括       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針對分析光纖數據、海洋       觀測數據、和其他時空數據,了解全球氣候變遷       及環境永續問題。   (2)具體研究方向及學術活動:     <1>包含數理統計、生物統計、醫學與遺傳統計、社       會網絡、統計學習、時空環境統計及因果分析等       相關領域,其中網絡大數據、腦影像分析、生物       分子影像分析、複雜動態系統、精準醫療、智慧       健康、時空資料分析、深度學習及AI等領域。     <2>研究主題面向多元,且與社會大眾關心的重要疾       病、空氣品質、財經預估、產業升級等重要議題       緊緊相扣,將統計分析結果提供予政府作為全民       醫療及環境空汙等政策實施之參考。     <3>將籌辦臺北國際統計論壇、統計計算與視覺化研       討會、統計博士後研討會、統計科學營、統計研       習營及統計實習計畫,期望讓統計研究風氣傳播       到全國,並使國內統計學界有機會接觸重要國際       統計組織及新一代國際統計學界領導人。 7.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   (1)尖端材料與表面科學群組:共十個研究團隊著重於     永續開發及能源的相關研究,如專注於熱電與儲能     材料的合成、利用侷限促進效應合成新型高品質之     二維材料、探討二維材料的電子傳輸、發展以飛秒     雷射驅動之光電特性進行二維材料研究、發展光控     制材料製程及其在能源與光電上的應用等,另外新     成員的加入,亦增強本院原分所在材料電子顯微相     關技術的研發能力。   (2)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群組:共五個研究團隊,研究     方向聚焦於開發新穎的實驗工具,如專注開發奈米     鑽石於生醫應用、與台大物理系持續合作在超高速     影像技術的專研、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膜蛋白的     結構與動力學、開發分子基因造影系統探討胞外體     在生理病理發展之機制、開發以碳鈉米管為基礎之     新穎材料應用等。   (3)化學反應動態與光譜學群組:五個研究團隊集中於     利用氣態光質譜技術開發以釐清大氣化學中重要反     應的機制與氣膠在環境議題中扮演的角色,目前正     與本院環變中心及日本國家環境研究所之大氣化學     實驗室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洽談共同建立一個橫     跨分子科學到大氣監測與模擬的團隊。另一個重要     課題為提升鑑定多醣分子的序列結構的技術,實驗     團隊正著手建立更大型的離子阱以結合新穎質譜儀     。   (4)原子物理與光學群組:共五個研究團隊,規劃以中     性原子實現量子計算與原子雷射的兩個研究方向為     重點。前者以雷射光激發原子至雷德堡態及其原子     間的強偶極交互作用實現雙位元邏輯閘,以聲光晶     體調制器產生可移動的光鉗去操控量子位元,可大     大提高量子位元間的連通性並增加量子電路的效率     。本院原分所今年新聘的兩位助研究員提出結合鐿     原子陣列與奈米光纖的混合平台計畫,將進行主動     原子光鐘、量子感測與量子資訊網路,繼續推動原     子雷射這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項目。 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   (1)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臺灣計畫(ALM     A-T):ALMA自102年啟用已獲許多重要研究成果;     本院天文所主導研發與量產的第一頻段(Band-1)     接收機系統已完成,並開放給使用者用於科學觀測     ;本院天文所主導「通用天文軟體研發中心(ACDC     )」研發先進視覺軟體CARTA,目前約有兩千使用者     。   (2)次毫米波特長基線干涉儀(submm VLBI)/格陵蘭     望遠鏡計畫(GLT):科學目標是對黑洞陰影進行成     像。GLT由本院天文所主導,合作者包括美國史密松     天文台(SAO)、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及麻省理工學     院的Haystack天文台。本院天文所與SAO合作改裝由     ALMA北美團隊興建的12米原型機,重新部署為格陵     蘭望遠鏡(GLT)。由Aarhus大學、Niels Bohr研究     所、丹麥技術大學和南丹麥大學代表的丹麥團隊於1     11年加入GLT計畫。   (3)Subaru望遠鏡的儀器研發與科學計畫(Subaru HSC     /PFS Project):與日本國立天文臺長期合作建造     Subaru望遠鏡的下一代廣角儀器─包括新一代超廣     角相機(HSC)和主焦點光譜儀(PFS)─並參與相     關的科學計畫。   (4)理論天文物理(Theoretical Astrophysics):利     用理論計算及數值模擬來解決重要的天文前沿問題     ,為觀測提供理論支援及預測,提供理論與計算天     文物理研究與教育的整合型計畫,讓先進的電波及     可見光觀測研究更完備。   (5)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TAOS II):本計畫由     本院天文所主導,與墨西哥自治大學(UNAM)及美     國SAO合作,已於墨西哥聖白多祿天文台(SPM)架     設三座1.3米TAOSII望遠鏡。科學目標為了解海王星     外天體(TNO)的大小分佈及特性。   (6)次毫米波陣列計畫(SMA):由本院及美國SAO合作     。SMA八座電波望遠鏡中的兩座由本院天文所及臺灣     產學界合作,臺灣天文學者都可申請SMA的觀測時間     。SMA自92年啟用以來持續用於科學觀測。   (7)可見光與紅外線天文儀器計畫(OIR):旨在開發先     進的可見光/紅外線儀器技術,並藉參與下一代望     遠鏡的尖端儀器計畫,為臺灣贏得使用先進望遠鏡     的時間,亦持續提升儀器團隊的技術能力。   (8)東亞核心天文台聯盟與東亞天文台(EACOA & EAO)     :此聯盟於94年由東亞四個核心天文機構(本院天     文所、中國國家天文台、日本國立天文台及韓國天     文研究院)組成,101年起展開EACOA博士後研究員     計畫,103年底在夏威夷登記成立東亞天文台(EAO     ),EAO於104年3月起營運JCMT望遠鏡,並促成JCMT     加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   (9)臺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文學     家發現毫秒級的系外快速電波爆(FRB)每天發生數     千次,而儘管已有50多個理論模型被提出,FRB的起     源仍未確定,本院天文所正建造專用望遠鏡BURSTT     ,定位並追蹤大量銀河系附近的FRBs,解決有關FRB     之起源的挑戰。   (10)註:ALMA、GLT、SMA及JCMT皆加入了以觀測黑洞為      主要目標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成功獲取河      外星系M87中心及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之影像      。 9.應用科學研究:本計畫由三個專題研究中心負責執行,  分別為智慧生物工程、綠色科技及量子光電專題研究中  心。本年度各專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內容如下:   (1)智慧生物工程專題研究中心:     <1>建構智慧自動化醫療藥物篩選與遞送平台。     <2>智慧生醫影像技術之開發及在疾病治療之應用。   (2)綠色科技專題研究中心:     <1>超穎材料完美吸收體應用於太陽能熱促進催化合       成綠色能源。     <2>新穎高離子導電度固態電池研發。   (3)量子光電專題研究中心:     <1>新穎材料之量子光電應用。     <2>控制單光子光源輻射的光學設計。 10.環境變遷研究:   (1)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主要研究計畫有五項,分     別為:     <1>全球天氣與氣候模式GPU版本之發展。     <2>以第二代臺灣地球系統模式參與CMIP7。     <3>年代氣候預報研發。     <4>極端天氣與氣候之監測與歸因。     <5>以自建的資料公開平台提供TCFD產業氣候實體風       險資料與轉型風險線上評估。   (2)空氣品質專題中心,主要研究計畫包括:     <1>臺灣中西部空氣污染之診斷與歸因研究計畫。     <2>空氣污染對雲霧物理化學性質及降水時空分布之       影響。     <3>都市微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之整合研究。   (3)環境韌性與永續,主要研究計畫:     <1>南臺灣建成環境細懸浮微粒控制之永續健康策略       。     <2>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     <3>臺灣竹林研究。   (4)臺灣海域環境之生態衝擊:主要研究方向有三:     <1>進行沿海環境變遷總體檢,如營養鹽、有毒重金       屬及新興人為汙染物等關鍵環境參數時空分布。     <2>探討東部黑潮水下發電機組錨錠後,可能造成之       東部相關海域生態環境上及漁業上的負面衝擊。     <3>開展臺灣海域大型海藻養殖技術。 11.資訊科技創新研究:   (1)資通安全專題中心:研究上聚焦在後量子密碼學、     網路入侵偵測系統、隱私資料保護與相關深偽防禦     技術的開發、以及建構以同態加密為核心的隱私強     化研究等。將持續推動跨國合作,拓展資通安全技     術與國際交流平台,並深化與美國、日本、捷克和     荷蘭等國的合作。同時,加強與國內企業、資策會     、工研院等單位的密切合作,將資安技術與產業需     求緊密結合,提供相關產業專業諮詢。透過這些合     作,旨在提高資安防護技術水準,培養更多資安專     才,以應對不斷演變的資安威脅。不僅有助於建立     更安全的數位環境,也將推動國家數位經濟的持續     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穩定。   (2)智慧物聯網專題中心:希冀在紮實研究的基礎建立     上,於頂尖國際會議扮演積極角色以提升在學術殿     堂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研究上聚焦在可重構智慧     表面輔助之無線通訊系統、多模態AI在智慧物聯網     的應用、間歇性微型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效能     提升的相關議題等。期盼產出原創的系統設計概念     ,引領物聯網時代關鍵研究課題的學術研究發展,     並為我國培養重要領域的相關人才。   (3)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專題中心:專注於人工智慧相關     技術應用與服務之研究。積極與國內外產業界合作     ,進行跨領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注重培     育專業人才,以因應不斷變化的人工智慧應用環境     。研究目標不僅在於推動技術發展,更在於探討人     工智慧對未來社會、經濟以及產業發展的影響,期     望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深入且具有影響力的成果,     為未來社會、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積極且可持續的     影響。研究方向聚焦於多媒體、智慧醫療、及金融     科技三大主軸。  
預期成果
1.數學研究:   (1)研究Borcherds Lie代數與中心電荷24的全純頂點算     子代數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是嘗試了解著名Moons     hine VOA的結構,並嘗試開發解決FLM關於Moonshin     e的唯一性猜想的工具。   (2)研究包括對subvarieties的丟番圖逼近研究,以及     在數域、函數域和複數域中更深入地探討最大公約     數估計。此外,正在進行的研究涉及到Lang-Vojta     猜想,該猜想涉及到整數點,以及Green-Griffith-     Lang猜想,該猜想涉及到entire curves。在工作過     程中,目標是進一步發展圍繞Campana orbifolds猜     想的理論,涵蓋複數域和函數域兩種情況。   (3)預期目標:     <1>探索Nahm sums和與頂點算子代數之間的關係。     <2>進一步探討Nahm sums和與低維拓樸之間的關係,       特別是3-流形的拓樸。     <3>開發新的數學人工智慧工具,從拓樸學中出現的       具體問題開始。     <4>運用這些主題之間關係加深理解量子模形式(QMF       )。   (4)研究來自兩個遠場的2x2黏性守恆定律的兩個黏性激     波剖面的散射。兩個輪廓在時空域的有限區域內散     射碰撞並產生新的波型。其一需要發展一種黏性守     恆定律格林函數的點狀結構,該函數圍繞著兩個黏     性激波層的疊加進行線性化。基本組成是開發拉普     拉斯波列,以解決雙曲衝擊波周圍線性化的問題,     以定位時空波相互作用,從而將全局相互作用減少     為集中在衝擊波周圍的相互作用。透過這些減少,     繼續開發兩種黏性衝擊曲線的完全非線性散射。   (5)基於已在帶邊的複流形上建立了半經典漸近行為且     在非緊緻的複流形上建立幾何量化理論和發展了一     類Toeplitz算子的新想法來看待這些問題,預計進     行的工作與設定的目標為:     <1>在高餘維的科西梨曼流行上建立史瑞克核的漸進       展開。     <2>利用發展出的Toeplitz算子的新想法來處理幾何       量化的問題。 2.物理研究:   (1)中高能物理研究:     <1>除原有實驗團隊在歐洲強子對撞機(LHC)中的AT       LAS實驗組扮演關鍵角色外,目前針對重力波實驗       已建立KAGRA團隊,另LIGO團隊也將成型。     <2>加入美國主導的大型南極微中子實驗IceCube,搜       尋宇宙中的高能量微中子;以及歐盟聯網MOANA(       天文物理核加速器的多信使模型),從事理論模       型與模擬研究。     <3>於計算物理方面,將利用「中央研究院網格與科       學計算中心」(ASGC)之硬體、軟體和諮詢資源       ,讓剛成立「計算天文/粒子/重力/宇宙理論       中心」順利運作,針對數據量大且計算耗時的天       文物理、粒子物理、重力理論和宇宙學中最重要       的問題,進行密集運算、數值模擬、人工智能算       法和數據分析。   (2)量子材料物理研究:     <1>預測與生長新的量子特性材料,並從低溫傳輸量       測、原子能譜顯像、以及量子理論的分析,對許       多材料系統如:狄拉克(Dirac)半金屬、威爾(       Weyl)半金屬、拓樸超導體、二維層狀材料等系       統的豐富物理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將在三       維拓樸絕緣體/垂直磁異向性異質結構、矽光子       學及元件系統上開發新的應用性質。     <2>在常溫超導體及拓樸材料的研究,藉引入人工智       慧於理論計算,預測及生長具有特殊關聯性的材       料系統,利用精密傳輸量測與原子解析能譜,研       究這些材料間電荷、軌道、晶格、電子自旋的交       互作用。     <3>量子計算的進展十分迅速,不僅本院已積極投入       此領域並在南部院區設立研究中心,本院物理所       亦在傳統超導材料約瑟夫森結的核心技術上配合       之,可預期其對未來科技影響之重大。     <4>去碳然氫計畫及熱電材料效能提升方面將取得顯       著突破,在國家能源政策中扮演實現減碳目標。       並預計本院物理所能夠在學界擔任領導角色。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研究:     <1>致力於跨領域物理及交叉學科之相關研究,結合       軟物質力學、數值計算、化學、統計力學、生物       物理、流體力學、微流道、奈米科技、分子檢測       、組織工程及多項跨領域課題。     <2>致力於了解複雜生物及動態系統之觀察、詮釋及       操控外,其影響更可廣泛的應用於生態系統、生       物材料、醫療及健康領域,促進社會福祉。   (4)鑑於國家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在基礎研究方面需     較長的訓練時間,必須及早佈局並提供培育成長環     境,故除延攬本國人員,也擴展至國際專家學者,     及國際博士生人才,使其研究人力國際化,另希望     藉由延攬本地及國際暑期實習生計畫之推廣,讓學     生們可儘早體驗接觸研究課題,以及精密的儀器與     技術。   (5)除著重於前沿基礎研究外,也期許發展新的概念與     方法及實驗技術以探索新興領域,且在現今對社會     責任的重視,期許能在量子電腦、量子材料、生醫     檢測與醫材開發、能源政策與減碳等重要課題上有     創新突破。 3.化學研究:   (1)能源與生物新材料:     <1>提高有機半導體小分子的發光和電的致效率。     <2>開發適用於室内的鈣鈦礦和高分子太陽能電池。     <3>設計合成先進的複合碳材料和導電性高分子材料       ,應用於特種複光電和能源領域。     <4>研發化學合成的奈米石墨烯電極材料,實現新一       代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鋰離子電池。     <5>開發新型奈米和高分子材料,應用於生物電子、       生物醫學材料和生物化學探針。   (2)合成化學與觸媒化學:     <1>完成對天然物質中的醣脂質和醣胜肽進行全合成       研究。     <2>不對稱有機催化反應開發:成為創新藥物研發的       利器。     <3>開發多金屬奈米觸媒複合材料,並將其應用於二       氧化碳還原反應。     <4>創新異相觸媒技術以生產高價值精細化工產品,       並加強與工業界的合作關係。     <5>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提升計算化學模型的準確性,       以AI技術優化化學反應過程。     <6>研發針對性的藥物傳輸系統,專注於癌症治療的       應用。   (3)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分析     <1>利用生物物理學的方法研究漸凍症相關蛋白質的       傳輸效應及其對固態腫瘤早期診斷的應用。     <2>開發超高靈敏度的微量蛋白體學和單細胞分析技       術。     <3>探索嗜甲烷菌在一碳代謝中的生物能量轉換,支       持零碳排放政策的實現。 4.地球科學研究:   (1)利用精緻的年代學和岩石地球化學方法,有系統地     分析並歸納相關的岩漿活動紀錄,以期獲得新的觀     點與視野。此外,將針對新生代時在東南亞地區發     生的岩漿活動和相關的增積與碰撞造山作用,展開     重點對比研究。期能對整個亞洲的造山演化及地殼     生長,乃至大陸板塊構造運動等重大基本議題,提     供新的制約和解釋。最終,能夠具體促進臺灣在國     際地球科學及相關前沿研究領域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   (2)地表上所有的活動包括人類、各式生物系以及電子     通訊系統等都因為地球磁場的保護而免於受到來自     外太空太陽風與輻射的影響。透過一種稱為地體發     電機的假想機制,一般認為地球磁場是由含大量鐵     與輕元素所構成的液體外地核對流所形成;然而其演     化歷史、運作機制以及壽命等卻仍是謎。地核的熱     導率與電阻率在地核熱演化、動力學與運作地體發     電機所需能量等重要議題上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因此對於解開前述幾個謎題至關重要。本院地球     所研究團隊以創新實驗方法直接且精準地量測地核     的熱導率及電阻率。預期此研究成果將會帶來革命     性的實驗證據以了解地核演化歷史、內地核年紀與     成長速率以及運作地體發電機所需的熱能與化學能     等重要議題。   (3)藉由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提供多源方法,     探討臺灣陸地及隱沒帶斷層孕震、破裂及回復過程     、估算斷層滑動速率及地震再現周期,藉以評估斷     層帶的孕震潛能,相關成果可提供地震防災及減災     工作之參考依據。另外,大地科領域之間的合作可     強化海洋探測與資源開發,給合地科及大氣蒐集到     的水文資料,可供臺灣陸地儲水長短期水資源調配     及規劃使用。   (4)在地震觀測技術上的新突破—分散式感測技術—能     將遍佈各處的通訊光纖轉換成數公尺間隔的連續地     震陣列,進行高解析的地震波場分析與地下構造測     繪。預計逐年連接數段通訊光纖纜線來收集紀錄橫     跨整個臺北盆地的資料,進行精細的斷層帶成像與     微震活動分析。分析光纖應變率與地震儀速度紀錄     的比較與轉換,探索場址放大效應與地震預警等與     振幅相關研究的可行性。計畫得到的高解析斷層構     造與地動放大特徵,將對大臺北都會區的地震風險     與減災提供更全面精細的了解。將成為未來利用暗     光纖網絡將整座城市變成一個超密集智慧感測系統     的重要基礎。   (5)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012年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     死亡,其中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約占85%。人為     產生的汙染物,在大氣氣相和顆粒表面化學以及大     氣遷移之間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生成和積累有毒     化合物,如臭氧和懸浮微粒,影響人類健康,引發     哮喘及導致癌症。本研究項目從廣泛的角度分析從     毒性較低的先驅物到有害化合物的化學形成途徑,     並結合光化學模擬和實驗世界面化學研究,為政策     制定者和決策者提供可靠的資訊,協助制定排放監     管計劃和戰略的參考。 5.資訊科學研究:   (1)智慧計算研究群:     <1>利用機器學習方法設計小干擾核糖核酸及其功效       預測。     <2>使用微小顯微鏡研究腦科學的鈣離子影像處理和       神經細胞偵測。     <3>考慮社群關係和3D點雲合成之基於圖塊彩現影音       群播技術。     <4>結合知識圖譜於提示工程-針對黑盒子語言模型的       應用。     <5>多任務語義對齊之電腦視覺基礎模型。     <6>深度強化式學習之應用研究。     <7>可編輯的音樂驅動3D舞蹈生成。     <8>語音辨識與合成。     <9>人類大語言模型(LLM)之發展。     <10>用生成式AI打造英文口說練習的AI。     <11>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抽象圖文推理能力之擴展。   (2)系統研究群:     <1>結合智慧物聯網之參與式環境感測系統研究。     <2>使用遺傳式編程探究監督式機器學習。     <3>基於異質加速器架構之深度學習。     <4>儲存系統內計算之設計與優化。   (3)理論研究群:     <1>嵌入式後量子加密技術發展。     <2>機率型遊戲EWN殘局之知識擷取。     <3>整合粗略集合論與形式概念分析之邏輯研究。     <4>量子語言複雜度研究。     <5>人工智慧系統公平性評估形式化分析。     <6>以線形圖證明程式轉換定理。     <7>量子程式自動驗證技術。     <8>歸納定義與泛型別理論。   (4)新興合作計畫:     <1>深度強化式學習之應用研究。     <2>以圖模型橋接低層次到高層次電腦視覺任務並使       其預測可被解釋。     <3>偽造警覺的語者辨識系統之研究。     <4>後量子簽章系統研究。     <5>多回合多模型對話之研究。     <6>社群元宇宙之推薦與最佳化技術研究。     <7>基於記憶體運算之設計、優化與模擬驗證。     <8>電商客服機器人的口語理解與生成技術。     <9>基於深度學習的音樂到3D人體姿態與形狀的生成       。     <10>密碼學在後量子運算時代之挑戰。     <11>基於表徵學習之生成模型與異常偵測。     <12>可重置深度學習系統之編譯器系統。     <13>難解問題之稀疏認證技術發展。 6.統計科學研究:   (1)數理統計:     <1>完成對第二類Stirling數漸進性的全面文獻回顧       ,並提出有效的基礎分析方法。     <2>探討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半競爭風險、       變數選擇法等,以擴展統計模型的應用。   (2)統計方法與統計應用:     <1>開發一種新的演算方法來估計地震風險,包括地       震間、地點間及殘差的變異性分析,提供有效的       地震風險評估工具及防震建築的科學依據。     <2>研究隨機微分方程如何結合公司違約資料來評估       金融資產的價值,增進風險管理效率。     <3>利用健康調查數據分析吸菸行為對生產力的影響       ,為健康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4>應用插值反應變數方法分析存活資料,以提高分       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5>提出一種新的向量場引導分類方法,使用g-SUP聚       類法於訓練集建構向量場,以有效引導測試集數       據的分類。     <6>探索超飽和實驗的設計、分析和最佳化,並應用       於生醫科學、工業程序和商業智慧領域,以提高       實驗設計的效率。     <7>採用Wiener過程作為衰變模型,探討雙重最佳的       實驗計畫。   (3)統計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1>開發一系列穩健的AI方法來處理高維度數據,包       括深度監督學習用於資料聚類、深度學習的可解       釋性強化,以及運用多臂老虎機演算法設計的定       價策略,並應用於醫療數據和影像分析。     <2>結合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開發新的選模與預測       方法,應用於航海、能源分配和氣象之數據分析       。     <3>使用機器學習和序列式集成方法分析數據趨勢和       變化點,以識別重要的數據變化。     <4>利用大型分子數據庫和圖神經網絡,開發深度學       習方法來分析和生成具有特定特徵的分子,促進       生物工程和藥物開發的應用。   (4)生物統計、醫學與遺傳統計:     <1>使用大數據分析來研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物       標誌物和基因型,以開發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       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治療成效。     <2>分析遺傳模型,專注於特定基因型與疾病間的關       聯,以增進對疾病機制的理解並改善治療方法。     <3>整合多個大型健康生醫資料庫,如Taiwan Bioban       k及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設       立健康資料研究中心,並利用先進的視覺化技術       ,幫助研究人員探索資料中的模式和趨勢,支持       疾病的早期識別和介入策略。     <4>從生物信息學角度對癌症基因組進行分析和建模       ,協助開發新的治療標靶和改進現有治療方法。 7.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   (1)尖端材料與表面科學群組:透過理論與實驗團隊合     作,利用密度泛函理論及機械學習原子作用位能,     研究固體表面與介面的電子與結構特性,並與多個     實驗團隊合作研究各類型材料的特殊物性及熱電應     用。同時發展不需實驗參數的理論計算模型詮釋新     穎的實驗發現;另亦發展第一性原理的電子能譜計     算方法,將能與實驗光譜密切整合。   (2)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群組:奈米鑽石於生醫應用已     多有斬獲,亦與法國團隊合作開發在奈米鑽石量子     技術的應用。超高速影像技術以研究奈米尺度下細     胞膜的結構與單分子動態,以及細胞核內DNA受損時     染色質的改造,預期與本院生命組同仁合作研究奈     米尺度下的細胞動態。開發新穎材料可應用於活體     癌症檢測以及量子計算通訊。   (3)化學反應動態與光譜學群組:在釐清大氣化學中重     要反應的機制與氣膠的環境議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外多光梳雷射系統與開發之氣流氧化反應器為     克里奇中間體在接近大氣條件下的光譜和反應動力     學的研究開拓出新路徑。在提升鑑定多醣分子的序     列結構的技術,目前可測定具數千種同分異構物的     雙醣結構,下一步為完成建立「高靈敏度寡醣結構     的鑑定」奠定基礎。   (4)原子物理與光學群組:在以中性原子為平台的量子     計算原型機開發方面,本院原分所三個實驗與理論     研究團隊提出高保真度邏輯閘方案,把保真度往99%     或以上程度推進。另外將發展雙組移動光鉗方案,     實現任意連通性的大規模量子閘運算,而連結上層     使用者的量子演算法和低階基本邏輯閘運作,仍需     開發軟韌體的量子編譯器,這些都將和本院物理所     與國內量子電腦團隊共同開發。希望在五年計劃結     束時,順利發展出一台原子平台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 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   (1)全球的ALMA觀測論文中約4.5%由臺灣主導,114年我     們將持續致力於接收機(第1、4、5頻段)的升級研     發、使用ALMA觀測並帶領大型觀測計畫(如eDisk等     計畫)發表成果及培養新生代、升級CARTA以促進更     快速準確的數據分析、負責臺灣ALMA區域中心的運     作、與合作機構合辦科學研討會。   (2)113年EHT發表M87黑洞的第二年(即2018年)觀測結     果,GLT在其成像是不可或缺的關鍵。114年本團隊     將持續運轉GLT並持續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     的高解析度黑洞觀測,並與EHT夥伴合作開發下一代     信號接收系統,亦將持續從事與黑洞相關的理論研     究。   (3)臺灣天文學家利用Subaru HSC觀測發表論文已逾150     篇,預期將持續發表;本院天文所參與研發的Subar     u主焦點光譜儀(PFS)預計114年開始5年(360夜)     的後續分光觀測,預期將對星系形成與演化等研究     帶來突破;已參與Subaru下一代儀器ULTIMATE的初     步設計工作,計劃對其地面層調適光學系統的自調     適副鏡測試系統及廣視野相機的濾光片轉輪及控制     軟體做出貢獻。   (4)本院天文所111年上線的高效能運算系統採用了AMD     EPYC處理器作為內部核心,接著我們致力於建置新     世代科學軟體程式及更能適應高效能硬體之架構,     加速計算、模擬工作,進行解析度更高、更精準的     模擬;114年將發展更高效能數值程序,進行天文理     論與數值模擬研究,以提供理論預測並藉觀測驗證     。   (5)TAOSII將於113年開始觀測,待全面運轉即將進行五     年的監測普查,完成小型海王星外天體(TNO)大小     分佈的統計;與加拿大等國共同啟動的FOSSIL計畫已     發表有關特洛伊小行星等小型天體的科學成果,未     來配合TAOSII的觀測結果,可深入研究太陽系演化     歷史。   (6)SMA自2017年以來持續在EHT中扮演關鍵角色之一。1     14年將持續進行超寬頻接收機系統升級(wSMA)計     畫,預計於115年完成,可大幅提升SMA的競爭力。     迄今全球SMA觀測論文中約15%由臺灣主導。   (7)正參與研發之近紅望遠鏡ELT的「中紅外線成像光譜     儀(METIS)預計113年開始系統整合,117年開始科     學觀測;為加入30米級望遠鏡計畫以保持天文研究     上的國際競爭力,113年初已與巨型麥哲倫望遠鏡(     GMT)簽署合作協定,加入GMT計畫。   (8)114年同仁將持續領導或參與JCMT各項大小型觀測計     畫,並主導與ALMA持續進行尖端的次毫米波段超長     基線(submm VLBI)測試觀測;本院天文所亦將持     續參與EACOA/EAO博士後研究員計畫,培育新生代     人才。   (9)第一階段(BURSTT-256)預計即可每年偵測到約50     個新的FRB事件,並大幅增加較接近本銀河系的FRB     數量。其中5-10個事件可以被精確定位到其宿主星     系。我們將利用其他波段進行後續觀測,確定宿主     星系的紅移,以及研究宿主星系的其他性質。 9.應用科學研究:   (1)智慧生物工程專題研究中心:     <1>開發生物分子與藥物的精準感測技術,了解藥物       作用機制以發展有效藥物,建立高效的藥物篩選       及遞送平台。     <2>開發多維度細胞解析的光學影像技術,超高涵影       像技術及三維質譜細胞影像造影技術。建立免標       定及非侵入的細胞品質分析與製備技術。   (2)綠色科技專題研究中心:     <1>超穎材料完美吸收體其共振結構產生之局部表面       熱,預期可成功加速化學反應。與對照組薄膜相       比較,可提升至少300%之產氨,減碳之化學反應       率。此研究工作不僅能開闢利用超穎材料進行高       效化學能轉換的新途徑,且能為太陽能熱促進化       學合成綠色能源的工業應用奠定基礎。     <2>開發出可自修復與高離子導電度之高分子與無機       奈米粒子複合材固態電解質。     <3>發展鹵化物液態合成法,實現合成可調控晶體結       構之固態電解質。     <4>開發流道系統,實現穩定且大量生產之製程。     <5>以所開發之固態電解質,成功製備高離子導電度       之固態電池。   (3)量子光電專題研究中心:     <1>發展新的元件提升單光子光源與單光子偵測器的       特性,探索光與物質交互作用機制以及量子態的       新操控技術,開發新穎料的生長技術來拓展量子       光電的實際應用範疇。     <2>透過適當的光學設計達成高效率的單光子光源,       手性偏振態的控制以及設計平面光學傳輸與積體       光學晶片整合。   (4)本院應科中心現與20個國內外學研單位簽訂合作備     忘錄,並與16間國內大專院校系所簽訂菁英博士培     育計畫,推動雙邊合作研究並共同指導學生,培育     優秀人才。   (5)舉辦科普講座,包含適合國小以下的幼齡組以及國     高中以上的中學生組,期望將科普教育向下延伸並     扎根。 10.環境變遷研究:   (1)優化臺灣的跨全球–臺灣區域尺度氣候模擬系統。   (2)持續以臺灣名義參加國際氣候變遷推估研究,對國     際研究社群提供國內自主產製的氣候變遷推估資訊     。   (3)模擬在全球暖化情境下,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極端     氣候與高衝擊天氣的衝擊。   (4)利用高解析氣候變遷資料,推估未來極端氣候與劇     烈天氣對臺灣自然災害、水資源、農林漁牧、生態     、公共衛生、風能與太陽能等的衝擊。   (5)建置國內氣候變遷研究共享資源–氣候變遷高速計     算與模擬平台以及氣候變遷資料平台,提供國內學     研界使用。   (6)強化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氣候變遷研究樞紐與平台     功能,整合國內相關研究的能量與資源,具體化與     國際研究社群的連結,提升臺灣氣候研究的能見度     。   (7)推動都市空氣污染物生成及大氣轉化機制研究,進     行空氣污染事件之診斷分析,由基礎科學解釋造成     臺灣空氣品質惡化的關鍵污染來源及過程。   (8)推動都市規劃、邊界層氣象與空氣污染傳輸之整合     研究,在科學上找到影響都市氣象以及空氣品質變     遷的關鍵因子,進而激發環境友善之城市設計思維     。   (9)推動區域背景大氣及區域尺度空氣污染遙測研究,     掌握臺灣周邊大氣環境的變遷趨勢,並分析對臺灣     地區空氣品質之影響。   (10)推動臺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通量之調查研究,以客      觀的科學資料掌握臺灣地區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進      而透過調查研究呈現政府淨零碳排政策與技術發展      的具體成效。   (11)環境變遷下的永續健康福祉:懷揣民眾之健康與福      祉,整合空氣污染、都市發展、遙測、環境生態與      社會經濟等領域,探究潛藏於自然及社會環境因素      和其中複雜的交互作用,配合於南臺灣籌建空氣污      染微型感測器校正實驗艙及氣象因子監測站發展永      續健康策略,謀求降低整體健康衝擊之風險。   (12)環境永續之社會轉型治理與氣候知識之轉譯服務:      攜手法政社經等社會科學家匯集問題解決之科學知      識,務實且系統地研析臺灣社會轉型之要件,從而      進行知識轉譯以帶動社會轉型;同時強化與利害關      係人互動,提升氣候變遷情境資料之轉譯與加值服      務。   (13)臺灣減碳與碳匯研究:針對佔臺灣土地三分之二之      森林地,進行森林碳匯之研究,結合氣候、森林、      環境與社會科學之專家,並與政府相關單位建立溝      通橋樑,以期落實科研成果,利用本地優勢加速碳      儲存。   (14)掌握周邊海域環境特徵及汙染現況、協助國家科研      單位建立關鍵環境參數分析量能、更新訂定海域環      境參數規範標準。   (15)建立東部海域海藻養殖平台及碳封存技術。 11.資訊科技創新研究:   (1)資通安全專題中心:在後量子密碼安全難題分析上     ,預期將改進現有的演算法,包含降低最佳解法的     計算複雜度及使用較少運算資源。研究成果有可能     大幅改變密碼學家對一些數學難題安全性的認知,     甚至直接破解一些新興的後量子密碼系統。此外,     在針對AI模型隱私洩漏風險與安全之攻擊系統分析     探討,將透過AI模型訓練過程可能存在的洩漏訓練     數據的隱私風險,及AI模型提供服務可能存在的參     數洩漏風險來進行分析,使企業能夠在顧及使用者     隱私的前提下,充分享受大數據技術發展所帶來之     效益。   (2)智慧物聯網專題中心:在多模態AI於智慧物聯網的     應用上,優化各式多模態AI模型及其計算與通訊效     率,使其能有效佈署於邊緣裝置,提供使用者更加     豐富、互動和個性化的體驗。此外,在記憶體內運     算以及深度學習效能提升的相關研究,將持續與旺     宏電子合作,並積極與其他國內記憶體晶片設計與     製造公司互動並尋求合作機會,為臺灣半導體產業     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3)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專題中心:多媒體研究上,加強     多模態AI(如文生影像、與文生影片等生成式AI)     結果的正確性,提供使用者效能更好的服務;智慧     醫療相關領域,將投入開發新穎的語音訊號處理演     算法,進行臨床測試,期能輔助溝通不方便人們能     夠自然地以口語交流。並與臺大醫院合作,將人工     智慧技術應用於癌症疾病的診斷,更準確地估算病     灶區域的體積,為醫生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來評估心     血管疾病有助改善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結果;金融方     面,運用和開發機器學習模型,及透過檢索增強生     成(RAG)技術,以有效利用實時、真實世界的金融     數據分析市場報告,為財務預測、風險評估和戰略     決策等多個領域提供關鍵技術支援。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4預算
06 統計科學研究 本年度預算數113,840千元,係辦理數理統計、
生物統計、醫學與遺傳統計、社會網絡、統計學
習、時空環境統計及因果分析等相關領域,其中
網絡大數據、腦影像分析、生物分子影像分析、
複雜動態系統、精準醫療、智慧健康、時空資料
分析、深度學習及AI等領域理論與方法研究、中
華統計學誌編輯發行、統計科學學術會議,較上
年度增列11,751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等計
 1,030千元。
2.水電費計7,800千元。
3.郵資、電話、傳真及通訊費等計1,000千元。
4.權利使用費計3,300千元。
5.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資訊設備租金等計2,77
 9千元。
6.事務機具等租金計140千元。
7.稅捐及規費計53千元。
8.法定責任保險、對業務活動保險費、儀器及房
 屋建築火災保險費等計60千元。
9.兼職費計72千元。
10.約聘僱助理人員61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54,
  645元,工讀生14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1,10
  5千元,臨時工13人酬金計350千元,國外專
  家學者來台費用等計5,200千元,共計61,300
  千元。(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11.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稿費等計850千元
  。
12.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45千
  元。
13.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35千
  元。
14.消耗品計2,000千元及非消耗品計1,500千元
  ,共計3,500千元。
15.大樓清潔費、舉辦研討會、研究報告、資料
  袋、保全服務費、辦公用信封等印刷費計14,
  913千元,員工39人文康活動費計117千元,
  共計15,030千元。
16.辦公室、研究室及實驗室養護等計1,100千元
  。
17.電梯、空調、發電機、消防、儀器設備及事
  務機具設備等保養費用計1,132千元。
18.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349千元。
19.赴大陸地區開會等旅費計250千元。
20.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3,485千元。
21.運輸搬運費用等計300千元。
22.短程車資計130千元。
23.房屋建築及設備費計200千元,包括:辦公室
  、研究室及會議室之水電管路、機電及土木
  、隔間更新及裝修。
24.機械設備費計50千元,包括:電子記憶式白
  板、消防泵浦等。
25.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4,000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3,825千元:虛擬專用網路SS
   LVPN設備、10G網路交換器、有網管48埠10
   /100/1000 Base-T之乙太網路交換器、汰
   換或增購桌上型、筆記型、平板電腦、雷
   射印表機、掃描機等。
 (2)軟體購置費計175千元:資安端點及統計計
   算等專業軟體。
26.雜項設備費計2,050千元,包括:
 (1)辦公櫥櫃及桌椅、小型事務性設備、除濕
   設備、空調及監視系統等計250千元。
 (2)研究用中外期刊及圖書等計1,500千元。
 (3)電子資料庫設備費計300千元。
27.博、碩士及大專生20人獎助學金計3,800千元
  。
113,840,000
2000 業務費 103,740,000
2003 教育訓練費 1,030,000
2006 水電費 7,800,000
2009 通訊費 1,000,000
2015 權利使用費 3,300,000
2018 資訊服務費 2,779,000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140,000
2024 稅捐及規費 53,000
2027 保險費 60,000
2030 兼職費 72,000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61,300,000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850,000
2042 國際組織會費 45,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35,000
2051 物品 3,500,000
2054 一般事務費 15,030,000
2063 房屋建築養護費 1,100,000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1,132,000
2072 國內旅費 349,000
2075 大陸地區旅費 250,000
2078 國外旅費 3,485,000
2081 運費 300,000
2084 短程車資 130,000
3000 設備及投資 6,300,000
3010 房屋建築及設備費 200,000
3020 機械設備費 50,000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4,000,000
3035 雜項設備費 2,050,000
4000 獎補助費 3,800,000
4050 對學生之獎助 3,8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