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機關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30,347,000 元()
計畫內容
1.作物育種及栽培利用技術研發:
(1)大豆品種改良;次世代農林種原方舟-南部地區重要
作物種原繁殖(綠豆);低落粒性及耐白粉病胡麻品
種選育;高油酸落花生品種改良;花椰菜紫斑性狀
基因座定位;新世代基因改造生物檢監測體系之建
構;藉由微量元素分析進行落花生種子產地鑑別;
低落粒性胡麻品系採前乾燥處理技術建置。
(2)雲嘉南地區蔬菜品種選育;運用數位表型技術暨體
學資訊提升白菜特性育種決策效率;阿里山部落萊
豆生產技術優化研究;阿里山原鄉萊豆與金草蘭種
原繁殖與保存技術研究;育家育苗場農業副產物循
環示範場域之研究。
(3) 雲嘉南地區重要果樹品種選育;南部地區重要作物
災害調查分析及減災調適研究;文旦修剪廢棄枝條
循環利用示範場域之研究;麻豆文旦採收後處理技
術及作業流程之建立;臺南地區高溫對文旦之冬季
修剪適期栽培管理建立;臺南地區週年型果樹產業
提升及改進之研究;開發大豆植物基素材加值之應
用研究;國產高粱新素材加值技術開發。
(4)適合高溫栽培之切花品種選育;高品質洋桔梗生產
技術建立;精進蝴蝶蘭外銷生產技術之研究;外銷
文心蘭切花品質提升技術之建立;阿里山原鄉地區
黃花石斛種苗繁殖技術之研發;切花採後品質檢測
端點建立-蝴蝶蘭;優質蘆筍採前管理與採後冷鏈技
術開發;蝴蝶蘭商業性狀與抗黃葉病之多體學資料
整合與數位育種;次世代農林種原方舟-南部地區重
要作物種原繁殖(向日葵)。
2.作物生產環境技術研發:
(1)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土壤健康;循環養液介質
栽培零排放模式建立;豐華養豬場剩餘資材循環利
用示範場域之研究;優化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模組
與推廣;雲嘉南地區農耕土壤碳匯資料建置與估算
; 雲嘉南地區文旦及酪梨之草生栽培及土壤改良資
材農耕模式技術研發以評估土壤增匯效益;臺南地
區水稻與硬質玉米田碳排係數建立。
(2)厚殼絲瓜種子種植前處理機之研製;蕹菜採種收穫
及流程整合技術之研發;大蒜及落花生乾燥技術優
化;甘藍機械化採收技術之開發;電動農膜捲收機
械開發及研製。
(3)設施小果番茄非疫生產點建立之評估;洋蔥重要病
蟲害整合性防治;擺臂式噴藥車開發及小型害蟲防
治應用;落花生土壤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開發;防
治小黃薊馬、根瘤線蟲與黑點根腐病微生物菌株雛
型配方開發與效果評估;微生物防治菌於高粱紋枯
病與白絹病防治效益之研究。
3.農業推廣與農民輔導研究:
(1)雲嘉南地區農業缺工措施調適之研究;雲嘉南地區
在地食農多元教材開發及應用之研究;雲嘉南地區
園藝療育之健康促進效益評估及成果擴散。
(2)促進雲嘉南地區農民永續經營與ESG發展之研究;淨
零排放知識觀念推廣及輔導執行-臺南場;芒果及文
旦碳足跡調查資訊之建立;臺南區原民農業營運模
式之研究;阿里山部落農業旅遊現況調查研究。
4.分場作物試驗研究:
(1)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斗南分場水稻;雲林地區
雨害對落花生調整播種期與輪作之栽培管理技術驗
證;設施短期葉菜有機栽培模式之建立;精進蕹菜
種子純化及採種技術;洋蔥種苗生產技術改進;微
生物產品套組於洋香瓜與香蕉健康管理的應用。
(2)水稻抗地方性流行病分子標誌平台的建置與應用;
高溫環境稻米外觀品質基因的定位與應用;南部地
區小尺度最適灌溉模式優化與指引建立;建立雲嘉
南地區重要雜糧作物溫室氣體排放模式;雲嘉南地
區水稻紙膜插秧技術減少高溫下之用水量及建立驗
證場域;水稻性狀表型數位化分析;建立雲嘉南地
區水稻間歇灌溉之低碳栽培模式與示範場域。
(3)臺南區玉米品種改良;高粱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之研
究;次世代農林種原方舟-南部地區重要作物種原繁
殖。
(4)耐熱蘆筍品種選育;竹筍省工節水栽培技術研發;
大蒜栽培暨貯藏管理技術改進;農電共生蔬菜作物
栽培及效益評估;包葉菜類產地減廢供應模式及其
冷鏈管理技術研發;夏季平地甘藍栽培技術改進及
品種篩選;耐澇葉菜品種省工栽培管理建立與示範
。
預期成果
1.作物育種及栽培利用技術研發:
(1)完成6個大豆雜交組合,50個高產和抗病的大豆品種
之各級品系試驗;建立200個綠豆品系性狀資料;完
成3個胡麻雜交組合以及15個低落粒性和耐白粉病胡
麻之各級品系試驗試驗;選育4個高油酸落花生雜交
組合及18個新品系與1~2個優良品系(種);完成花椰
菜紫斑特性數量性狀基因座定位與連鎖分子標誌開
發;完成基改玉米檢測技術之定量方法改進;完成
以微量元素進行落花生種子產地鑑別技術開發;完
成胡麻機械採收前乾燥處理技術及機械試收1式。
(2)完成小果番茄優良雜交組合區域試驗、選拔青花菜
優良自交系、選拔並純化耐熱西洋甜瓜、繁殖抗(耐
)青枯病能力佳或植株生長勢良好之根砧種原;完成
不結球白菜之小白菜耐熱和耐淹水能力分類1式;因
應原鄉在地栽培需求,導入萊豆健康種苗及貯藏技
術,以穩定品質,並配合原鄉特殊農耕環境,優化
萊豆種植技術,提升產量;建立阿里山部落萊豆與
金草蘭繁殖與保存技術各1式,並回贈部落接受度最
高之萊豆品系1,000籽、金草蘭500苗,使種原材料
得以在部落永續利用;進行廢棄培養土堆肥化製品
及回收培養土調製化產品田間試作,辦理回收介質
再利用田間觀摩會1場。
(3)進行柚類、芒果、紅龍果、龍眼及無花果品種選育
,並至少初選芒果、柚類及紅龍果各1個優良品系以
上;建立木瓜及洋香瓜等作物防減災技術各1式、防
減災圖卡10張,防災Line推播宣導4場;建立文旦修
剪枝條廢棄物循環利用操作流程1式、循環利用示範
場域1處及辦理說明會或觀摩會1場;建立並推廣輔
導麻豆文旦加速辭水催色技術及後續果實包裝貯藏
條件1式;建立文旦冬季修剪適期及應用技術1式;
建立'西施'芒果外銷綠熟果採收成熟度資料1式;建
立多功效性國產大豆植物蛋白素材之配方製程條件1
式;建立銀髮友善之高粱全食配方穀粉製程1式。
(4)選育優良洋桔梗雜交品種,預定可得到2~4個優良品
種。補血草屬花卉可選育出2~4個耐熱品種進行商業
栽培評估並命名1個新品種;以洋桔梗前作收穫植株
拔除後,直接於原地種植下一期作,增加栽培週轉
率1個月及節省整地之人力50%,達到節能減碳之目
標;完成蝴蝶蘭替代介質開發及配套之栽培方法1式
,完成蝴蝶蘭專屬保鮮劑1式及篩選2種適合作為切
花之品種;完成文心蘭補光處理效果評估及切花開
花品質調查等數據分析1式;建立及優化黃花石斛種
苗繁殖技術,建立瓶內無菌種苗及瓶外繁殖操作方
法,推廣原鄉種植黃花石斛,建立觀光特色提高部
落收益;建立蝴蝶蘭外銷切花採後流程品質劣變端
點盤點1式,外銷採後標準作業流程1式,提升外銷
品質;建立優質蘆筍採後處理技術1式,篩選優質規
格的蘆筍並利用冷藏、包裝、氣變等處理,延長櫥
架壽命並維持採後品質,提供長期貯藏或外銷之應
用;導入數位影像辨識系統,研發蝴蝶蘭商業性狀
自動調查技術1式,增加蝴蝶蘭目標性狀篩選精確度
並提高育種效率;完成50個品系的繁殖作業,並調
查植物性狀。
2.作物生產環境技術研發:
(1)初步建立土壤健康評估方法1式,據以計算土壤健康
指數以長期監控土壤健康的變化;建立溫室瓜果類
循環養液介質栽培零排放模式,其水分利用效率(WU
E)與氮肥利用效率(NUE)較土耕栽培提升10%以上,
及進行雲嘉南地區耕地主要不同土壤質地對可溶性
鹽類滯留與土壤鹽化影響調查3處;建立養豬場所產
生沼渣、沼液等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模式,完成沼
渣沼液成分分析達20件、沼渣沼液施灌農田土壤,
土壤及地下水的環境監測及採樣調查達10件、建立
養豬場沼渣、沼液循環再利用示範場域1處;提出優
化之蚓糞收集箱1式及相關使用參數、組織及訓練優
化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團隊1式、農業副產物循環再
利用講習2場次;DAISY模型在臺灣臺南地區的適用
性評估,包括模型各參數的敏感度測試;初步建立
酪梨草生栽培園區或施用土壤改良資材前之試驗前
園區之基線數據;建立臺南地區水稻與硬質玉米於
氮肥4級下碳排係數基線。
(2)解決目前育苗作業厚殼種子需經進行剪除問題,並
達成機械處理後種子發芽率80%以上;開發採種用蕹
菜收穫相關機械,整合採割機械及後續收穫流程,
減少人工作業時間50%以上,提升機械化;建立大蒜
及落花生乾燥機械流程標準,提升大蒜及落花生乾
燥進出料效率達50%以上;完成甘藍採收機週邊輔助
機組研製及進行採收機田間試驗;完成電動農膜捲
收機械田間試驗,提升電動農膜回收機械農膜回收
率80%以上。
(3)驗證試驗場域可防堵果瓜實蠅入侵,資料提供防檢
署為向日本爭取輸銷小果番茄之佐證資料,建置非
疫溫室至少2公頃(10場域),維持5場域連續12個月
非疫狀態;針對洋蔥常見病蟲害進行農藥及安全資
材之防治效果測試,找到農藥減量之適當切入點,
建立藥劑輪用建議清單,辦理2場病蟲害講習會;研
發導入無人噴藥車,完成雛型擺臂式噴藥車1台,並
於1處設施番茄園進行小型害蟲防治試驗至少1場;
進行落花生病蟲害關鍵防治技術進行研究,由防治
關鍵期與防治技術以降低落花生土壤病蟲之影響,
預期減少10%化學農藥使用;進行生物防治微生物研
究,完成菌株雛型配方並確認其對香瓜黑點根腐病
、根瘤線蟲及小黃薊馬防治效果,以建立一套IPM防
治策略;進行生物防治微生物研究,完成防治微生
物種類之挑選及拮抗試驗,建立非農藥防治策略,
以評估水稻登記使用微生物藥劑於高粱紋枯病與白
絹病防治效益。
3.農業推廣與農民輔導研究:
(1)輔導地區型專職工班之建立,調整農業產業人力結
構,鼓勵跨域從農,提升青農留農率10%以上。建
立完整農業專業人才培育制度, 提升整體產業競爭
力,增加農民收益;優化產出胡麻國產農產品課程
教案、教材及實作體驗活動模組1項,並培育食農教
育多元推動人力,使其融入教學課程,讓食農觀念
向下扎根,提高國產食材之消費量及農村經濟;導
入療癒景觀之園藝療育活動處所1處,辦理及參與推
廣活動1場,產出推廣文章1篇、實作方案課程2組、
出版教材1套,療育技術輔導與諮詢服務10件,鏈結
跨域產業推動園藝療育發展應用,強化國人對農業
多功能價值之認同。
(2)協助建立雲嘉南地區重要產業ESG行動指引,並匯集
產官學三方意見調整與導入ESG行動指引簡易自我檢
核表;傳遞農業淨零排放知識與組成課程規劃團隊
,辦理淨零排放入門課程,協助農糧企業人員認知
淨零排放策略措施,以加速農糧企業投入減碳行列
;針對雲嘉南地區相關農產品中的芒果與文旦進行
調查,推估產生碳排放量數據與效益,完成芒果與
文旦成本效益產出碳排效益調查及碳足跡建立,建
立農產業經營模式的減碳效益評估;以盤點商業模
式關鍵因素為基礎,協助整合部落內部及外部輔導
資源,透過個案研究歸納的輔導措施,協助後續各
項輔導行動執行,推動原鄉農產業群聚永續發展;
完成原民部落經營周邊場域資源盤點調查,並提供
盤點資料類別分類供原民部落農業經營參考,並建
議推廣輔導行動及農遊規畫工作,以利其競爭力提
升。
4.分場作物試驗研究:
(1)完成試驗第一、二期作種植及產量調查分析;完成
落花生精準栽培體系之建立及作物產量、病蟲害及
罹病率之評估;建立十字花科設施葉菜有機栽培模
式;收集及調查20個以上的蕹菜品種特性及完成蕹
菜採種田不同種植期及栽培密度試驗;優化洋蔥育
苗技術,提高種苗品質與韌性;應用土壤綜合管理
技術與共生型微生物菌劑,降低作物土傳病害,降
低蟲害發生10%。
(2)完成1個優質多元化水稻新品系區域試驗評估,並技
術移轉1件;完成高溫環境下,影響稻米白堊質基因
之定位及應用於輔助選種;建立小尺度灌溉示範場
域3.5公頃田區之配水指引;建置玉米溫室氣體排放
模式1式;建立有機水稻紙蓆插秧節水栽培模式1式
;建立水稻植被率數位化模式1式;建置雲嘉南地區
水稻間歇灌溉之低碳栽培模式1式與示範場域1處。
(3)選育豐產、品質佳、抗病且低投入,且性狀整齊的
甜玉米新品種,育成節水耐旱且高產的硬質玉米新
品種,可提供更優良的玉米品種給國內農民種植;
依113年試驗所獲的高粱需水量資訊,於114年度的
春季與秋季驗證實際灌溉量對高粱生育情況、產量
表現之影響,以利後續推廣作業;為繁殖農業部推
廣的重要雜糧作物-綠豆、玉米及向日葵種原,分別
完成200、50、50個品系的繁殖作業,並調查植物性
狀。
(4)篩選耐熱高單支重潛力品系2個,以進行不同栽培環
境穩定性試驗;建立竹筍省工節水示範田區1處並進
行節水效益評估;完成採收期高濕對大蒜貯藏品質
影響評估1式;完成2項蔬菜作物栽培生產試驗及作
物病蟲害整合管理測試,評估生產效益;建立甘藍
產地減廢供應模式並推廣應用;篩選平地及設施適
種商業品種或品系各1種並建立甘藍省工管理示範田
區1場;完成篩選耐澇之葉菜2個品種進行推廣並建
構因應夏季高溫及省工管理示範場域1處。
| 編號 | 科目 | 說明 | 數量 | 單位 | 單價 | 114預算 |
|---|---|---|---|---|---|---|
| 01 | 作物改良研究 | 本分支計畫係辦理豆類油料雜糧、蔬菜、花卉 ( 含蘭花類)、熱帶果樹等之品種育成及栽培技術 之改善、農產品加工技術之開發研究、設施農業 技術升級;運用生物技術加速作物育種之時程及 進行基改作物木瓜、大豆、油菜、玉米等檢監測 ,其中投注於原住民族地區經費3,000千元,其 內容如下: 1.人事費130千元,係員工超時加班費。 2.業務費44,312千元。 (1)員工教育訓練費100千元。 (2)水電費等3,410千元。 (3)郵資、電話、網路通訊費等350千元。 (4)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操作等服務費390千 元。 (5)租用農地田間示範租金等3,800千元。 (6)公務車輛使用牌照稅及汽車燃料使用費等6 5千元。 (7)公務車輛保險、講習及瓜果節等活動參觀 人員公共意外險等55千元。 (8)協助作物試驗管理、品質分析、實驗紀錄 工作等約用人員酬金18,164千元。 (9)聘請專家學者之出席費、講座鐘點費等120 千元。 (10)參加亞太種子協會(APSA)等會費11千元。 (11)參加台灣農學會、台灣園藝學會等會費8 千元。 (12)購置事務用品、試驗資材、藥品、肥料、 農藥、電腦耗材及油料等7,402千元。 (13)大門口警衛等勞務承攬、印刷、保全、環 境布置、雜支及文康活動等經費1,322千 元。 (14)實驗室、倉庫及實驗工廠等修繕費4,000 千元。 (15)車輛及辦公機具養護費104千元。 (16)設施及儀器設備保養維修費3,711千元。 (17)國內差旅費1,200千元。 (18)農機具、種子、資料等運費100千元。 3.設備及投資1,102千元。 (1)購置氣孔導度功能性葉片夾等900千元。 (2)購置電腦、非破壞品質測定儀專用軟體等2 02千元。 |
45,544,000 | |||
| 1000 | 人事費 | 130,000 | ||||
| 1040 | 加班費 | 130,000 | ||||
| 2000 | 業務費 | 44,312,000 | ||||
| 2003 | 教育訓練費 | 100,000 | ||||
| 2006 | 水電費 | 3,410,000 | ||||
| 2009 | 通訊費 | 350,000 | ||||
| 2018 | 資訊服務費 | 390,000 | ||||
| 2021 | 其他業務租金 | 3,800,000 | ||||
| 2024 | 稅捐及規費 | 65,000 | ||||
| 2027 | 保險費 | 55,000 | ||||
| 2033 | 約用人員酬金 | 18,164,000 | ||||
| 2036 |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 120,000 | ||||
| 2042 | 國際組織會費 | 11,000 | ||||
| 2045 | 國內組織會費 | 8,000 | ||||
| 2051 | 物品 | 7,402,000 | ||||
| 2054 | 一般事務費 | 1,322,000 | ||||
| 2063 | 房屋建築養護費 | 4,000,000 | ||||
| 2066 | 車輛及辦公器具養護費 | 104,000 | ||||
| 2069 |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 3,711,000 | ||||
| 2072 | 國內旅費 | 1,200,000 | ||||
| 2081 | 運費 | 100,000 | ||||
| 3000 | 設備及投資 | 1,102,000 | ||||
| 3020 | 機械設備費 | 900,000 | ||||
| 3030 |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 20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