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5-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75頁
預算機關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43,271,000 元(
計畫內容
1.作物育種及栽培利用技術研發:   (1)高油酸落花生品種改良;大豆品種改良;低落粒性     及耐白粉病胡麻品種選育;低落粒性胡麻品種採前     乾燥處理技術建置;落花生澇害逆境下減災生產技     術;雲嘉地區毛豆最適灌水模式驗證及優化;次世     代農林種原方舟-南部地區重要作物種原繁殖。   (2)雲嘉南地區蔬菜品種選育;應用共砧嫁接改善番茄     生理障礙之研究;運用數位育種技術加速結球及不     結球白菜耐逆境及省工育種;嘉義原鄉鵲豆與金草     蘭保種繁殖技術;原鄉萊豆與薏仁友善栽培模式之     建立與推廣應用;草莓健康種苗生產鏈之建構;嘉     義縣設施小果番茄廢棄殘體現地處理示範場域建置     。   (3)雲嘉南地區重要果樹品種選育;雲嘉南地區耐候穩     產無花果試種及評估;麻豆紅柚果實品質改進技術     之建立;臺南地區文旦修剪廢棄枝條現地粉碎處理     示範場域建置及應用;建立麻豆文旦輸日採後癒傷     處理技術及貯運流程;臺南地區芒果氣候變遷下適     栽區之研究;西施芒果外銷採後處理技術之研究;     建立臺南地區黑葉荔枝及韌蒂龍眼低溫量累積預測     開花模型及預警流程驗證;國產高粱新素材加值技     術開發;開發黑豆植物基素材加值之應用研究。   (4)花椰菜紫斑性狀基因座定位;新世代基因改造生物     檢監測體系之建構;外銷文心蘭切花品質提升技術     之建立;切花採後品質檢測端點建立-蝴蝶蘭;阿里     山原鄉原生食用蘭花栽培技術建立;蝴蝶蘭商業性     狀表型體分析;精進蝴蝶蘭外銷生產技術之研究;     適合高溫環境栽培之洋桔梗及補血草花卉品種選育     ;高品質洋桔梗不整地生產模式之建立;雲嘉南洋     桔梗設施颱風淹水預防技術之建立。 2.作物生產環境技術研發:   (1)防治高粱紋枯病與白絹病微生物農藥篩選與防治效     益評估之研究;生物刺激素防治番茄病毒病之應用     評估;洋蔥重要病蟲害整合性防治;貝萊斯芽孢桿     菌TNB40、類芽孢桿菌TNB264及淡紫菌NH菌株試量產     研發;擺臂式噴藥車開發及小型害蟲防治應用;落     花生簇葉病病媒昆蟲綜合管理策略之探討;氣候變     遷下雲嘉南地區高粱病蟲害發生生態及綜合防治管     理之研究;精準用藥智能助理服務-臺南場;番茄健     康種苗與蟲媒病害管理模式優化推廣。   (2)循環養液介質栽培零排放模式建立;臺南地區水稻     與硬質玉米田碳排係數建立;豐華養豬場剩餘資材     循環利用示範場域之研究;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     測-土壤健康;雲嘉南地區農耕土壤碳匯資料建置與     估算;雲嘉南地區文旦及酪梨之草生栽培及土壤改     良資材農耕模式技術研發以評估土壤增匯效益;評     估雲嘉南地區酸性土壤施用生物炭對水稻生育影響     及碳增匯效益;精進友善菱角肥培管理與副產物再     利用技術;臺南地區利用沼渣沼液於毛豆及胡麻施     肥應用技術; 115年雲嘉南地區農業GIS土壤調查應     用計畫; 緩釋型肥料配方開發。   (3)厚殼絲瓜種子種植前處理機之研製;採種用蕹菜採     收流程整合技術之研發;電動農膜捲收機械開發及     研製;甘藍機械化採收技術之開發;應用於田間簡     易快速拆裝矮棚設施之機械開發;開發多功能之電     動履帶式平地果園高空作業機。 3.農業推廣與農民輔導研究:   (1)雲嘉南地區農業缺工措施調適之研究;有機農業食     農場域規劃輔導與教育推廣;雲嘉南地區在地食農     多元教材開發及應用之研究-以花生為例 ; 雲嘉南     地區園藝療育之健康促進效益評估及成果擴散。   (2)促進雲嘉南地區農民永續經營與ESG發展之研究;草     莓及大豆產品碳足跡調查資訊之建立;臺南區原民     部落農業經營模式輔導強化與培力在地人才之研究     ; 嘉義縣農會堆肥場域溫室氣體盤查資訊之建立。   (3)阿里山原住民族傳統農耕及飲食文化智慧典藏及深     化推廣研究; 阿里山部落農業旅遊價值共創之產業     間協作可行性調查與評估; 強化雲嘉南地區農業從     業人員農業循環認知 ; 雲嘉南地區農業淨零排放知     識觀念推廣及碳足跡數位工具輔導;臺南場AI助理     平台。 4.分場作物試驗研究:   (1)農業生態系長期生態監測-斗南分場水稻;洋蔥種苗     生產技術改進;設施短期葉菜有機栽培模式之建立     ;精進蕹菜種子純化及採種技術;微生物產品套組     於洋香瓜與香蕉健康管理的應用。   (2)水稻抗地方性流行病分子標誌平台的建置與應用;     高溫環境稻米外觀品質基因的定位與應用;南部地     區小尺度大宗作物輪作體系灌溉優化;雲嘉南地區     水稻穀粒充實期高溫逆境之營養調適技術驗證與推     播;稻作數位育種平臺開發與決策模式驗證之研究     ;建立雲嘉南地區水稻間歇灌溉之低碳栽培模式。   (3)臺南區玉米品種改良;玉米田溫室氣體排放模式建     立;雲嘉南地區硬質玉米淹水逆境下的減災管理技     術;雲嘉南地區高粱澇災氣象參數與減損資訊建立     。   (4)耐熱蘆筍品種選育;大蒜栽培暨貯藏管理技術精進     及推廣;夏季平地甘藍栽培技術改進及品種篩選;     耐淹葉菜品種省工栽培管理建立與示範;中南部農     電共生蔬菜作物栽培及效益評估;綠竹筍南部產區     灌溉及肥培管理技術優化;應用設施之葉菜周年生     產技術改進。  
預期成果
1.作物育種及栽培利用技術研發:   (1)完成4個高油酸落花生雜交組合及進行27個品系第二     、三年試驗;選育早熟高產10個大豆品系並晉級品     系試驗及區域試驗;完成3個胡麻雜交組合及15個低     落粒性和耐白粉病胡麻各級品系試驗;完成建立胡     麻機械採收採前乾燥及採後調製方式;建立落花生     澇害逆境氣候因子及驗證;在雲嘉地區驗證毛豆最     適灌水模式及優化;完成200個綠豆、49個玉米及51     個向日葵品系種原繁殖與農藝性狀調查。   (2)獲得優良雜交組合番茄5個、青花菜10個,並選出優     良自交系甜瓜4個、青花菜6個、茄砧3個;建立嫁接     根砧搭配降溫地膜及生物刺激素整合管理策略、穩     定高溫期番茄生產技術1式;建立小白菜耐熱及耐澇     評估指標至少30項以上性狀資料;蒐集至少2個鵲豆     種原完成繁殖與性狀調查、建立金草蘭微體繁殖種     苗之出瓶馴化與育苗條件;於原鄉建立友善栽培模     式,並推廣擴散至其他部落,以提升原鄉健康萊豆     與薏仁之能見度;建構草莓健康種苗供應鏈、強化     種苗品質並擴大健康種苗生產數量;建立設施小果     番茄殘體現地處置技術1式。   (3)進行柚類、芒果、紅龍果、龍眼及無花果品種選育     ,並初選芒果、柚類及紅龍果至少各2個優良品系;     初步建立無花果產期調節措施1式,供栽培業者操作     參考;建立麻豆紅柚果實品質改進技術1式,供栽培     管理之應用;建立文旦修剪枝條廢棄物循環現地處     理技術1式,供產業實際應用之參考;建立麻豆文旦     輸日採收後作業流程1式;配合團隊進行芒果產區生     育資料及氣象資訊收集,建立適栽區資訊1式;建立     西施芒果外銷果實套袋與綠熟果採收成熟度資料1式     ,以利外銷市場拓展;建立臺南地區黑葉荔枝及韌     蒂龍眼低溫量累積預測開花模型及涼溫不足之預警     系統1式;建立無麩質穀粉配方及其應用1式;建立     黑豆植物蛋白複合素材之配方製程條件1式。   (4)完成花椰菜紫斑特性數量性狀基因座分子標誌驗證     ;完成基改玉米檢測技術之定量方法改進;完成文     心蘭不同補光處理對生長與切花開花品質影響之季     節評估分析1式,持續建立光環境管理基礎數據;持     續優化蝴蝶蘭外銷切花採後處理流程,建構標準作     業流程1式,提升產品品質與穩定性;建立黃花石斛     種苗繁殖與移植技術1式,並於阿里山新美及茶山部     落進行試種,並進一步分別建立假球莖生產與催花     所需之肥培管理與栽培技術;建立一套線上數位育     種平台,供育種資料匯入、查詢、比較、分析,並     開發商業性狀表型體自動拍攝及調查系統1組,減少     調查時間及人力、統一資料規格及數位化;開發添     加臺灣在地資材或農業廢棄物之蝴蝶蘭替代介質及     配套之栽培方法1式;選育優良洋桔梗雜交品種,預     定可得到2-4個優良品種;補血草屬花卉選育2個耐     熱品種進行商業栽培評估,並命名1個新品種;洋桔     梗收穫後不整地接續種植,可增加栽培週轉率1個月     及節省整地之人力50%,達到節能減碳之目標;建立     防風處理設施黑網覆蓋、中柱支架及阻尼器之操作     流程各1式,淹水處理之防水檔板及感測式自動抽水     機之處理測試各1式。 2.作物生產環境技術研發:   (1)篩選出至少1種可有效預防性防治高粱紋枯病與白絹     病之微生物農藥,降低化學農藥使用,並確保高粱     之收成;開發生物刺激素複方,測試配方以降低溫     室小果番茄病毒病的比例,目標至少降低50%病毒病     的發生率;針對雲嘉地區洋蔥主要病害防治,篩選     至少1種具效益之微生物製劑或非農藥防治資材;優     化貝萊斯芽孢桿菌TNB40、類芽孢桿菌TNB264及淡紫     菌NH等三種菌株量產條件及測試雛型配方田間確效     性;完成擺臂式噴藥車開發,並於1處設施番茄園進     行小型害蟲防治試驗至少1場;建立落花生葉蟬與簇     葉病之IPM管理技術,有效防治田間病蟲害發生;評     估登記於水稻之微生物農藥對高粱紋枯病之效用,     並測試適用化學藥劑對莖潛蠅之防治效果,作為後     續高粱病蟲害整合管理策略與防治資材登記之依據     ;發展智能用藥建議模組,整合合法用藥資訊與抗     藥性管理建議,避免因用藥錯誤或重複施藥導致的     藥害風險,提升作物品質與安全性;結合健康種苗     、蟲媒監測、物理防治(如防蟲網、防蟲布)、天     敵防治、生物製劑與化學藥劑輪用等策略,建立標     準化整合病蟲管理(IPM)模式,提升生產穩定性與     風險應對能力。   (2)建立溫室瓜果類循環養液介質栽培零排放模式,完     成溫室瓜類2作,水分利用效率與氮肥利用效率較土     耕栽培提升10%以上;建立臺南地區水稻與硬質玉米     於氮肥4級下N2O-N/N排放係數與慣行栽培下的基線     碳排係數;建立養豬場所產生沼渣、沼液等剩餘資     材循環再利用模式,完成沼渣沼液成分分析20件、     沼渣沼液施灌農田土壤,土壤及地下水的環境監測     及採樣調查10件,建立養豬場沼渣、沼液循環再利     用示範場域1處;建立土壤健康評估方法1式,並將1     14年及115年監測數據轉換為土壤健康指數,比較不     同耕作模式土壤綜合健康狀況;利用獨立數據驗證D     AISY土壤有機碳模型模擬成效,並以模型評估玉米     田土壤之碳匯變化;完成文旦及酪梨園區於草生栽     培模式下對於土壤碳儲量之初步評估及敷蓋對於土     壤碳儲量之影響;初步評估生物炭對於酸性土壤與     水稻生長之影響;改善菱角友善栽培環境,提升肥     效,提供施肥管理供農民參考,尋求副產物再利用     途徑;進行臺南地區畜牧場之沼渣沼液氮、磷及鉀     等營養元素含量分析20件。建立臺南地區毛豆及胡     麻施用沼渣沼液應用技術,並撰寫施用要領,作為     農民施用沼渣沼液應用作物的建議;提供農業部GIS     平台雲嘉南地區土壤資料500筆,並藉由資料標準化     與時序變化分析,透過視覺化方式呈現土壤性質變     化趨勢;完成緩釋型肥料於不同酸鹼值之初期溶出     率與田間施用評估。   (3)解決目前育苗作業厚殼種子需進行剪開問題,並達     成機械處理後種子發芽率80%以上;開發採種用蕹菜     收穫相關機械,整合採割機械及後續收穫流程,減     少人工作業時間50%以上,提升機械化;完成電動農     膜捲收機械田間試驗,提升電動農膜回收機械農膜     回收率80%以上;甘藍採收機的應用能提升2-3倍的     採收效率,並大幅降低甘藍採收成本及採收過程中     的耗損;發展能應用於田間矮棚設施之簡易快速拆     裝機械,減少人工作業時間50%以上,提升機械化並     保護田間蔬果類作物;開拓電動履帶式平地果園高     空作業機使用功能,提升20%的採收效率,增加果樹     採收效率,減少果實搬運過程的人力需求。 3.農業推廣與農民輔導研究:   (1)輔導地區型專職工班建立,調整農業產業人力結構     ,鼓勵跨域從農,提升青農留農率10%以上;建立     完整農業專業人才培育制度, 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增加農民收益;強化食農教育與有機農場實務輔     導與推廣,提升農民整體永續經營及食農在地品牌     辨識度,優化產出落花生國產農產品課程教案、教     材及實作體驗活動模組1項,並培育食農教育多元推     動人力,使其融入教學課程,讓食農觀念向下扎根     ,提高國產食材之消費量及農村經濟;導入療癒景     觀之園藝療育活動處所1處,辦理及參與推廣活動1     場,產出推廣文章1篇、實作方案課程2組、出版教     材1套,療育技術輔導與諮詢服務10件,鏈結跨域產     業推動園藝療育發展應用,強化國人對農業多功能     價值之認同。   (2)協助建立雲嘉南地區重要產業ESG行動指引,並匯集     產官學三方意見調整與導入ESG行動指引簡易自我檢     核表;傳遞農業淨零排放知識與組成課程規劃團隊     ,完成雲嘉南地區大豆與草莓成本效益產出碳排效     益調查及碳足跡建立,推估產生碳排放量數據與效     益,建立農產業經營模式的減碳效益評估;以盤點     商業模式關鍵因素為基礎,協助整合部落內部及外     部輔導資源,透過個案研究歸納的輔導措施,協助     後續各項輔導行動執行,推動原鄉農產業群聚永續     發展;完成嘉義縣農會轄下堆肥場場域碳盤查1式。   (3)進行阿里山部落傳統農耕與飲食文化知識盤點,以     照片、影片等方式典藏於數位平台;完成阿里山原     民部落經營周邊農業資源及部落文化等資源盤查,     蒐集並協助優化部落農業旅遊路線規劃,並提供伴     手禮等包裝設計,以利其競爭力提升;辦理淨零排     放入門課程,協助農業從業人員認知淨零排放策略     措施,促進數位工具計算碳足跡使用率,以加速農     糧企業投入減碳行列;辦理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     用與減廢知識推廣與人才培育相關課程,藉以宣導     相關知識,提升農民與農民團體的系統化認知與落     實意願 ; 建立本場農業輔導資料庫,開發AI助理平     台,即時回覆農友問題。 4.分場作物試驗研究:   (1)完成長期生態監測水稻試驗第一、二期作種植及產     量調查分析;開發多格數洋蔥穴盤育苗技術;開發     葉菜生產之副產物(如蔬果殘體及格外品)轉化為有     機液肥於葉菜育苗及追肥之循環利用;進行蕹菜品     種收集及選種純化工作,及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     進蕹菜採種提高開花率,增加種子產量;應用土壤     綜合管理技術與共生型微生物菌劑,改善問題土壤     之洋香瓜生長,提升作物產量10~20%。   (2)完成1個優質多元化水稻新品系區域試驗評估,並技     術移轉1件;完成高溫環境下,影響稻米白堊質基因     之定位及應用於輔助選種;建立小尺度輪作體系灌     溉示範場域;建立水稻穀粒充實期高溫逆境之營養     調適技術1式;建立水稻粒數數位化系統1式;建置     雲嘉南地區水稻間歇灌溉之低碳栽培模式1式與示範     場域1處。   (3)選育豐產、品質佳、抗病且低投入,且性狀整齊之     玉米自交系300個,育成高產優質的甜玉米新品系3     個及節水耐旱硬質玉米新品系3個,可提供更優良的     玉米品種給國內農民種植;因應農業淨零碳排之趨     勢,蒐集硬質玉米作物田間溫室氣體排放及耕作參     數100筆與氣候參數800筆,驗證DNDC溫室氣體排放     模型1組,以建立符合雲嘉南地區硬質玉米栽培環境     下之溫室氣體排放估算模型;因應雲嘉南地區硬質     玉米與高粱淹水逆境,以主流硬質玉米品種(明豐3     號、泰子822、臺農7號)與高粱臺南8號,模擬在2個     不同生育期間蒐集每日最高氣溫、最低氣溫、相對     溼度、風速、日照時數及日雨量等氣象參數、淹水     逆境的生理指標3項、產量構成要素4項。   (4)篩選耐熱及產量增加10%之嫩莖高單支重蘆筍品系1     個,並進行10個優良雜交組合母系選種純化;完成     採收期高濕對大蒜烘乾品質影響評估1式;篩選平地     夏季適種甘藍商業品種或品系,並進行擴大栽培面     積試驗1場;完成2個耐澇葉菜品種淹水補救技術及     效益評估;完成2項蔬菜作物栽培生產試驗及作物病     蟲害整合管理測試,評估生產效益;建立綠竹筍水     分與生理反應關聯性分析1式;結合耐逆境品種與防     護措施之技術模組累積2項以上,完成場域驗證成本     、收益與防減災效益分析。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4 分場農業試驗研究 本分支計畫係辦理水稻、玉米、高粱、蘆筍、大
蒜、十字花科蔬菜、竹筍、洋蔥及外銷萵苣等育
種及栽培技術;研究稻田耕作制度等試驗,其內
容如下:
1.人事費137千元,係員工超時加班費。 
2.業務費40,943千元。
 (1)員工教育訓練費30千元。
 (2)水電費等2,443千元。
 (3)郵資、電話、數據、網路通訊費等285千元
   。
 (4)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操作等服務費575千
   元(其中含資通安全經費240千元)。
 (5)租用農地田間示範租金等230千元。
 (6)公務車輛使用牌照稅及汽車燃料使用費等1
   36千元。
 (7)公務車輛保險費等89千元。
 (8)協助作物試驗管理、品質分析、實驗紀錄
   工作等約用人員酬金17,846千元。
 (9)聘請專家學者出席費、講座鐘點費等30千
   元。
 (10)參加台灣農業灌溉協會等會費5千元。
 (11)事務用品、試驗資材、藥品、肥料、農藥
    、電腦耗材及油料等8,950千元。
 (12)印刷、保全、雜支及文康活動等經費1,76
    4千元。
 (13)辦公大樓、實驗室、倉庫等修繕費2,534
    千元。
 (14)公務車輛及辦公機具之保養、維修等295
    千元。
 (15)設施及儀器設備等保養維修費3,565千元
    。
 (16)國內差旅費1,996千元。
 (17)運送農機具及寄送種子、資料等運費170
    千元。
3.設備及投資1,848千元。
 (1)購置種子老化器等886千元。
 (2)購置電動搬運車等185千元。
 (3)購置電腦、文書作業系統等238千元。
 (4)購置冷氣機、飲水機等539千元。
42,928,000 45,790,000 -2,862,000 -6.25%
1000 人事費 137,000 102,000 35,000 34.31%
1040 加班費 137,000 102,000 35,000 34.31%
2000 業務費 40,943,000 43,510,000 -2,567,000 -5.90%
2003 教育訓練費 30,000 30,000 0 0.00%
2006 水電費 2,443,000 2,767,000 -324,000 -11.71%
2009 通訊費 285,000 275,000 10,000 3.64%
2018 資訊服務費 575,000 766,000 -191,000 -24.93%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230,000 30,000 200,000 666.67%
2024 稅捐及規費 136,000 134,000 2,000 1.49%
2027 保險費 89,000 86,000 3,000 3.49%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17,846,000 15,732,000 2,114,000 13.44%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30,000 40,000 -10,000 -25.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5,000 5,000 0 0.00%
2051 物品 8,950,000 11,509,000 -2,559,000 -22.23%
2054 一般事務費 1,764,000 1,522,000 242,000 15.90%
2063 房屋建築養護費 2,534,000 3,345,000 -811,000 -24.25%
2066 車輛及辦公器具養護費 295,000 246,000 49,000 19.92%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3,565,000 5,407,000 -1,842,000 -34.07%
2072 國內旅費 1,996,000 1,451,000 545,000 37.56%
2081 運費 170,000 165,000 5,000 3.03%
3000 設備及投資 1,848,000 2,178,000 -330,000 -15.15%
3020 機械設備費 886,000 1,668,000 -782,000 -46.88%
3025 運輸設備費 185,000 280,000 -95,000 -33.93%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238,000 60,000 178,000 296.67%
3035 雜項設備費 539,000 170,000 369,000 2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