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5-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99頁
預算機關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3,592,039,000 元(
計畫內容
1.國研院院務推動與管理計畫   (1)企劃推廣與國際鏈結:綜整規劃符合國內科技發展     所需之科研計畫,並配合政府科技政策推動前瞻科     技;透過落實執行計畫管理與考核機制,確保各項     計畫執行進度與成效;參與各領域大型展覽、成果     發表會、研討會,多方位展現前瞻技術能量,推廣     研發成果;依據國家科技政策、結合行政院五大信     賴產業與國際科研趨勢,以及國際合作年度成果,     研擬國際事務推動之目標與策略,以精進國際事務     推動與管理機制;持續拓展多元化國際合作,維持     與國際產學研夥伴之合作關係,推廣各研究中心研     發技術與成果,提升在全球科研、社會與環境議題     之國際影響力。   (2)行政維運與財務管理:透過預算執行控管及作業流     程優化,強化預算執行及業務推動;持續發展人力     資源規劃,以多元管道與措施補強人力及培育優秀     人才,並透過教育訓練強化各領域員工之專業智能     ,增進同仁作業效率,推動性別平等策略,持續營     造友善工作環境;整合共用系統提升使用者體驗,     逐步與混合雲服務介接以提供更穩定的雲端服務,     並導入行政數位服務平台,提升整體行政效率;持     續升級資安設備與軟體,落實ISO 27001國際資安管     理規範;持續維護與改善工作環境品質,並配合相     關法規,強化職安制度檢視及維護,落實職業安全     衛生管理。 2.半導體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服務計畫   (1)晶片/系統設計、下線製作與量測服務平台:聚焦於     維繫「國內學研界尖端晶片研發支援體系」,推動     先進製程環境維運,整合7nm/16nm FinFET製程套件     與矽光子設計模組,提供客製化技術諮詢;推動異     質整合實作服務,擴充18種製程下線服務,搭配覆     晶接合封裝驗證,建立「設計—實作—封裝」垂直     整合服務;推動系統級驗證技術開發,提供下世代     通訊元件量測服務。   (2)先進半導體製造研究環境服務平台:聚焦於維繫「     國內奈米元件與先進製程服務鏈」,整合南北基地     資源,北區強化ISO 17025認證材料分析平台,導入     原子級元素分析與FIB製樣技術;南區建置光罩雙面     對準曝光與厚膜阻劑製程,擴充感測元件與異質封     裝驗證能力,協助產學研團隊探索下世代關鍵技術     。   (3)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沙崙人工智慧產業專區計     畫—化合物半導體技術推廣及應用展示基地:成立     並營運化合物半導體技術推廣及應用展示基地,以     南部地區為優先,推廣化合物半導體製程服務及產     學技術交流,進行商用展示,協助國內半導體相關     中小企業技術發展與創新。 3.儀器科技發展計畫   (1)儀器技術平台發展與應用:因應學術界進行前瞻研     究與實驗之需求,維運我國獨特的光機電與真空跨     域整合之儀器技術研發服務平台與環境,支援學界     開發客製化科學研究儀器設備與基礎研究所需特規     關鍵元件模組,提供儀器實務操作環境及相關技術     服務,以支援學界前瞻研究與產業技術升級所需之     儀器科技發展,並培育創新儀器技術人才。   (2)關鍵性儀器設備系統研發:為提升臺灣儀器設備自     主化的技術能量,強化原子級製程與設備及醫用光     學儀器技術平台,建置廣域高光譜影像與氣體量測     技術平台,支援各界開發前瞻科技平台所需之關鍵     設備與系統,並促進產學研各界技術深度整合,共     同投入研發半導體製程或檢測系統、國防、環境監     測及生醫光電等相關儀器,以因應次世代半導體新     材料及製程,與高階光學儀器之需求及挑戰。   (3)智慧化製造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計畫—建置AI技術演     練及驗證協作平台:建置驗證協作平台,以智慧製     造產線應用為基礎,導入多節點5G感測器佈點進行     製程中數據整合,同時在光學鍍膜設備監控與預警     方面擴充場域應用。   (4)打造臺灣高階光學與半導體自主之精密光學系統研     發基地計畫:以支援國家任務與前瞻學術研究之永     續發展為目標,逐年升級國內精密光學系統製造與     檢測技術,建構具世界競爭力的大口徑非球面光學     酬載供應鏈,提升半導體設備與國防系統中之高階     關鍵光學元件的自主能量,帶動臺灣精密光學元件     與系統產業升級,並與國際發展趨勢接軌。 4.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計畫   (1)高效能計算建置與維運:持續維運台灣杉、創進與     晶創主機、高可用度資料中心及跨平台雲儲存服務     ,優化資源調度與能源管理。導入節能冷卻與資安     機制,提升運作效率,並強化資料保護與異地備援     機制,提供穩定且高效的計算模擬與巨量資料分析     服務,支援國內學研、政府與產業使用。   (2)先進網路技術研發、建置與維運:升級台灣學術研     究網路(簡稱TWAREN)骨幹網路,建構高速、穩定且     具韌性的學研網路傳輸服務。整合國內外資源,建     置可程式化交換器平台與大型語言模型智慧網管系     統,強化障礙與異常流量偵測,提升維運效率。推     動區塊鏈跨鏈橋接機制,建立政府與學研間安全數     據交換平台。同步強化TWAREN資安防護及科學園區     資安分享與分析中心之風險控管與分析,確保整體     網路與系統安全。   (3)計算應用與雲端平台開發與服務:運用虛擬機與容     器化技術,建置穩定、安全、自動化的雲端開發與     驗測環境,支援雲端運算與大型語言模型平台介面     開發。推動高效能運算與前瞻技術應用,提升效能     與應用價值。建構三層式大型語言模型服務架構,     推論加速器雲端服務,提供人工智慧代理與流程整     合服務,推動產官生成式AI之應用落地。   (4)大數據平台技術開發與服務:整合數位孿生、物聯     網(AIoT)、點雲計算、AR/VR與生醫資料分析,建構     跨域整合應用環境。發展分散式資料傳輸(DDS)、AI     演算法(如RNN、Transformer)與3D點雲,打造虛實     互動平台與數位孿生系統。結合全域虛擬協作與模     擬平台、視覺化工具與開放標準,實現沉浸式互動     、跨資料視覺整合與低延遲交換,發展多模態AI應     用與智能代理技術,加速AI生成式技術落地應用。   (5)推動疾病導向之生醫資料基盤優化與科技應用計畫     -生醫資料之資訊支援服務平台優化:更新與醫院     連線之資料收整系統,進一步優化醫院端資料收集     程序,並提供新案例與疾病的資料收集與上傳程序     ;持續調整或新增資料項目之資料庫建庫與資料檢     核工作;建立資料管理與動態授權有關之機制,可     與醫院端資料治理相關系統對接。   (6)「淨零排放」基於2050淨零減碳之前瞻性科技開發     與實踐規劃—海域地質碳封存與綠能環境調查建模     前瞻研發:運用長支距多頻道震測系統,進行具碳     封存與海洋能潛力海域場址之探勘評估,並長期規     劃以岩心採樣設備採集樣本,提供震測地層影像與     岩心物理參數,做為未來海域碳封存與海洋能場址     之選址依據,另以雲端高速運算量能,整合海域震     測資料,研發3D地質智能建模、碳封存高速計算、     可視化算圖技術及介接機制,以加速震測影像展示     與地層解釋之過程,進而提升評估碳封存與海洋能     選址的準確性。   (7)台灣可信賴資料雲端分析平台之建置與推動:導入     零信任架構與高敏資料防護機制,擴建與優化可信     賴資料雲端分析平台,提供95%以上可用率之機敏資     料分析服務,推動於生醫資訊、科學計算、國土治     理與國防等科技應用。   (8)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AI運算資料     中心建置:建置節能耐震的AI運算資料中心,支援     新一代超級電腦進駐,規劃辦理AI運算資料中心工     程發包、決標及開工作業。   (9)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AI超級電腦     建置與服務計畫:規劃AI超級電腦與雲端運算平台     架構,建置小規模試驗環境,透過多面向測試分析     ,驗證技術整合成效,為未來大規模系統建置提供     前置準備與技術依據,加速發展。   (10)量子運算主機建置計畫:辦理量子運算基礎設施評      選,包含訪談國內量子國家隊需求,評估國際先進      市場規格,擬定量子系統研發平台的規格規劃,並      採購量子電腦設備,提供用戶雲端存取量子運算並      與既有高速運算資源整合,為國內推動量子科技之      研發與應用能力奠基。   (11)大南方新矽谷推動方案—沙崙人工智慧產業專區計      畫—建置智慧城市應用介接平臺計畫:為提升城市      即時決策與服務創新能力,落實城市AI應用自主權      、加速城市AI應用,建構一套雛型化資源整合平台      ,支援政府關鍵資料與技術於境內自主化發展,以      利政府快速便利運用新興智慧治理資源,並確保縣      市政府端優先需求與導入場景,推動多邊合作流程      與服務模式,完成資料串接與整合分析,產出示範      案例與小規模試行,掌握應用成效,精進系統功能      與運作。 5.地震工程之運作及發展計畫     能輸儲等綠能基礎設施的耐震與防災研究,確保關     鍵設備之耐震安全;進行低減碳、負碳與循環營建     耐震工法之研發,以開發低碳與再生結構材料為核     心,針對高性能混凝土、鋼材與新型複合材料等,     進行材料性質與構件性能試驗;執行支援綠能設施     耐震與低碳結構技術研發測試所需相關試驗平台之     規劃及建置工作。 6.建構全國實驗動物資源服務中心計畫   (1)實驗動物資源及動物試驗服務平台:供應多樣化實     驗動物,並提供足以接軌國際的生技醫療產業研究     發展基礎及高技術門檻核心軟硬體暨技術資源,支     援國內生醫基礎研究、生技產品及新藥等應用開發     及產品驗證;導入跨域技術提升技術平台價值與優     勢,建立前瞻研究平台,支持國內生醫研究追求全     球頂尖。   (2)動物試驗場域服務:為各服務據點維持國際認可之     實驗動物設施品質,將動物試驗管理系統推廣到學     校與各研究設施的實驗動物設施,推行技術考試,     培育實驗動物獸醫師與動物實驗相關專業人才,推     動科學普及教育、動物福祉與生命教育,養成專業     人才及未來科技人才。   (3)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計畫—建置多元驗證平台,     完善產學研鏈結及強化專業職能,提高動物實驗品     質:配合臺灣動物實驗替代科技跨部會平台分工架     構,協助推動替代科技研發及優化動物實驗管理兩     主軸,發展器官晶片生物模式,同時建立動物實驗     與替代科技在職人才培育機制,推升國內臨床前試     驗品質。   (4)人工智慧驅動藥物開發—建置藥物開發驗證平台:     籌組與成立委託研究服務機構(CRO)聯盟,彌補國內     臨床前藥物測試缺口,建構完善的非臨床藥物研發     服務流程,支持人工智慧驅動藥物開發的成果落地     並接軌國際。 7.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服務計畫   (1)支援科技政策議題研析與措施規劃:發展科技政策     資訊整備與應用、科技政策議題體系化研析等兩大     重點工作;透過強化跨資料庫資料整合能力、運用     人工智慧技術與工具,優化議題研究所需的基礎資     訊;以永續、包容與創新三大核心領域,強化議題     體系化研析,提出具證據基礎的科技政策建議。   (2)科研資料建構、分析與服務:發展科技計畫管考與     評估、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及     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NDDS)服務、資訊平台維運     等三大重點工作,導入適切的智慧化輔助工具,精     進科技計畫審評管考暨績效評估平台服務與機制研     析;提供國內博士人才調查及國內外指標資料。   (3)支援科技創新政策推動策略與措施:精進科技創新     策略規劃機制,強化關鍵戰略技術布局及國家科技     產業發展策略之研析;導入熟稔政府組織運作的資     深科技產業政策研究人員,強化政府策略規劃與跨     部會協調;提供創新生態系政策建議。   (4)科研成果創新創業鏈結計畫—創新創業激勵計畫:     辦理計畫團隊徵選與培訓,並強化創新創業資源整     合平台服務,支援培訓團隊商業規劃、技術轉化等     ,同時鏈結與媒合國內外創業資源,促成學研成果     商品化或成立新創公司。   (5)生醫創新科技商化生態鏈推動計畫—生醫健康創新     科技價值鏈建置計畫: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運     用STB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及SPARK Taiwan生醫轉譯加     值之兩項人才培育資源,建立在地化培育機制,培     育國內跨域生醫研發人才。 8.海洋科技發展計畫   (1)海洋科儀設備研製及服務:進行自主式水下無人載     具、水面無人測繪載具及水下遙控無人載具之繫纜     管理系統研發工作;維運海洋科儀設備服務平台,     提供自主研發之海洋科儀設備,並建立服務機制獲     得使用意見回饋,以持續優化既有科儀設備之性能     ;配合重型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建置完工,規劃     研發實驗室及機械工廠的進駐工作。   (2)精準海域探測技術發展:致力發展海洋底質沉積物     探測、震測資料蒐集與解析、海床測繪等技術,以     提供高品質與高解析之海域資訊,預計對外提供法     國KLEY岩心系統之探測服務,搭配改良之岩心佈放     回收系統,期將取樣長度由原8公尺增加至11公尺,     提升系統取樣效能。另因應海洋科研調查及淨零排     放相關計畫之使用需求,規劃增購長支距多頻道震     測系統空壓機作為備品,以確保系統穩定運作;精     進勵進研究船多音束聲納系統的海床目標物探查技     術,對於船碇聲納解析海床目標物的最適化參數配     置提供驗證。   (3)研究船營運暨船載設備精進:維運與管理勵進研究     船,並維持海上作業之所有適航條件,同時跨出近     海區域,建構遠洋藍海探測作業能量;進行船舶進     塢與中期檢驗,安排原廠進行岸泊發電機大修保養     ,以維持機械設備運作正常;擴大船員產學合作方     案至輪機部門,培養合適初階人才,確保自主維運     團隊之穩定性與未來發展性。   (4)海洋環境參數蒐集與展示:應用各種海洋科學參數     的成熟觀測分析技術,以及自主研發的儀器設備,     發展精準探測及蒐集海洋科學參數的能量,並整合     不同海洋科學參數之互補支援,強化探究海洋科學     議題及環境變遷對臺灣重要海洋系統的可能影響;     逐步強化資安能量及作為,配合國家資安政策「資     安即國安」精神,建立防禦及驗證機制,落實海洋     科學資料安全管理,確保儲存資料的機密性、完整     性及可用性。   (5)建置重型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規劃於高雄市興     達港「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腹地內,建置重型     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透過基地「專案管理與監     造技術服務」、「新建工程委託設計技術服務」及     「新建工程」三案的執行,逐步完成重型海洋科儀     自研自製基地廠房及基礎建設,並陸續辦理竣工、     驗收作業及申請建築使用執照等重要項目。   (6)海洋雷達測流系統效能改善及資料優化:穩定臺灣     全區15站海洋雷達測流系統之觀測能量,並透過資     料品管及實海域漂流浮標之驗證,提供可靠的海面     流場資訊,除能滿足海洋科學研究需求,亦能支援     我國於海域防災、海域安全、海洋資源開發之應用     。預計完成東部測站之軟硬體設備汰舊換新,以及     東部海域之海面流場驗證比對作業。   (7)臺灣東部斷層海陸聯合探測技術與防災資料之建置     :透過建置深海探測能量,以及執行東部斷層陸海     域聯合調查、探測與分析作業,嘗試解析0403地震     相關斷層位置與力學特徵,以及地震活動產生的潛     在災害與環境變化,以利後續於臺灣地震數值模型     中加入海底斷層相關資訊,提升對東部海域地震的     應變能力,強化社會防災韌性。 9.晶片驅動產業創新再升級計畫   (1)新一代高速運算主機與AI評測環境建構計畫—新一     代高速運算主機之建置:強化我國高效能運算與AI     應用能量,開放建置的主機服務,並擴充運算力,     同時深化生成式AI之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例如人     工智慧代理(Agentic AI)與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LL     M)應用,持續與產學介接合作,彙集雲端與巨量資     料分析應用之自主化技術,加速科研與產業實證應     用。另推動跨部會與產學合作,提供國產AI推論技     術研發專用雲端服務環境。   (2)晶創國際鏈結與先進製程IC設計人才培育計畫—促     進國際半導體學研交流計畫與建置先進晶片設計核     心骨幹計畫:以先進晶片設計與國內服務的核心骨     幹,支援國內5nm/7nm先進製程、2.5D/3D、前瞻AI     系統晶片及成熟製程的晶片設計研發與人才培育;     推動媒合平台,支持半導體領域跨國學術研究,提     升科研實力與國際視野。   (3)全台半導體相關軟硬體建置與資源共享計畫—原子     級技術驗證線計畫、驅動學術與產業相容半導體設     備研發計畫:持續建構下世代原子級製程技術及晶     粒級先進封裝驗證線,開放高階研究提供國內產學     團隊進行前瞻半導體研究,發展前瞻電晶體技術、     先進封裝整合及矽光子技術開發應用,讓學界優秀     的基礎研究成果能推進至業界生產評估階段,並進     一步培育高階半導體人才;協助國內半導體材料製     程設備自主化,結合學界團隊共同發展未來半導體     技術所需多腔式下世代半導體材料製程研發及培育     相關研究人才,藉此銜接臺灣下世代半導體製程技     術與設備之缺口,提升我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勢。   (4)關鍵晶片與異質整合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計畫—高     效能晶片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支援學術界進行高     運算力、高節能晶片設計技術研發,以掌握高效能     半導體晶片關鍵自主技術與培育多元晶片設計人才     為目標,提供高效能晶片設計環境及異質整合封裝     平台,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打造臺灣為半導體先     進製程中心。   (5)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精進臺灣可信任AI大語言     模型推動計畫:推動本土語料與多模態模型研發,     透過資料蒐集、授權協商與共享機制,強化模型對     臺灣語境的理解;擴充資料來源與多樣性,並持續     精進TAIDE模型與多模態技術,結合公部門應用推廣     ,實現技術落地與數位治理強化。   (6)高效能化合物產業技術落地發展計畫—高效能化合     物半導體前瞻技術研究:聚焦「加速高階晶片前瞻     技術突破」與「異質整合產業驅動」兩大主軸,投     入產業所需高算力前瞻晶片及共用矽智財開發,同     時加速高算力、高功率、高頻、高節能(4H)晶片關     鍵技術研發,並推動產業布局下世代高階前瞻晶片     用材料與異質整合封裝先進設備自主化,以驅動異     質整合產業蓬勃發展,確保我國IC設計產業5年內排     名全球前二,維持我國半導體產業領先利基。   (7)台灣半導體產學研價值共創基地建置:規劃新建一     處滿足培育半導體產業人才及產業發展研究條件的     產學研場域空間,並響應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加入     科技廊帶產業生態圈,藉由引進12吋半導體製造研     究場域,擴展人才培育能量,期望強化延攬國際人     才。 10.智慧機器人前瞻技術研發與共作平台建立—智慧機器   人關鍵技術平台建置與系統整合   (1)建構智慧機器人共作與測試平台:建置機器人虛實     整合訓練模擬器暨雲端運算平台,發展多功能組合     模組之邊緣運算嵌入式平台,並進行機電整合。   (2)開發機器人前瞻技術整合平台:整合自主機器人系     統研發各項雲端運算、軟體、硬體關鍵技術的共享     模組,包含程式碼、資料上傳與下載的共享,協助     產學研生態系合作夥伴進行關鍵技術研發。   (3)推動機器人科技人才培育平台:深化跨國合作交流     ,定期參加或舉辦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展覽與學術會     議;開設機器人各項跨領域專業課程,舉辦國內外     大型機器人競賽;規劃實驗室、測試及認證場域。  
預期成果
1.國研院院務推動與管理計畫   (1)強化組織內溝通協調及各類計畫追蹤管考機制,定     期瞭解計畫執行情形,促進計畫執行率並展現亮點     成果;藉由展示研發成果,推動科普活動與產學鏈     結媒合,展現整體研發能量與核心技術,提升科技     應用於民生福祉之能見度;與學界密切合作,並將     計畫執行成果加以技術移轉或創新運用,提升研發     成效;深化與國際產學研合作夥伴之國際交流,並     推動實質合作,藉由國際實習生、參與或辦理國際     展會、建立交流機制、擴展與具國際影響力之學研     機構共同推動雙邊研究合作計畫,強化與國際核心     夥伴關係,並透過鏈結產業,宣傳及推展研發成果     與服務技術,開拓國際市場及合作版圖。   (2)統籌資金管理與調度,提供可靠財務資訊,並提高     資源使用效率,及時協助各項計畫順利推動與執行     ;加強人員本職教育訓練,促進各單位間交流與互     動,增進同仁作業效率;資安環境設備及軟體升級     汰換,實施資安法遵技術面要求事項(如:資安健檢     、滲透測試等);不斷優化便捷、可靠、安全的資訊     管理與數位服務,並逐步實現行政作業數位化。 2.半導體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服務計畫   (1)彙整國內學研團隊需求,以晶創驅動方案所建立的     晶片系統設計環境與電子設計自動化系統2.0為基礎     ,支援並提供1,300件晶片下線服務(含7nm FinFET     專案28件)、開發7nm客製佈局課程教材與3種金屬選     項設計平台、電性量測完成1,200次技術服務、推動     晶片設計實作的高階碩博士訓練與智慧感測系統應     用之科普推廣7,500人次以上,提升高階人才養成能     量與向下扎根科普教育。   (2)整合先進半導體製造研究環境服務南北基地製程技     術,支援並提供包含先進半導體材料與垂直堆疊元     件結構技術等技術服務1,475件、材料分析平台3,50     0件檢測服務、推動半導體製造實作的高階碩博士訓     練與科普推廣7,500人次以上,建立碩博士研究人力     未來投入產業的興趣和職能。   (3)透過化合物半導體技術推廣及應用展示基地,提供     具彈性及接軌國際電子產業的製程平台,深化我國     矽半導體及化合物半導體技術驗證加值服務,並藉     由應用與技術場域建置與推動交流,延伸服務至南     部區域半導體相關中小企業,協助國內中小企業半     導體業者技術發展與創新。 3.儀器科技發展計畫   (1)提供客製化光機電與真空儀器設備研發、關鍵元組     件研製、製程開發、量測分析與校正等儀器技術服     務,產學研各界使用儀器科技研發平台服務預計2,0     30件,優化儀器實務操作環境及舉辦儀器技術訓練     課程或交流研討會,與學界共同培養跨領域儀器設     備研發人才,並出版儀器科技專業刊物,推動產學     研發聯盟與國際儀器學生競賽等,預計人才培育達1     ,530人次,提升臺灣科技國際競爭力。   (2)提升埃世代電晶體所需之原子級製程與驗證分析相     關服務能量,提供各界研發尖端薄膜製程,加速邁     入下世代製程節點;發展高光譜氣體量測掃描整合     光達技術,獲得氣體分佈的三維光譜數據,可應用     於環境監測、工業安全、農業生產及半導體產業檢     測;因應高齡化社會於慢性疾病管理和健康照護系     統之需求,與醫界合作建構精準光場調控與血液多     物質濃度及含氧分析技術,提升對患者生理特徵的     分析能力,提供適當治療模式。   (3)建構AI技術演練線上資料庫,以及線上AI分析工具     ,蒐集產線加工與量測數據,並透過資料庫數據進     行研究與人才培育,預期輔助學界人才培訓30人以     上,並強化智慧製造技術應用,提供學界技術驗證     平台,預期支援產學研界服務件數10件以上,加速     學研界的創新關鍵技術導入業界應用。   (4)建置大口徑光學元件所需之製程設備,並提升離軸     非球面之金屬反射鏡加工技術(元件口徑250mm,面     形誤差<630nm、表面粗糙度Ra<2nm),提供國內遙測     酬載關鍵元組件相關研製服務。建立電腦輔助非球     面全像片繞射結構半導體製程評估與參數建立,以     及完成離軸光學遙測系統之元組件設計、製作、組     裝與量測,提升臺灣精密光學元件與系統的自製能     力。培育20位精密光學相關研發人才,強化國內半     導體與國防產業供應鏈自主性。 4.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計畫   (1)維運高品質運算主機與資料中心,支援逾1,800件科     研計畫與6,500名研發人員,促進學研用戶產出1,10     0篇以上學術論文,強化我國高速運算科研能量與國     際影響力;三地分散式資料中心與階層儲存系統,     可提升災害復原與備援韌性,確保政府與學研單位     重要資料之長期保存與有效應用。   (2)維運我國高速研究專用TWAREN骨幹網路與光纖服務     ,達成99.9%以上可用率,穩定支援50萬使用者與90     所機構接取服務;開發智慧化障礙偵測與智慧路由     機制,強化骨幹網路品質,推動國內外技術合作;     建置區塊鏈跨鏈橋接平台與多節點架構,提升資料     交換安全與效能,協助政府、學研與產業推動應用     整合;建置資安情資分享平台與新世代誘捕網路,     搭配惡意程式樣本庫進行威脅偵測與回應,強化關     鍵基礎設施資安防護與自主管理能量。   (3)建構自主的雲端開發服務環境,可提升開發效率與     系統穩定性,降低平台維運與資源投入成本。優化     高效能運算平台,涵蓋核融合、量子模擬、材料設     計、流場與印刷電路板(PCB)雲端分析平台等,有助     產學研用戶縮短模擬與分析流程,提升科研與產業     應用效益,強化我國計算設施綜效。   (4)精進大數據平台服務,發展高價值資料與多模式AI     資料處理技術。開發點雲處理與資料視覺化技術,     可應用於交通、國防、醫療與智慧城市,提升資料     分析效率與決策精準度;建立核融合為核心的虛擬     互動平台,有助於科學研究數據展示與公眾參與;     生醫資料平台支援多項國家級計畫(如臺灣人體生物     資料庫、癌症登月計畫),加速資料檢核、分析與AI     應用推動。推動跨機構資料共享、聯盟合作,強化     資料處理、智慧醫療、智慧國土等關鍵領域的研發     與應用能量,提升數據自主與整合能力。   (5)建立符合法令與法規資安要求之資料與資訊平台,     以滿足資料收集者、資料運用者與資料當事人之間     的信任關係,讓資料收集更加順利進行,增加生醫     資料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提升臺灣醫療水準,降     低疾病對國民健康之威脅,並創造人民之幸福感。   (6)透過資料進階分析處理臺灣周遭海域的多頻道震測     資料,獲得清晰的海床下方沉積層剖面影像,進而     提供場址相關評估數據、震測影像判釋,以及海域     碳封存場域的儲存量與流體移棲等評估;創建國內     首座海域地質資料之專家檢視與分析雲端架構,打     造雲端AI地層結構詮釋系統;透過建立氣、洋、波     及地的多模式整合與介接機制,可創新「選址及可     行性預判」程序與工具,加速負碳技術與國際接軌     ,未來可提供臺灣周遭海域具備碳封存與海洋能潛     力區域的地質環境評估數據、震測影像判釋等背景     資訊,以技術支持篩選場址與擘劃政策藍圖。   (7)建置具備高度安全性與可信賴性的雲端分析環境,     能同時支援100名授權使用者,滿足在可信環境中進     行計算與數據處理的需求,此環境將應用於生醫資     訊、科學計算、國土治理及國防等領域,提供便捷     的分析平台,作為科技應用服務的典範。   (8)建置全新的節能與耐震AI運算資料中心,規劃完成     建築細部設計、取得建造執照與雜項執照,以及辦     理AI運算資料中心工程發包及開工作業,預計建置     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規格之智慧綠建築,作為我     國AI科技研發重要據點。   (9)規劃新一代AI超級電腦與雲端運算平台架構,建置     小規模試驗環境,提供試用服務;發展新興運算系     統技術,針對硬體、運算技術與軟體系統進行可行     性與效能評估,作為未來系統建置前置準備與技術     開發依據,以提供優質可靠之高效能運算環境。   (10)建構國內首座可持續穩定運作之共用型量子運算主      機,提供雲端服務平台,支援國內研究人員與開發      者使用實機或模擬器進行演算任務。與既有高速運      算HPC資源整合,逐年建立量子與傳統HPC混合架構      之運算框架,開發量子古典混合演算法,並將量子      電路嵌入現行AI、大數據分析等HPC應用中,提升      運算效率與精確度,最終可串聯全國科學計算平台      、學術研究單位與HPC供應商,促成資源整合,發      揮量子電腦優勢,促進量子計算應用於各種科學研      究領域,並培育新一代量子與高速運算人才,加速      我國科技之研究與應用。   (11)完成一套結合大型算力與既有加值AI技術之城市治      理專用雛形平台,並介接雲端供應商之多元AI開發      工具,發揮資源高彈性應用拓展,可突顯雙邊優勢      之服務特性,以促進縣市政府關鍵數據與開發技術      留存本土,營運拓展時可無痛移轉至彈性雲,確保      AI主權與治理之自主化發展;提供縣市政府與產學      界協作連結及應用共創機制之雛型服務,協助縣市      政府獲得高安控與便捷之AI數位資源,精進城市新      興治理技術導入多元民生應用場景,逐步促進與民      有感之施政效益。 5.地震工程之運作及發展計畫     與模擬技術專業服務;擴充智慧城市平台功能模組     可視化功能,提升防救災技術;精進震災風險評估     與管理平台服務,探討適合中小型公用天然氣系統     的震損評估方法與減災策略,提升地震減災能量。   (3)透過氫能與綠氨轉氫關鍵系統設備之相關工業規範     與可能之受震破壞模式,進行關鍵設備的數值模擬     與受震機制分析,提出耐震檢核程序書等作為設計     與安全評估之依據;進行低減碳、負碳與循環營建     耐震工法研發,以建築結構實務應用為導向,整合     材料端與設計端的關鍵技術,建立標準化或模組化     之結構系統供業界使用;建置符合綠能關鍵設備耐     震及低碳工法研發需求之試驗系統,強化我國在綠     能設施耐震與低碳結構技術發展基礎。 6.建構全國實驗動物資源服務中心計畫   (1)發展整合型動物資源及試驗服務平台,提供多元化     服務,豐富國內動物實驗環境,讓臺灣的生醫研究     維持國際水準,並提供核心技術與試驗場域,補強     目前新藥及醫材發展在臨床前階段的試驗缺口,支     持全國生醫基礎研究及臨床前測試,輔助產品在國     內完成臨床前測試驗證,加速商化及落地;發展精     準腫瘤、神經工程、基因工程、腸道微菌、免疫代     謝、高階醫材及器官晶片研究平台,充份支援研究     團隊完成新興、前瞻、具國際競爭力的動物實驗。   (2)維運符合國際標準之多物種試驗場域,確保各動物     設施在符合動物福祉及科學應用要求的基礎下維運     ,並提供健康監測、環境監測等品管技術服務,協     助國內其他動物設施提升其管理與運作品質;辦理     動物實驗繼續教育課程、投入全齡科學普及生命科     學教育,提升動物實驗品質。   (3)支持離體生物模式發展,除提供驗證及試量產服務     外,亦發展器官晶片疾病模式,協助學研團隊開發     之替代產品完成驗證並導入品質系統,使產品具再     現性,拓展產品之應用能力;另推行職能證書考試     ,提供技術能力鑑別機制,帶領動物福祉落實,推     動整體臨床前實驗執行品質提升,以優化品質並加     速動物實驗轉型。   (4)發展橫跨藥效、安全性、代謝動力學與法規支援的     跨機構聯盟合作架構,並補足碳14標記之藥物動力     曁毒理(ADMET)分析平台、人源腫瘤類器官(PDXO)癌     症藥物篩選平台、中大型實驗動物藥物動力學測試     平台等國內臨床前藥物測試缺口服務,以支持人工     智慧驅動藥物開發之進程。 7.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服務計畫   (1)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採用知識管理與研究方     法,強化各領域產官學研界代表性意見之蒐整與研     析能力,同時鏈結各項議題之利害關係人與專家,     納入多元觀點深化議題內涵,參照國際標竿機構研     究發展符合我國決策脈絡之科技創新決策支援能量     ,完善政策前期規劃流程與架構,為政府科技政策     制定與推動提供專業且務實的支援。   (2)完成政府科技計畫資訊網(GSTP)改版,持續優化科     技計畫審評管考、成果綜整、資訊揭露等計畫管理     相關工具及資訊環境,有效支援科技計畫全生命週     期管理作業,並針對科技計畫管理機制提出調整建     議,強化科技計畫資料治理,以期提升計畫管理成     效。   (3)整合各部會在科技產業創新政策規劃中面臨的挑戰     與需求,持續強化與專家的協作機制,以提升科技     產業創新政策的洞見,並使研析成果對接決策流程     ,提高其參採效益;強化與各部會之間的溝通與協     調,增進訊息交流效率,並縮小資訊落差。   (4)透過新創激勵方案與平台服務之推動,提升國內學     研單位之創業素養,進一步帶動並活絡創業氛圍;     為新創早期階段,挖掘更多來自學研的新創機會,     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多元化發展。   (5)透過國內外生醫社群聚落建構與連結,緊密整合資     源,進行生醫轉譯人才培育,以加速接軌國際市場     ,以及學研技術落地進程,強化生醫研發、商化人     才質量。 8.海洋科技發展計畫   (1)以自主研發水下無人載具為重點任務,透過整合各     式水下科儀設備,以掌握自主研發科儀設備的關鍵     技術,並於支援各界進行海洋探測任務時發揮關鍵     影響力;以自行產製之水下遙控無人載具、深拖測     繪系統為海洋環境調查、離岸風電及淨零排碳等議     題提供服務。   (2)結合船載聲納設備,如底質剖面儀及多音束聲納等     儀器,協助預判海底底質狀況及判斷適合採樣之點     位,增加沉積物樣本回收率;規劃7天之長支距多頻     道震測系統的測試航次,調校震測設備參數與蒐集     震測資料,以最佳狀況加速淨零排放計畫之成果產     出,提供震測資料作為評估碳封存場址之選址依據     ;整合拖體設備於研究船進行貼底拖曳作業,預期     於拖體深度300-500公尺、離海床10公尺處,取得完     整覆蓋區域的精細海床地貌。   (3)持續提升勵進研究船長時間/遠洋的航行能力,以及     勵進國外港口後勤及境外保修能力,持續維持順利     執行長航次(15天以上)作業量能,預定航次執行率(     實際出海天數/通報天數)達90%以上,並藉由泊靠國     際港口航次機會,建立境外補給之服務作業能量;     穩定提供海洋探測服務,搭配岩心採樣、溫鹽深儀     、震測系統等重大科儀設備,滿足海洋科研調查與     政府任務需求。   (4)驗證及維運岸基高頻雷達觀測技術,提供臺灣離岸1     50公里,80%主要經濟海域涵蓋面積的大範圍近即時     表層海流時序資訊;維運南海時間序列研究(SEATS)     ,蒐集航次水文參數及沉降顆粒有機碳含量的長期     時序資料,支援臺灣周圍邊緣海的環境變遷研究。     建置海洋科學資料管理與加值平台,將有保存價值     之船測資料、海洋樣本、海洋實測及長期觀測資料     ,透過數位化方式進行保存。   (5)重型海洋科儀自研自製基地預計於115年竣工,配合     基地內大型廠房與附屬設施之完工,將有助於完善     海洋科儀研發場域,並作為勵進研究船後勤維運暨     關鍵性重大科儀工作站,同時亦將積極與國內學研     單位連結,適時納入外界資源合作,形成共研共製     之模式,另將自製設備納入各學研單位之海洋研究     計畫,以推動海洋科儀設備國產化,減少對進口設     備的依賴,提升海洋產業效益。   (6)完成東部測站軟、硬體設備及相關參數調校,測站     資料產出率達80%以上,確保穩定運作,降低資料空     缺比率;完成主要參數最佳化調校,提升合成海流     準確性;完成智慧標示模型雛形,提升頻譜資料分     類速度50%以上,加速資料處理速率,誤判率控制在     15%以內;東部海域驗證比對作業,完成30組以上實     測與遙測資料比對數據,以進行流場分析與驗證。   (7)完成重型水下遙控無人載具規格擬定與佈放可行性     評估,完成自製水下遙控無人載具主體結構設計與     製作、推進系統測試;完成佈設與回收2顆海底地震     儀及海陸地震聯合定位,執行1次海陸聯合震測作業     ;完成大區域海水層與主要河流河水的採樣與特徵     測量,以及陸上海岸線附近的淺井鑽探與岩心採集     分析。完成花蓮陸域野外與地表變形觀察、岩心採     集與分析、近岸與外海海底地形與相關聲納掃描與     分析。 9.晶片驅動產業創新再升級計畫   (1)透過建置高效能AI與雲端運算平台,發展促進語言     模型、資料分析、模型微調技術、檢索增強式生成     技術等新興技術應用,支援AI模型訓練、AI推論運     算及其他AI之研發與應用,加速科研與產業應用案     例;透過共享數據庫與應用程式介面(API)服務,降     低研發門檻並提升人工智慧模型效率,擬定優惠機     制,促進新創與中小企業導入AI模型訓練、推論與     多元研發工作,強化我國運算及人工智慧領域之整     體發展。   (2)擴建晶片系統設計運算環境強化前瞻晶片設計環境     ,提供學界更穩定且方便使用的運算服務及量能,     鼓勵學界進行前瞻晶片設計研發,以維持臺灣IC設     計產業技術領先地位;透過海外合作辦公室的設置     與運作,成立聯合研究中心推動雙邊學研合作與人     員互訪,並營運半導體合作媒合平台,以提升國內     研究效能。   (3)建立臺灣半導體產學研高效率分工與共享機制,提     升全臺半導體相關軟硬體能量,建立下世代半導體     製造訓用合一的訓練機制,藉此提升國家在半導體     技術的研發能力、培育高階半導體人才和促進相關     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提升臺灣產學研界於下世代     半導體製程設備與研發技術後盾,即時協助國內研     究團隊切入更先進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模組技術開     發與引入更多具創意性的研究構想,成為國內產學     研在半導體研究的加速引擎,並孕育高階半導體設     備在地化之契機。   (4)建構高效能半導體晶片設計驗證及封裝平台,提供     晶片設計範例及實作服務,並建置先進異質封裝平     台加速整合驗證,協助學術界進行高效能關鍵晶片     技術開發及培育高階晶片設計人才。   (5)強化臺灣自主人工智慧模型的核心能力,提升對在     地語言、文化與治理需求的掌握,促進模型服務的     在地化與實用性;配合資料授權與共享機制,建立     可擴充之訓練資料基礎,同時深化公部門應用場景     與服務創新,進而促進政府決策效率與公共服務品     質提升,推動數位轉型及強化國家AI競爭力。   (6)授權CPU等矽智財,建置HAPS-100 SoC參考設計並開     發教學教材,協助學界驗證高效能晶片;提升0.18     μm中介層良率、試作高深寬比TSV,並推動光電共     封裝技術,整合光學與運算晶片,實現高頻寬與低     功耗的晶片整合。   (7)完成台灣半導體產學研價值共創基地建置建築細部     設計、建照審查,並發包動工,進行施工作業、工     程檢查並階段性驗收施工項目。 10.智慧機器人前瞻技術研發與共作平台建立—智慧機器   人關鍵技術平台建置與系統整合   (1)規劃建置數據中台與資料儲存模組、數位孿生平台     與應用場域及Generative AI模組;經由大腦嵌入式     平台接收感測器資料,再透過強化學習的自我學習     能力來進行導航(指揮小腦運動)及感知決策(人機互     動)等技術開發;以ASIC晶片為主軸,支援大腦運算     之特別用途,並強化手指、足底之感測動作精度。   (2)進行3項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包括AIoT數據中台運算     與數位孿生3D模組建置、大腦(GPU,感知決策)與小     腦(MCU,控制)軟體功能建置及整合,以及機器人基     本軟硬體功能建置與整測。   (3)與其他國家學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發技術、進     行人才交流與合作推動,培育國內機器人跨領域的     高科技人才,期許未來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培養跨     領域專業人才的訓練基地;設置戶外型機器人及室     內綜合應用測試與驗證場域。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7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服務計畫 本計畫持續發展科技政策研究與服務能量,強化
科技決策支援體系,支援政府科技政策規劃、科
技計畫審評與管理、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學
研創新創業等,並提供全國學術資訊資源服務。
本年度經費共編列290,355千元(經常門281,255
千元,資本門9,100千元)。主要執行項目為:
1.支援科技政策議題研析與措施規劃64,288千元
 :以科技政策資訊整備與應用、科技政策議題
 體系化研析為主軸,強化自動化、智慧化輔助
 工具的運用,並結合專家社群協作機制,提升
 科技議題研析深度與論述能力。
2.科研資料建構、分析與服務126,064千元:精
 進科技計畫管理平台服務,強化跨平台資料串
 連與整合,並運用智慧化輔助工具支援計畫盤
 點與分析;透過績效評估研究能量,協助部會
 強化政策推動成效檢視;進行國際科技政策趨
 勢追蹤、研析重大議題及社經影響;維運博士
 人才及指標資料庫等。
3.支援科技創新政策推動策略與措施61,911千元
 :以精進科技創新策略規劃機制、支援跨部會
 科技政策推動、支援創新生態系統建構與規劃
 為主軸,研提前瞻布局策略,並導入熟稔政府
 組織溝通的資深科技產業政策研究人員,支持
 跨部會科技創新政策之研議與執行。
4.科研成果創新創業鏈結計畫—創新創業激勵計
 畫21,592千元:支援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辦
 理創新創業團隊徵選,結合創業培訓課程與營
 隊活動,鏈結國內外創業資源,並提供整合性
 平台之工具與服務,促進技術商業化與產業落
 地。
5.生醫創新科技商化生態鏈推動計畫—生醫健康
 創新科技價值鏈建置計畫16,500千元:以前期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成果為基礎,透過
 既有區域培育重點大學,推動產學研醫資源整
 合與建構跨領域協作場域,亦整合國內外創投
 生醫業師資源,強化生醫轉譯人才培育能量。
290,355,000
4000 獎補助費 290,355,000 388,568,000 -98,213,000 -25.28%
4040 對國內團體之捐助 290,355,000 388,568,000 -98,213,000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