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機關
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25,775,000 元()
計畫內容
1.農園作物:
(1)無人機高通量外表型應用於水稻病害早期偵測。
(2)高屏地區優質水稻品種選育。
(3)紅豆品種改良。
(4)高屏地區水稻榖粒充實期高溫逆境之營養調適技術
驗證與推播。
(5)高屏地區水稻與大豆田碳排係數建立。
(6)建立高屏地區水稻間歇灌溉之低碳栽培模式與示範
場域。
(7)紅豆品種鑑定技術開發。
(8)稻作數位育種平臺開發與決策模式驗證之研究-建置
水稻育種資訊平臺。
(9)園藝療育多元學習教案應用於高齡長者之健康促進
效益。
(10)高屏地區重要花卉品種選育。
(11)切花採後品質檢測端點建立-文心蘭。
(12)觀葉植物組織培養觀賞瓶技術開發。
(13)建立火鶴花商業品種健康種原生產與應用模式。
(14)高屏原鄉祭儀花卉及特色作物繁殖復育技術開發。
(15)高屏原鄉特用作物保種與利用。
(16)原鄉薑花及香花植物生產技術優化研究。
(17)高屏地區果樹品種改良。
(18)應用風洞試驗評估風速對熱帶果樹植株損害及生育
之影響。
(19)建立高雄地區玉荷包荔枝低溫量累積預測開花模型
及預警流程驗證。
(20)恆春地區玉荷包荔枝暖冬情境下之整合管理穩產技
術。
(21)高屏地區芒果乾旱逆境下灌溉及肥培管理精準化技
術建立。
(22)公私協力推動熱帶果樹智慧農業生態系之建構。
(23)臺灣鳳梨外銷中長程市場貯後品質穩定之研究。
(24)高屏地區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
(25)高屏原鄉作物高值化加工技術開發。
(26)建立芒果外銷品質優化技術。
(27)毛豆品種改良。
(28)毛豆外銷專區機械化精準生產技術研發。
(29)毛豆外銷專區水分逆境下致災氣象田間調適管理技
術建立。
(30)戰略作物高通量田間表型體分析平臺之建立-臺灣
毛豆數位育種關鍵技術之建立。
2.作物環境:
(1)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恆春及大樹荔枝。
(2)生物農藥用微生物之雛型配方研發。
(3)鏈黴菌HLA44及35-2菌株試量產配方研發。
(4)高屏地區重要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技術之建立與
優化。
(5)紅毛丹周年病蟲害監測調查及防治資材篩選。
(6)建立檸檬關鍵病蟲害合理用藥管理之永續生產技術
。
(7)高屏原鄉雜糧作物病蟲害資訊建構與友善管理技術
開發。
(8)精準用藥智能助理服務-高雄場。
(9)高屏地區特色果樹肥培技術之建立(蓮霧及荔枝肥培
技術)。
(10)微生物產品套組於洋蔥健康管理的應用。
(11)芒果穩定開花、授粉及著果肥培與管理技術建立。
(12)高屏地區棗園草生栽培耕作模式研發以評估土壤增
匯效益。
(13)二種不同類型生物炭對長期及短期作物生長及土壤
碳匯影響評估(2/2)。
(14)沼液沼渣利用生物性肥料開發-以中央畜牧場為例
。
(15)授粉/採摘自主移動機器人系統場域測試驗證。
(16)115年高屏地區農業GIS土壤調查應用計畫。
(17)應用於鳳梨產業之省工機械研發。
(18)香蕉產業之省工機械研發(高雄場)。
(19)無人化自動割草機。
(20)電動式稻稈捆包機開發。
(21)鳳梨生產剩餘資源利用示範場域建置。
3.農業推廣:
(1)農業推廣促進ESG發展與輔導農民永續經營之研究。
(2)澎湖地區香茹作物在地食農教材開發與推廣。
(3)高屏部落農產業推動人才培育。
(4)高屏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智慧典藏及深化推廣
研究。
(5)高屏地區創新部落農業旅遊之研究。
(6)檸檬農產品碳足跡盤查。
(7)淨零排放知識觀念推廣及輔導執行-高雄場。
(8)強化農業從業人員「循環農業」意識。
(9)AI智慧知識問答系統建置計畫。
4.旗南作物:
(1)高雄區重要蔬菜育種。
(2)改善夏季豇豆種子短缺之高效採種技術。
(3)長期有機農法及有機蔬菜生產體系改進之研究。
(4)次世代農林種原方舟-高屏澎地區重要作物種原繁殖
。
(5)建構高屏地區抗洋蔥生育逆境之輪作技術。
(6)高屏原鄉作物生產環境調適技術開發。
5.澎湖作物:
(1)澎湖地區耐逆境南瓜及洋香瓜品種選育。
(2)澎湖地區香茹周年栽培技術建立與應用。
(3)牡蠣殼粉改質肥料對澎湖地區作物生產影響之研究
。
預期成果
1.農園作物:
(1)育成優質、耐逆境或抗耐病農園作物新品種:育成
抗葉稻熱病水稻品系1個,降低農藥使用量,以提升
產業競爭力,育成番石榴優良品系及蓮霧優良品系
各1個、花卉類選拔蘭花優良單株2個、選拔優良切
花火鶴新品系3-5個、薑荷花優良品系2個。
(2)研發農作物穩定生產技術:建立水稻高溫逆境調適
技術1項及收集水稻稻熱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病圃
多光譜資料,建立水稻病害預警機制,提升生產效
益,以強化產業競爭力。建立玉荷包穩定生產技術1
式、開發芒果灌溉管理技術1式、建置果樹智慧化栽
培示範場域1場、建立臺灣外銷鳳梨不同品種到貨品
質穩定性提升技術1項、高雄3號芒果外銷採後處理
技術優化1項及文心蘭切花採後處理流程作業指引1
項。
(3)輔導具有本土特色之優質農產品:輔導棗、芒果、
鳳梨、紅龍果、番石榴、百香果、蓮霧、檸檬及木
瓜等熱帶果樹優質安全栽培技術,提升品質及降低
產銷失衡風險,辦理技術講習及評鑑15場次,輔導
人數1,000人,辦理熱帶水果優質管理果園評鑑1場
;輔導外銷熱帶切花優質生產及採後處理技術30件
次,協助花卉產業人才培訓200人,提升臺灣花卉在
國際市場競爭力。
(4)因應氣候變遷淨零排放:完成水稻及大豆碳排基線
調查共2式,建立兩作物碳排係數,完善國家碳排清
冊。
(5)建立糧食安全體系:輔導優質水稻及毛豆、紅豆產
業,配合稻米產銷契作專區及大糧倉計畫,穩定稻
作及雜糧生產;開發紅豆品種鑑別技術1項,以提高
國產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安全。
(6)開發農產加工新技術與加值產品:開發芭樂半濕性
加工產品1項,建立臺灣油芒及黑小米高值化加工技
術2項,以提高國產農產產值。
(7)園藝療育多元學習教案應用於高齡長者之健康促進
效益:完成耐陰性植物種類篩選共5-8種、活動方案
設計1組、社福及長照機構進行示範推廣3-5場次。
(8)開發高屏原鄉作物生產技術:協助建立原鄉保種圃2
-3個,規模化種植原鄉特有祭儀花卉。協助建立原
鄉家庭農園試種場域1-2處。無償之技術推廣、專業
訓練活動與諮詢服務共計30場次。
2.作物環境:
(1)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落實農藥安全使用:
整合非農藥防治資材、微生物農藥、物理防治等策
略,精進或開發作物病蟲害綜合管理模式2項以上,
以減少農藥使用。針對荔枝、檸檬、紅毛丹及山芋
頭等作物關鍵病蟲害累積監測調查數據。進行4個荔
枝細蛾抗藥性基因調查,以及1種以上重要病蟲害藥
劑篩選,以利藥劑感受性預估。
(2)建立有益微生物應用技術:完成具果實炭疽病或洋
蔥黃萎病防治潛力之酵母菌或鏈黴菌菌株雛型配方2
式。建立鏈黴菌量產技術2式。開發植物保護用乳酸
菌量產技術1式。建立5種可促進植物免疫反應之har
pin蛋白商業量產技術,評估對細菌性軟腐病及病毒
病害防治成效穩定性。擴充現有生物製劑產品防治
應用範圍3種以上。建立微生物產品套組於洋蔥健康
管理之應用1項。
(3)建立精準施肥及作物需水灌溉等低碳栽培模式:建
立1項高屏地區特色作物蓮霧肥培技術、高屏地區棗
園草生栽培綜合管理技術1式、高屏地區農業GIS土
壤調查應用技術1項。
(4)開發農業省工機械:完成開發電動稻草捆包機、完
成開發無人化自動割草機並技轉1件、完成開發附掛
式鳳梨植株莖葉分離機並技轉1件、完成開發附掛式
田間雷射整平器並技轉1件、完成開發自主移動智慧
病害辨識精準噴藥機並技轉1件,建立授粉機器人驗
證示範場域1處。提高作業效率、紓緩農業勞動力短
缺、老化及人力辛勞情形,並提高農民收益與改善
作業環境,降低農民職災風險。
(5)農林剩餘資源利用:建立鳳梨全株利用示範場域及
畜牧場沼液應用場域各1處,以及生物炭土壤改良應
用示範場域2處,降低環境污染及碳排量,提高剩餘
資源附加價值及增加農民收益。
3.農業推廣:
(1)澎湖地區香茹作物食農教育教材開發與推廣:優化
在地食農教材1項、辦理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初階班及
專業人員訓練課程各1場次。
(2)高屏部落農產業推動人才培育:辦理「部落農業行
動學堂」4場次及部落交流活動2場次。
(3)高屏原鄉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智慧典藏及深化推廣
研究:優化部落典藏平臺內容20筆,培育在地田調
合作夥伴3人,辦理5場次數位典藏推廣。
(4)淨零排放知識觀念推廣及輔導執行-高雄場:完成農
企業淨零排放認知訪視資料3家、宣導農業部門淨零
排放政策12場次。
(5)強化農業從業人員「循環農業」意識:辦理25場循
環農業講習會,1,500位以上農友參加,並於講習前
發放問卷給農友,進行課前課後成效測試。
(6)農業推廣促進ESG發展與輔導農民永續經營之研究:
完成農業社會環境責任(ASR)環境面行為KPI盤點。
(7)高屏地區創新部落農業旅遊之研究:協助2個部落優
化其農遊場域、開發2款部落特色伴手禮及推出2個
療育型旅遊行程。
(8)AI智慧知識問答系統建置計畫:預計完成本場近10
年內文本資料蒐集,並針對本場所負責之目標作物
,如:芒果、柑橘類、百香果、豆科與葫蘆科等作
物,進行5年內相關出版刊物之資料清理與分類,以
作為後續AI模型訓練與應用之基礎素材,後續仍將
持續補充與修正。
4.旗南作物:
(1)研發生態有機農場之輪作系統及生產技術:利用本
場長期經營設置有機生態農場,建構自然生態經營
體系,研發有機耕作之有機友善輪作系統及非農藥
防治技術計2項,並輔導友善耕作及有機農業生產面
積3,000公頃,促進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建
構永續利用的友善生產環境。
(2)研發優質耐逆境的蔬菜新品種及生產技術:因應氣
候變遷,育成(篩選)耐逆境、高品質豆菜類、瓜果
類、茄子、秋葵等新品系3個,並建立蔬菜防災減災
生產技術1項,以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
(3)建立次世代農林種原方舟:參與國家種原中心種原
繁殖計畫,預計繁殖絲瓜種原40份及黃秋葵種原50
份,以維持作物種原多樣性並提供育種材料來源。
(4)開發高屏原鄉作物生產技術:建立臺灣油芒機械化
生產技術1項、成立原鄉部落現地保種圃2處,並輔
導部落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技術,提升原鄉部落農業
產值。
5.澎湖作物:
(1)研發香茹周年栽培技術1項,獲得最佳增施肥料組合
及分蘗側芽萌發新枝效率,達到最大推廣效益;完
成牡蠣殼粉不同粒徑及施用量於落花生試驗1式,建
立施用技術推廣供農民參考應用。
(2)育成優質、耐乾旱、鹼性土壤之南瓜新品系1個,及
完成南瓜18個種原純化及甜瓜15個種原純化。
(3)完成菌根菌對南瓜產量等性狀之影響研究1式;完成
澎湖地區2場防災示警推播工具之推廣,研發作物減
災調適技術,減少極端氣候對作物生產之影響,確
保糧食安全。
| 編號 | 科目 | 說明 | 數量 | 單位 | 單價 | 115預算 |
|---|---|---|---|---|---|---|
| 02 | 作物環境 | 本分支計畫係辦理病蟲害防治與農業環境改良等 各項科技計畫試驗研究工作,其中投注於原住民 族地區經費1,000千元。其內容如下: 1.業務費30,279千元。 (1)水電費1,000千元。 (2)電話費、郵資等10千元。 (3)資訊設備保養、維修服務及操作維護等300 千元(其中含資通安全經費282千元)。 (4)農地田間試驗、講習場地、器材及車輛之 租金等150千元。 (5)申請專利權等50千元。 (6)僱用約用人員協助辦理田間試驗工作等18, 500千元。 (7)委託機關學校及團體辦理鳳梨採收機採摘 機構建置等600千元。 (8)國內學術團體會費等5千元。 (9)辦公器具、文具紙張、油料、肥料、藥品 、試驗資材、電腦耗材與圖書等7,414千元 。 (10)印刷、清潔、保全、檢驗、專利申請、環 境佈置、勞務承攬及雜支等300千元。 (11)實驗室、倉庫、溫網室及其他建築之修繕 費等500千元。 (12)各項設施、機電設備、農機具與實驗儀器 所需之保養及維修等450千元。 (13)國內差旅費900千元。 (14)農機具、試驗材料及物品運送費等100千 元。 2.設備及投資545千元。 (1)購置電腦等315千元。 (2)購置冷氣等230千元。 |
30,824,000 | |||
| 2000 | 業務費 | 30,279,000 | ||||
| 2006 | 水電費 | 1,000,000 | ||||
| 2009 | 通訊費 | 10,000 | ||||
| 2018 | 資訊服務費 | 300,000 | ||||
| 2021 | 其他業務租金 | 150,000 | ||||
| 2024 | 稅捐及規費 | 50,000 | ||||
| 2033 | 約用人員酬金 | 18,500,000 | ||||
| 2039 | 委辦費 | 600,000 | ||||
| 2045 | 國內組織會費 | 5,000 | ||||
| 2051 | 物品 | 7,414,000 | ||||
| 2054 | 一般事務費 | 300,000 | ||||
| 2063 | 房屋建築養護費 | 500,000 | ||||
| 2069 |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 450,000 | ||||
| 2072 | 國內旅費 | 900,000 | ||||
| 2081 | 運費 | 100,000 | ||||
| 3000 | 設備及投資 | 545,000 | ||||
| 3030 |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 315,000 | ||||
| 3035 | 雜項設備費 | 2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