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機關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5,276,056,000 元()
計畫內容
太空相關計畫依屬性分別為太空基礎研究計畫、低軌通訊
衛星計畫、遙測衛星星系計畫、太空基礎工程與應用研究
能量整備計畫、太空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計畫。其中第三
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2019-2028)總經費25,100,
000千元,分10年辦理,108至113年度已編列12,277,738
千元,本年度續編第7年經費2,268,342千元。各分支計畫
內容如下:
1.太空基礎研究計畫
(1)執行現役衛星的任務操作,以及衛星地面操控設施
維護,提供符合計畫目標的酬載資料量,並維持衛
星地面操控設施的高妥善率及可用率,支援衛星任
務操作。應用維運經驗學習進行衛星地面操控系統
優化工作,針對系統平台、基礎功能、介面,提升
平台使用彈性,降低可能的人為疏失。
(2)持續進行福衛三號、七號任務、與獵風者資料維運
和資料提供,運用福衛產品,積極規劃及開拓國際
合作機會,擴展並應用我國太空科技所累積能量;
評估掩星和海面風對氣象預報影響,改進低層大氣
掩星剖面。與日本NiCT合作,加強福衛七號資料加
值應用,並與日方太空天氣觀測資料交流,形成臺
日太空天氣聯合觀測網。
(3)透過開放實驗室參訪,持續對國內社會大眾發表太
空科技研發成果。另透過成果發表會分享,發表研
發成果亮點,引發全民對太空科技的興趣。定期蒐
集福衛系列影像,完備全球影像資料庫,深化臺灣
防救災能力,主動提供國際災害福衛衛星影像以推
展國際間能見度。
(4)進行衛星各次系統、關鍵元件的發展,以及各項功
能的分析、模擬、驗證等,確保符合衛星系統設計
需求及實際運作的能力;執行各衛星計畫元件及衛
星等級的環境驗證測試,並支援各項整合測試任務
所需技術人力,以及微奈米衛星組裝、整合與功能
測試、任務操作與酬載資料分析工作;整合國內產
官學研技術能量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單位各項前
瞻科學研發計畫全方位服務。
2.低軌通訊衛星計畫
(1)低軌通訊衛星透過福衛八號衛星本體的設計策略傳
承,打造高自主率的通訊衛星,並完成低軌通訊實
驗衛星本體機構製造與測試,持續發展具商機之衛
星元件(如S頻段收發機、星象儀、反應輪、太陽感
測器等元件),未來將陸續使用於後續任務衛星。
(2)發展高性能的通訊酬載,完成端點對端點測試及通
訊酬載基頻接收技術、通訊協定技術,克服載波頻
率偏移與都卜勒頻率效應對訊號同步準確度與傳輸
效能之影響。
3.遙測衛星星系計畫
(1)第一顆先導型光學遙測衛星(FS-8A)備便發射,完成
低成本高性能的先導型商用衛星平台架構建置,並
持續完成第二顆先導型光學遙測衛星(FS-8B)系統整
合測試驗證工作,以及第三、四顆先導型光學遙測
衛星(FS-8C/8D)整合測試備便審查及持續優化自主
關鍵元件的研製。
(2)超高解析度智慧遙測衛星持續進行超高解析度光學
遙測酬載之Korsch型式望遠鏡研製、電子單元等酬
載元件研製。
(3)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測衛星完成衛星細部設計審查
、主動式相位陣列天線SAR酬載工程驗證體、GNSS-R
/RO工程體與工程驗證體、科學酬載 (搭載於首顆衛
星)工程體、衛星結構工程發展體、飛行軟體、自主
衛星元件工程驗證體、發射服務細部設計審查,並
進行SAR影像處理系統軟硬體發展(含影像應用)相關
技術研發。
(4)完成低軌衛星光通訊設備設計審查,進行光通訊地
面站建置,完成太空級指向擷取跟蹤系統、太空級
光通訊電子控制單元系統、完成太空級光通訊傳輸
模組等雛形體,完成移動式光學地面站系統細部設
計。
4.太空基礎工程與應用研究能量整備計畫
(1)完成探月酬載儀器任務備便審查及飛行載具整合測
試支援審查,包含影像及光譜酬載、電子靜電分析
儀兩項酬載儀器將與漫遊車完成介面整合測試,並
進行發射前備便審查。
(2)持續進行專業實驗室升級與建置、衛星姿態控制系
統精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RO)
酬載與衛星元件研製、電機地面輔助設備與電子元
件機構組裝驗證平台建置,整測廠房增建容納光學
測試熱真空艙與部分實驗室空間及大型工具機,完
成光學測試熱真空艙建置,提升光學遙測的品質與
可靠度。
(3)持續進行衛星關鍵零組件開發,引導國內產學研投
入抗輻射電子零組件開發,發展電源類零件如直流-
直流轉換器(DCDC Converter)、電磁干擾濾波器零
件等目前仰賴外購項目,持續執行衛星關鍵元件開
發,包含衛星太陽能板展開機構、反應輪、光纖陀
螺儀等關鍵元件,協助國內公司研製與驗證衛星關
鍵元件。
(4)以200公斤以上酬載任務需求制訂發射載具任務,制
定項下全系統及次系統需求規格,其中至少包含推
進引擎、輕量結構、航電導控系統、遙傳、飛行操
作等,同步建立火箭研發相關的引擎地面測試設施
及供流設備、火箭組裝廠房、慣性/整合導航與飛行
控制測試實驗室、元件組裝暨環境測試實驗室。
(5)將與國內大型工程顧問公司持續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調查、用水/用電/出流管制計畫書擬定及取得同意
文件、開發計畫書圖研擬及相關機關審查,以及土
地取得作業等。此外,亦將透過專業營建管理(PCM)
進行國家發射場域綜合規劃。旭海短期科研探空火
箭發射場域部分,將持續支援國內學研界火箭登錄
申請、型態安全審查,以及飛試等活動。
5.太空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計畫
(1)進行Beyond 5G第1.5代原型衛星之研製與驗測,包
含進行衛星元件發展與衛星整測,將透過產業界衛
星系統製造公司完成衛星製造備便審查,並取得外
購與自製元件。
(2)建立國內廠商光學酬載研製能量,包括光學鏡片研
製、光機系統研製及電機系統(影像感測器、聚焦成
像、影像壓縮與儲存)研製等能力,研發游牧式地面
站天線,強化地面系統能量。
(3)發展被動反射面天線之合成孔徑雷達(SAR)酬載、電
子系統、衛星資料地面收發系統、衛星影像應用分
析技術等系統分析及驗證、電機/機械/熱控設計分
析、零件材料評估與選擇、輻射測試、製造組裝、
驗測流程、功能與介面測試、環境應力篩選、環境
測試、可靠度測試、早夭期測試等工作。
(4)執行臺灣太空產業動態調查,更新國內太空產業現
況、未來發展與產值變化。提供相關國內業者技術
諮詢、技術媒合、技術移轉及檢測服務,協助業者
提升符合太空技術規格的產品性能與可靠度。與國
內廠商共組臺灣隊參與國內外太空展會,鏈結國際
市場。進行所持有的專利技術分析,規劃臺灣太空
產業智權布局。
(5)辦理太空學程、太空產業專班課程,與學術界合作
辦理太空事務青年人才選訓計畫,以及與太空產業
相關公協會或聯盟合作舉辦臺灣太空國際年會。與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地球科學學科中心合作舉辦高
中教師太空相關研習營等教育課程與活動,持續培
養太空人才。
預期成果
1.太空基礎研究計畫
(1)持續執行衛星操控功能系統化效能精進、人機介面
強化及操作自動化等優化,有效降低衛星任務操作
可能的人為疏失。同時因應後續衛星計畫的發展,
進行既有的衛星操控發展精進及升級,實現單一系
統同時支援多衛星計畫之可重用性,成功支援衛星
發射後的任務操作。
(2)定期蒐集衛星影像,充實全球影像資料庫,完備我
國國土衛星影像資料及臺灣資料立方(Taiwan Data
Cube)資料庫,每年產製一幅全臺正射影像,提供政
府機關運用。透過建立多元遙測資料服務平台協助
產業界、專案型影像應用研究之進行。
(3)福衛系列影像於臺灣地區汛期期間持續配合行政院
災害防救辦公室「空間情報小組」進行災害應變情
境演練,並支援及提供福衛圖資於國內各項災害救
援事件,所拍攝衛星影像可廣泛應用於政府施政、
防災勘災、國土安全、環境監控及人道救援協助等
用途。
(4)完成獵風者衛星觀測模式優化,驗證觀測資料後釋
出海面風觀測產品,將有助於天氣預報、劇烈天氣
等研究議題,增加對颱風中心結構的瞭解,提升颱
風強度的預報精準度。
(5)與亞洲守望(Sentinel Asia)合作國際救災支援服務
,提供衛星影像及分析資料,協助全球災害調查與
救災工作,藉此建立良好國際合作關係,提升福衛
系列影像的國際能見度。
(6)完成的衛星元件遠端監控與異常通報平台建置,以
及建立一站式快速立方衛星試製專業實驗室,可提
供產學研快速完成產品研製,並降低研發成本。
2.低軌通訊衛星計畫
(1)建立低軌通訊衛星系統工程、品保、軟硬體設計、
製造、整合測試標準流程,提供臺灣產業開發太空
元件參考的依據。
(2)開發酬載系統中各級次系統與模組所需的電源模組
,在經過高可靠度封裝後,通過太空環境的測試,
進而取代昂貴的太空用料件;完成酬載機構高強度
耐輻射之強健結構設計技術、陣列天線與射頻前端
模組散熱所需熱界面、高導熱輕量化材料及輻射散
熱技術。
(3)以通訊酬載為中心,整合驗測通訊酬載、衛星本體
、地面系統、網管與應用;制定驗測規範、計畫與
方法,建立偵錯與改善方法分析能量,建立太空環
境規格與通訊系統驗測的能量,並完成場域驗測。
3.遙測衛星星系計畫
(1)福衛八號主次鏡鏡片製造技術開發,可用於所有大
型尺寸的光學產品應用,包含後續可應用於太空超
高解析度的光學遙測任務,提升我國大型光學鏡片
的製作能量躍升國際舞台。
(2)研發大口徑(>63公分)非球面鏡片與大口徑Korsch
telescope離軸光學系統架構,提升地面解析度達到
優於0.7米的技術水準,大幅提升光學影像解析度,
支援科學與民生用途。
(3)透過自主研發建立低成本、高效益的先導型衛星平
台,研發至少10項飛行體(FM)階段的國內自製關鍵
元件,同時培育國內中上游廠商至少7家,建立臺灣
太空產業供應鏈,期關鍵元件經飛試驗證後,可切
入國際太空市場。
(4)自主發展X頻段相位陣列發射機,資料傳輸率達800M
bps、電子掃描範圍達+/-65度,無需轉動衛星或使
用天線轉動機構,使得衛星通過地面接收站正上方
時仍能毫無間斷地進行資料下傳,可滿足SAR衛星對
臺灣取像時邊照邊傳、即時下傳資料的任務需求,
並提高資料傳輸率至1.2Gbps。
(5)太空雷射光通訊技術自主研發光通訊關鍵元件,可
以將國內發展中之低軌實驗衛星,提升到具備光通
訊的功能以便驗證低軌通訊衛星星系之概念與性能
。
4.太空基礎工程與應用研究能量整備計畫
(1)透過外太空探索計畫研製的四組任務酬載,可驗證
酬載儀器在外太空嚴苛環境下耐受程度,精進國內
科學酬載研製能力,亦可將我國太空任務範圍拓展
到外太空,藉由探月任務之執行,可使我國在電子
製程、資通訊技術、精密機械等方面的產業能量得
以投入並提升技術。
(2)完成衛星整測廠房增建與光學熱真空艙建置,使國
家太空中心具備完整的先進光學系統發展技術與光
學整合測試能力,也可做為太空元件/次系統廠商的
測試與驗證平台,扶植國內太空產業。
(3)完成基於控制力矩陀螺儀的衛星姿態控制技術,可
以在不增加太多重量下大幅提升衛星姿態變換的機
動性,具高機動性衛星可以有效增加衛星影像取像
排程的效率,而增加一軌道內多點取向的機會,將
可應付非常緊急的取像需求。
(4)透過業界主導開發不同商業應用價值的立方衛星/微
衛星星系,以三年一期的星系部署,完成創新任務
概念驗證(POC),立方衛星所研製開發的關鍵技術中
,通訊可用於偏遠地區及海上通訊,以及災害發生
的緊急通訊使用,遙測影像則可支援遠洋漁業使用
,達到培育人才與育成新創公司計畫目標,並藉由
實際衛星的開發培育數家民間衛星系統與酬載製造
商,帶動國內太空產業發展。
(5)結合與產學研界共同開發使用環保材質的三節式混
合式火箭,以及推進系統燃料桶槽、引擎外殼、大
尺寸燃料藥柱等技術開發,將所需關鍵技術或元件
產製在地化,避免相關技術或元件受出口管制,培
育具備火箭相關技術之中、高階研發人員,滿足我
國太空人才需求,加速計畫時程及未來太空產業發
展。
(6)國家射場建置與營運計畫,可帶動相關產學研界發
展,並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及觀光效益。入軌火箭及
國家發射場域建置成功,可奠定太空科技及產業鏈
,亦為國家提高自信,凝聚人民向心力。
5.太空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計畫
(1)研製1.5代低軌通訊衛星,建立低軌衛星地面通訊設
備射頻前端核心晶片技術自主化,開發符合低軌衛
星通訊系統的晶片與模組系統規格,於效能上將同
步國際大廠產品,助攻產業搶進低軌衛星國際供應
鏈。透過技轉將衛星系統製造的人才、技術擴散至
產業界,使國內具備衛星自製與量產能量,進入國
際市場。
(2)扶植國內廠商與法人投入光學遙測酬載、關鍵元件
與地面系統研製,建立自主開發量能,未來將進行
飛試驗證並取得飛行履歷,達到產業化與進入國際
市場之目標。
(3)完成高效能摺疊展開被動反射面天線合成孔徑雷達(
SAR)酬載發展,可運用於大型合成孔徑雷達(SAR)衛
星星系計畫,提升產學研酬載研發及微波遙測相關
技術能量,擴大太空產業發展,未來經由在軌飛行
驗證後,期能成為國際太空市場合成孔徑雷達(SAR)
酬載及其元件/模組供應國。
(4)藉由研析國際太空產業對於國際衛星應用產業落地
之管制規範及推動趨勢為盤點,滾動式調整或研擬
我國太空產業落地相關法制之建議參考,以達到促
進我國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及與世界接軌之目標,協
助計畫推動與廠商掌握國際需求及國內供應能量,
以作為產業推動規劃之參考基礎。
(5)透過推廣太空科普教育,增加國人對我國太空發展
的關注與興趣,並提升太空教育的品質、強化性別
平等教育及縮短城鄉差距,以建構太空人才資源庫
,達太空永續發展的目標。
| 編號 | 科目 | 說明 | 數量 | 單位 | 單價 | 114預算 |
|---|---|---|---|---|---|---|
| 02 | 低軌通訊衛星計畫 | 本計畫係執行Beyond 5G低軌衛星與下世代通訊 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計畫,目標為發展短時程、高 效能之低軌通訊實驗衛星,驗證臺灣自主發展的 通訊酬載、地面通訊設備,建立衛星產業技術能 量、提升太空通訊科技發展。本年度經費共編列 489,413千元(經常門262,885千元,資本門226,5 28千元)。主要執行項目為: 1.Beyond 5G低軌衛星—衛星本體及系統整合455 ,513千元:完成通訊酬載工程體(EM)關鍵設計 審查(CDR2),以及通訊酬載工程驗證體(EQM) 測試備便審查(TRR),提升工程驗證體用環規 測試的技術能量;彙整通訊酬載工程體所有功 能驗證結果及通訊系統驗證控制文件(VCD)製 作,通訊酬載工程驗證體測試文件製作與審查 、對測試備便審查準則的檢查等。 2.Beyond 5G低軌衛星—通訊酬載系統33,900千 元:執行通訊酬載電腦軟體技術整合測試,包 含通訊酬載電腦軟體架構、應用程式架構、軟 體溝通介面等技術與衛星本體、同步軌道(GEO )通訊終端和數位信號處理單元(DSP Unit)執 行三方向鏈結的整合測試,以確認執行操作、 監測、管理通訊酬載符合規格需求。 |
489,413,000 | |||
| 4000 | 獎補助費 | 489,413,000 | ||||
| 4040 | 對國內團體之捐助 | 489,41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