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5-中央研究院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364頁
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025,969,000 元(
計畫內容
1.史學及考文研究:將以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文字  學四個學門研究領域為基礎,延續並發展跨學科整合研  究。此外,也將積極整理出版本院史語所典藏以及持續  經營擴充各種資料庫的內容與功能,提供學界利用。   (1)研究重點:     <1>歷史學。     <2>考古學。     <3>人類學。     <4>文字學。   (2)新興及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專書撰寫計畫。     <2>數位時代的閱讀與寫作。     <3>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       廣計畫:第十七期。     <4>臺灣史前玉器的生命史。     <5>中原考古報告整理出版及研究:殷墟西北岡西區       小墓、侯家莊、殷墟出土青銅器鑄銅遺物考古研       究等。     <6>療癒的身體:近代日本身體本位心理治療的歷史       。     <7>非文字途徑的認知、感知與知識形塑:以晚清民       國時期興起的博物館、實地調查、考古發掘為主       線的研究。     <8>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比較研究。     <9>《續高僧傳》研讀班。 2.民族學研究:持續依據台灣、中國與世界民族誌研究,  原住民族研究,宗教生活研究,文化與心理行為研究,  醫療與身體經驗研究,文化、心理與身體經驗研究,以  及文化生產與共作研究等領域為基礎發展研究。延續性  重點研究計畫包含:   (1)原住民族研究:觀星、天象與太陽:初探隘寮群魯     凱族的天空(天文)世界;建構原住民教育文化知     識體系計畫。   (2)醫療人類學:中國當代麻風救助與福音醫療英文專     書寫作;北部阿美族的mibahbah(驅疫儀式)研究   (3)民族、民間信仰與新興宗教:女武神:媽祖與何仙     姑武姓神格初探;怪手都市化與民間信仰︰兩岸宗     教場域中之政治治理模式與象徵歷程之比較;Solid     ifying Ethnicity,Asserting Land Rights and Ne     w Inequalities among the Bugkalot of Northern      Luzon, Philippines;緬甸Z世代的YouTube數位行     動主義;中國基督教的存有論問題;Critical Scri     pts:Christianity and Ethnicity in Reform Pol     itics;朝聖療癒的跨國比較之一:日本、韓國與巴     西;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4)文物、文化與文資:Art Toys:From Local Subcul     tures to Global Market;文化與政治共浪:當代     大洋洲地方及區域的文化/藝術節;博物館的宗教展     示與宗教交流;Global Imaginaries, Global Rela     tionalities, and Personal Projects;從美拉尼     西亞城市到全球港口:當代Port Moresby沿海石油     景觀。   (5)記憶與認同:腦神經科學與人類學文化理論;量子     力學與人類學的交互視域之一:觀測篇;Rethinkin     g Anthropology of Law I:The Search for a Law     ;關於「韌性」的政治心理人類學;力、形式湧現     、與個體劇場化:在生命中面向死亡的存在美學;     混合戰下的安全戰略與民事防護;Developing AI S     olutions to Detect and Analyze Disinformation      Across Online Platforms:Use“Taiwan Defeati     sm”As Example。   (6)社會文化心理:報概念與夫妻關係:家庭觀及互動     之作用;正念介入活動於台灣之特性分析:字詞分     析取向;歷史人口研究計畫。 3.近代史研究及史料搜集整編:根據研究領域持續進行政  治外交史、社會經濟史、文化思想史研究,並從事口述  歷史訪問、史料蒐集整編出版及胡適研究等計畫。   (1)研究重點:     <1>蔣介石研究。     <2>婦女與性別史研究。     <3>城市史研究。     <4>知識史研究。     <5>胡適研究。     <6>西學與中國研究。     <7>國家與社會研究。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蔣介石與國民政府體制及戰爭歷史研究。     <2>中日戰爭與東亞地緣政治秩序。     <3>冷戰體制下的文化政治與國共比較研究。     <4>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基層制度變遷。     <5>婦女、性別與家庭在近代中國社會中的角色。     <6>城市菁英、社會網絡與治理實踐。     <7>清末民初的產業轉型與經濟文化研究。     <8>法律制度與社會階層的歷史演變。     <9>胡適思想、現代知識建構與自由主義。     <10>醫療文化、公共衛生與知識傳播史。     <11>邊疆族群互動與東南亞華人離散研究。     <12>科學文化、教育制度與數位史料應用。 4.經濟研究:本院經濟所致力於基礎經濟學理論研究與國  家經濟發展政策的實務探討,115年將延續過往研究成  果,重點研究規劃如下:   (1)經濟預測。   (2)家庭與所得要素分配。   (3)非古典機率學框架下的個體經濟理論研究。   (4)應用因果推論方法與巨量資料分析臺灣重要政策議     題。   (5)財政政策在通膨扮演的角色。   (6)環境經濟與發展。   (7)面對碳定價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策略與成本效     益研析。   (8)總體經濟與經濟成長。   (9)經濟計量方法。   (10)國際貿易與產業政策。   (11)個體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   (12)COVID-19疫情對家庭財務行為的長期影響。 5.歐美研究:以歐盟、歐洲國家及美國等做為研究標的,  結合文學、歷史、哲學、法律、政治與社會等多學門觀  點,進行區域性及專題研究;並透過定期學術研討會之  舉辦,以擴大研究規模且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   (1)研究重點:     <1>歐美文化發展研究。     <2>當代歐美哲學新發展趨勢研究。     <3>歐盟條約、憲政主義、對外關係研究。     <4>美臺中關係理論與政策研究。     <5>歐美社會發展與政策研究。     <6>氣候變遷:人文社會跨領域觀念實驗室。     <7>AI治理:觀念實驗室。     <8>不只是性別:多樣、多元與哲學觀念實驗室。     <9>高齡化與生命歷程:觀念實驗室。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英美文學、歐美社會重要議題等研究。     <2>當代歐美社會、人文、法律等哲學新發展。     <3>歐盟氣候變遷、能源安全、人工智慧AI、臺灣與       歐盟關係等研究。     <4>從政治學、歷史、法律的角度來探討美臺中關係       。     <5>歐美人口與家庭、歐美社會階層等研究。     <6>歐美與臺灣氣候變遷議題之跨領域觀念。 研究。     <7>生成式人工智慧(AI)在可預見之未來對社會所       產生之深遠影響。     <8>從性別、女性主義、公民、心智、語言、政治、       法律之哲學,探究多元議題。     <9>高齡化趨勢下,社會、家庭的結構變化及對高齡       照護需求之研究。   (3)歐美研究人才培育:     <1>提供本國碩、博士生歐美研究論文發表平台及學       術交流機會。     <2>提供博士生培育計畫及獎助金等機會。 6.中國文哲研究:設有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中國哲學  、比較哲學、經學文獻五個研究室,在文學、經學、哲  學方面致力於多元創新的議題開發,共同特點為:(一  )對文獻的細讀與深讀(二)跨文化與跨地域的視野(  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1)具體研究方向:     <1>「修辭與跨學科研究」:將處理修辭與宗教研究       ,對不同宗教的經典文獻進行修辭分析,探討各       類修辭方法如何在不同宗教脈絡中被運用,乃至       於其傳播與傳承,邀請學者來所演講,宗教語言       與修辭策略的使用會是重點。     <2>「來去烏/異托邦:華語文學文化中的跨文化時       空建/解構」:本計畫將以烏托邦/異托邦的概       念作為思考的理論框架,探究(後)現代性背景       上現當代華語文學文化中的歷史文化空間想像與       配置。透過對烏托邦、惡托邦(反烏托邦)、異       托邦的觀照,可以深入現當代華語文學在各類跨       文化脈絡的交匯點上所呈現的複雜面貌,細察其       中的歷史話語軌跡。     <3>「跨文化視域的東亞物思維」:本年度主題由跨       文化哲學的角度,深入東方哲學與歐陸哲學對「       物」本質的跨文化對話、詮釋方法與思想意涵、       道與氣與物之相關性等議題。根據當代的對物態       度,可進一步探究更深刻的文化條件與價值體系       ,重新思考當代人類所遭遇的困境。     <4>「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II)—經史文哲多       邊對話的「經典」」:本研究計畫為承繼前計畫       「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的第二期,提出現       代學術研究中,「經學」方面的「繼古以開新」       ,意在回歸「經學」作為一個學術文化的「主體       性」,包括主體信仰與主流價值的本質,以冀取       得現代學術中屬於「經學」的研究成果。   (2)單位內新興研究計畫:     <1>異人類:本計畫以「異人類」為主題,審視傳統       學術與當代人文現象,藉此檢視當前人類知識狀       況與社會生命處境,反思當代人文價值,更將回       應當前對於科技社會與人文典範的重新思考。     <2>漢喃文獻與越南傳統知識建構:本計畫以越南傳       統漢喃文獻資料為基礎,結合數位人文分析工具       、古典文獻學、東亞文化交流、思想史研究方法       進行研究。     <3>高齡研究的文藝理論與應用:本計畫主要分為兩       大方向進行。首先,計畫將鑽研古今中外論「老       年」與「高齡」之人文專書與文藝理論。其次,       本計畫將探討在當代社會中,跨領域、跨學科與       跨文化的人文學者可以如何運用文藝理論,協助       高齡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福利、心理、身體       、醫療等各層面上,邁向理想發展的未來。 7.台灣史研究: 繼續推動六個研究群研究工作,並積極  規劃集體研究計畫及史料整理。   (1)社會經濟史研究。   (2)殖民地史研究。   (3)族群史研究。   (4)文化史研究。   (5)環境史研究。   (6)海洋史研究。   (7)檔案蒐集與典藏。   (8)口述歷史研究。 8.社會學研究: 包括了具體課題與建置大型資料庫:   (1)具體課題:     <1>家庭與人口:         #1.變或不變:住房與婚育階段的關係。         #2.世代與性別調查在台灣與法國。         #3.生殖資本與道德代孕:臺灣男同志跨國生殖           的階層化現象。     <2>經濟:         #1.全球能源轉型與資訊政治經濟數據庫之建置           與分析。         #2.階級群體與戰後台灣企業菁英的流動軌跡。         #3.從鋼鐵到矽晶圓:重探臺灣發展模式。     <3>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1.在數位波光的虛實網絡中尋找自我價值的真           實倒影。         #2.所得增加、位階提高、社會均富,若是不可           兼得,哪一個優先?     <4>族群與政治:         #1.「全球台灣」中文書稿寫作。         #2.戰爭的意義建構:對現代東亞四場戰爭的考           察(一)。         #3.中國民眾的民主態度、民族主義與武統台灣           看法。         #4.國家權力與臺灣社會。         #5.帝國與族群:五、六零年代美援政策下臺灣           的人員交換計畫。         #6.海洋、台灣的國族建構與文化創意產業:漁           村觀光旅遊的發展與變遷(五)。         #7.臺灣和東歐的威懾與永續政策。     <5>宗教:         #1.柬埔寨的臺商、中文熱與一貫道的信仰風潮           。         #2.臺灣民間武陣與武術的社會系譜研究。         #3.從系統理論的視角重新概念化「世俗化」與           「世俗主義」的嘗試。     <6>醫療:         #1.臺灣長期照護研究。         #2.生殖資本與道德代孕:臺灣男同志跨國生殖           的階層化現象。         #3.COVID-19醫療化、臨終道德困境與醫護人員           情緒勞動。         #4.智慧醫療的社會學探問。     <7>當前社會議題與新興議題:         #1.所得增加、位階提高、社會均富,若是不可           兼得,哪一個優先?         #2.智慧醫療的社會學探問。         #3.COVID-19醫療化、臨終道德困境與醫護人員           情緒勞動。         #4.臺灣長期照護研究。         #5.生殖資本與道德代孕:臺灣男同志跨國生殖           的階層化現象。         #6.全球能源轉型與資訊政治經濟數據庫之建置           與分析。   (2)建置大型資料庫:全球能源轉型與資訊政治經濟數     據庫之建置與分析。 9.語言學研究:可概分為形式語言學、語言類型學、歷史  語言學以及跨學科語言研究,另設置語音實驗室、認知  與神經語言學實驗室與數位語言資源工作室,依本院語  言所學術發展,配合全所人員之研究需要提供核心設施  、軟硬體支援與資源整合。以下就各項之研究內涵及其  115年度延續性與新興研究說明如下:   (1)結合形式語言學理論進行台灣境內語言之理論語言     學研究。     <1>延續性研究:         #1.跨語言的主語移位限制。         #2.泰雅語句末助詞的使用:跨方言與世代差異           (II)。         #3.祈使句與任意選擇性。     <2>新興研究:         #1.“的”與“的”字結構研究。         #2.臺灣南島語言副動詞結構分析。   (2)以田野調查及文獻材料進行語言結構、語言比較及     歷史演變研究。     <1>延續性研究:         #1.臺灣境內語言研究:            X1.泰雅語大興方言音韻。            X2.語言接觸以及語言演變。            X3.魯凱語比較研究。            X4.臺灣南島語言詞彙語意學研究:文化和語              言。            X5.Ogawa & Asai(1935)長篇語料的編譯整              理。            X6.卑南語及排灣語的訊息結構。            X7.卡那卡那富語和拉阿魯哇語之研究。            X8.閩客語音韻層次與共同詞彙對比研究。         #2.臺灣境外語言研究:            X1.漢藏語音韻語法調查研究。            X2.薩爾語言的聲音。            X3.中國海南省永興方言的聲調初探(II)。            X4.古今漢語方言關係的建構─以現代湘語為              觀察對象。     <2>新興研究:漢藏語系中部霍爾語長篇口語文本蒐       集分析。   (3)結合資訊工程及認知神經科學進行跨領域語言學研     究。     <1>延續性研究:         #1.建立漢語詞彙出現頻率,語境多樣性,與文           本語意變異性對應不同閱讀發展階段之語言           心理與神經指標資料庫。         #2.中文連續口語語意理解與語音形式研究:成           人及幼兒聲調變異研究。     <2>新興研究:臺灣閩南語音節層次與句層次的發聲       樣態:聲學與電子聲門儀之訊號分析。 10.政治學研究:   (1)臺灣政治與比較民主研究:     <1>中國印象調查研究:國際體系劇變下的美中臺關       係,2025-2028。     <2>軍事訓練與抵抗意志。     <3>極右政黨應對恐攻。   (2)中國大陸與政經轉型比較研究:     <1>經濟方策與高科技政治。     <2>中共的文化治理與體育宣傳。   (3)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     <1>川普主義:逐霸、重商與民粹。     <2>國際關係「戰略夥伴」的理論與實踐。     <3>中國網路主權論述。     <4>中國外交危機行為中退縮與加碼的不對稱聽眾成       本研究。     <5>國內政治變動與中國領導人出訪。   (4)亞洲政經變遷與全球民主發展:     <1>前威權政黨與民主發展。     <2>亞洲民眾對移民態度的變遷。     <3>感極化的跨國差異。     <4>媒體報導之精英提示的政策說服效果。     <5>東亞勞動市場彈性化的影響。   (5)政治學研究方法:     <1>跨國國會記名表決模型分析。     <2>政治制度的中介分析。 11.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以5個專題研究中心持續推動跨   領域研究:   (1)研究重點:     <1>政治思想研究。     <2>制度與行為研究。     <3>亞太區域研究。     <4>調查研究。     <5>地理資訊科學研究。   (2)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臺灣社會政治與道德價值調查、政治思想史、當       代華人社會的思想狀況:變遷與爭鳴、劇變下的       香港:一個跨學科的專題研究。     <2>網路經濟及電子商務研究、實證制度與誘因設計       、空間經濟與AI應用、創新與發展:AI時代之衝       擊。     <3>亞洲冷戰研究的反思與跨學科對話、亞洲地中海       的宗教、國家、移民與社會、亞際網絡:東亞、       東南亞與亞際連結。     <4>調查方法、多模態輿情資料研究方法初探、華人       家庭研究、民意與態度創新調查研究方法、比較       亞洲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調查執行與研發及研究事務管理與學術推廣。     <5>時空統計模型及地理空間人工智慧研究,發展環       境城市感知、以人為本的GIS及地圖人工智慧技術       ,掌握人口動態輔助政策決策。   (3)新興研究計畫:     <1>AI倫理與政治理論。     <2>演算法偏誤與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之比較研究。     <3>臺灣原住民青少年的認同、涵化與幸福感。 12.法律學研究: 115年度將繼續依設所規劃書所定之6大   重點研究領域,執行年度研究組群計畫。   (1)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     <1>行政數位化的法治課題:德國與臺灣。     <2>公共政策、民主建設與比較行政法(III)。     <3>國家為何違反國際人權條約:個人申訴案件之檢       視。     <4>人工智慧發展與人權保障Ⅲ。     <5>以資料為資本的新社會秩序與「資料化」技術的       人性與社會性極限:規範治理外的一個描述性考       察(第三期)。     <6>2026年比較憲法圓桌論壇。     <7>司法院大法官實證研究(ⅩⅣ):《台灣憲法法       院》英文專書寫作計畫(II)。     <8>歷史記憶的倫理(八)。     <9>人工智慧治理之政策與法律分析。     <10>行政機關中的法律人(五):當代台灣治理體制        的建立(1945-71)。     <11>誠信原則與消滅時效。     <12>誰是原住民族?:邁向「解墾殖」的原住民族身        分憲法理論。     <13>共同體成員身分理論:國籍、族群與邊界。     <14>殺人罪被告悔悟態度的探詢。   (2)新興研究計畫:     <1>理由論辯的法律哲學研究。     <2>自然作為權利主體?     <3>兩岸關係與法律(V):中共對台法律戰(I)。     <4>如何合理選任大法官? 13.人文館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人文館大樓清潔、保全   、機電、消防、空調設施、會議室設備等各項公共事   務維護費用,包含聯合圖書館所需之業務費與設備費   (圖書採購經費除外)。  
預期成果
1.史學及考文研究:   (1)同仁持續將研究成果撰寫專書出版,並配合本院史     語所100周年所慶出版「南港史語所世紀叢書」系列     ,預計超過20本,主題包含中國史、臺灣史及世界     史。   (2)數位時代,閱讀(reading)和寫作(writing),     都面臨革命性的變化。生成式AI的出現,更挑戰了     所謂原創的概念。本計畫將和資訊學家、哲學家、     科學史學者合作,探討數位時代帶來的改變。   (3)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改善與推廣     計畫:本資料庫已建立5萬餘筆Lapita陶器與遺址資     訊,擬檢視收藏內容確保資料完整與正確性,並持     續開發線上即時統計系統,提供學者及大眾利用查     詢。   (4)臺灣史前玉器的生命史:透過史前玉器研究,反映     出數千年來臺灣島內的在地文化之變遷,及其與海     外周邊區域的人們互動的情形,有助於釐清臺灣新     石器時代的特質,史前社會是否曾發展出階級社會     ,史前文化為何變遷等問題。   (5)中原考古報告整理出版:整理西北岡王陵區東、西     兩區的小墓資料,並透過隨葬品的類型學分析,探     討這群小墓在不同階段的墓葬數量與佈局發展,也     為出版預作準備。   (6)療癒的身體:近代日本身體本位心理治療的歷史:     探討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多種「身體本位」的心理     治療法,包括在地化催眠療法、靜坐呼吸法、各種     運動療法以及以身體活動或勞動為主要治療工具的     「精常道」與森田療法。   (7)晚清中國在外力趨迫下,逐步開放門戶,促成西學     東漸的再次發生,也將中國捲入新興知識系統的全     球化浪潮。本研究以非文字途徑的認識所運用的材     料、作法和建置為重,且希望能與過往偏向文字類     材料之研究成果有所互補,進而超越,有助於未來     具有歷史縱深的關照。   (8)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比較研究:持續進行新近楚簡     、秦簡、漢簡文字出土材料的研究以及重新整理、     詮釋、綴合舊材料(本院史語所居延漢簡),透過     比較研究,將有助於理解中國上古時期的律令、數     術與天文等社會制度與文化之發展。   (9)《續高僧傳》研讀班:透過精讀、現代語譯、註解     《續高僧傳》,希望辨析道宣撰寫該書的過程和意     圖;並規劃於本院史語所《古今論衡》陸續發表校     勘及譯註成果。 2.民族學研究:   (1)研究重點:     <1>「台灣、中國與世界民族誌研究」。從臺灣本地       與大陸各地,擴及香港、日本、韓國、菲律賓、       越南、緬甸、泰國、琉球、太平洋島嶼的所羅門       群島、美拉尼西亞、紐澳、英國、歐洲及東非等       地區,大幅擴張民族誌研究的地理範圍。     <2>「原住民族研究」。著重探掘臺灣原住民族的文       化傳統、文化邏輯與變遷中面臨的挑戰與回應,       發展及厚植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在       縱向與橫向比較視野下提供當代臺灣南島民族社       會文化研究的多元方向。     <3>「宗教生活研究」。著重宗教在物質文化、飲食       衣著、空間佈署與身體經驗等生活面向的展現,       凸顯在地活動的文化實踐與民族國家地方性建構     abases)整合平台,以資料庫網站為據點,獲得更     多與國內外學術單位交流合作的機會。   (5)培育人才:舉辦博士後及博士培育人員工作坊,並     定期舉辦讀書會及學術演講;近史所博士生獎補助     計畫鼓勵國內近代史領域的學生2名;舉辦近代史專     題研習營。   (6)持續進行已通過之口述歷史計畫的記錄整稿工作,     送交審查後出版專書或投稿《口述歷史》期刊。   (7)以近代中國及臺灣之軍政及財經人物為中心,完成     年度檔案徵集、整補、修復、編目、檔案數位化影     像製作等工作。 4.經濟研究:   (1)學術表現:     <1>研究主題:理論與實證均衡發展,透過主題研究       群之深度議題探討,就當前全球與臺灣產業及社       會現象與長期發展提出具體回應。     <2>研究量能:秉持質量並重原則,精進既有研究優       勢,並開拓新興議題,以期在經濟學領域發揮更       深遠的影響力。     <3>研究成果:刊登於經濟學國際頂尖期刊,提高本       院經濟所及我國之學術地位,擴展學術發展的能       見度。   (2)人才培育:     <1>持續建構「跨國學術交流平台」,如學術研討會       、臺灣經濟研究研習營等,藉由傳承學術研究經       驗、議題的解析分享,激發更廣泛與新穎的研究       方法,發展更具研究深度的前沿議題。     <2>持續推動「學術人才培育計畫」,提供國內外攻       讀經濟學相關領域的博士生、有意願攻讀博士班       的碩/學士畢業生與在學生,參與本院經濟所各項       研究活動的機會,透過與本院經濟所研究同仁之       間的學術互動,擴展未來加入本院經濟所研究行       列的機會。   (3)社會貢獻:     <1>經濟預測分析:每半年發佈對國內總體經濟情勢       之預測展望與修正,作為政府與各界在研判我國       經濟情勢、制定政策時之參考。自112年起,進行       「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該調查可       做為瞭解通膨預期與總體政策執行之成效。     <2>善盡社會責任:舉辦「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       」等研討會,進行關鍵議題論壇,藉由產官學界       深度討論,提出政策性建議,作為施政參考依據       。自110年起於工商時報開拓「經濟思維」專欄,       針對當下社會關注的臺灣經濟議題提出評論,截       至113年底已累計發表71篇。 5.歐美研究:   (1)針對歐美文學與文化進行解析,從弱勢族裔的角度     研究對英美文化之認識;對歐美重要問題,如殖民     史、帝國主義與移民文化、環境議題等進行思辨。   (2)建立「語言」與「認知」的研究,以語言哲學、行     動哲學、科學認知、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跨學科切     入,深入研究歧見、AI偏見、認知作戰等重大社會     倫理議題並與內外學者剖析深化交流。   (3)除歐盟專題基礎研究外,並分析歐盟重要政策、對     外關係及對臺灣的意涵與啟示,尤以歐盟氣候變遷     與能源安全議題為重。透過跨學門整合及比較,提     供建議予產官學界及政府決策參考。   (4)以「臺灣安全國際化」的概況,分析臺灣在國際社     會的地位。   (5)研究歐美國家人口與家庭結構,少子化與高齡化造     成之勞動力不足、老人健康照護等議題及政策,並     省思臺灣相關政策下,跨國移民及學生之困境、受     教平等性等之議題。   (6)以「永續未來」為主軸,在氣候變遷下,研究政治     、文化與關懷倫理等帶來之侷限與契機,展現FFC的     環境保護理念及成果。   (7)將從法律、認知科學、人工智慧哲學、法理學與資     訊科學的不同面向,審視AI治理之議題,及基於權     利保護下的AI治理框架。   (8)期望相異又互補的研究,提煉出公民哲學「一個地     球、多樣人間」之史觀。   (9)深入理解高齡者老化及減少壽命差距的重要影響因     素。   (10)持續舉辦全國研究生歐美研究論文發表會、提供博      士生培育計畫及獎助金等機會,培養更多優秀歐美      研究人才並善盡社會責任。 6.中國文哲研究:   (1)「修辭與跨學科研究」:另擬開編一本《中國修辭     學百科全書》,廣邀本院文哲所內外對修辭學有興     趣的同仁參與撰寫。在本年度,亦擬召開一場為期     二天的國際學術會議,廣邀東西方的專家學者共同     與會。   (2)「來去烏/異托邦:華語文學文化中的跨文化時空     建/解構」:本計畫擬舉辦「革命.情動力:論烏     /異/惡托邦的跨文化時空體小說」國際學術研討     會,舉辦三場當代詩人系列座談會,邀請詩人與學     者對話,進行國際學術合作,另舉辦「系列演講」     約四至六場。   (3)「跨文化視域的東亞物思維」:本計畫擬舉辦一場     為期至少兩天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一場工作     坊;籌辦一場年輕學者論文發表會;舉行學術演講     五至六場。   (4)「經學繼古以開新議題研究(II)—經史文哲多邊     對話的「經典」:本計畫擬籌辦「經史文哲多邊對     話的『經典』」學術研討會;以「議題」為中心舉     辦工作坊及系列演講、座談,定期檢視研究成果。   (5)單位內新興研究計畫:     <1>「異人類」:本計畫預計以「異人類」為主題舉       辦工作坊、系列專題演講及座談會,以跨領域的       多元活潑方式促進學者間之對話,產生新概念,       發想新的研究方法。     <2>「漢喃文獻與越南傳統知識建構」:擬邀請以越       南為研究主題的學者進行實體或線上演講,分享       田野及資料蒐集的關鍵心得,也納入讀書會等形       式,打造研究平臺。     <3>高齡研究的文藝理論與應用:以觀念及實作兩軸       線為推展策略,舉行人文專書讀書會,邀請實務       應用經驗學者分享心得,藉著具體實作經驗展示       高齡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及困境,探索可能的實際       介入方案。   (6)「微學分課程」:本院文哲所整合所內文學、哲學     、經學研究人員,參照暑假學術營隊活動方式,推     出暑期「微學分」課程活動,以密集課程方式進行     方式,鼓勵積極參與,共同探索新觀念,培養發表     的能力。並配合獎助金的運用,以學生積極參與及     優良表現作為鼓勵的指標。 7.台灣史研究:   (1)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     <1>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2>舉辧演講或工作坊,培植青年學者。     <3>與日本經濟思想史學會共同舉辦工作坊。     <4>透過解讀研讀班,持續出版相關書籍,栽培訓練       博碩士班研究生。   (2)臺灣殖民地史研究:     <1>出版專書。     <2>透過解讀班,形成學術交流社群,並藉以培養博       碩士生史料解讀能力。     <3>舉辦研討會。   (3)臺灣族群史研究:釐清福、客、原住民族等多族群     在臺灣歷史上的遇合、衝突與融合,多重語言文化     互動關係等歷史事實與知識之建構,促使社會大眾     意識與理解人群認同如何形成。   (4)臺灣文化史研究:     <1>出版《近代臺灣政治思想史研究》。     <2>完稿《帝國檢閱與殖民地報刊》的部分章節。     <3>完成〈戰爭時期一個臺灣人的上海都市觀察〉一       文。   (5)臺灣環境史研究:     <1>撰寫專書。     <2>參與亞洲環境史學會雙年會。     <3>舉辦環境史講座及讀書會,邀集國內外學者交流       。   (6)臺灣海洋史研究:     <1>參與、舉辦海洋史讀書會與西班牙文獻解讀群。     <2>舉辦西班牙人來臺四百周年工作坊。   (7)檔案蒐集典藏:運用AI工具加值珍貴史料。開放獨     家典藏,深化臺灣史各個議題與面向之研究。   (8)口述歷史研究:進行訪談、記錄、整理與出版,供     各類主題學術研究所用。   (9)預計舉辦四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場工作坊,並出     版季刊《臺灣史研究》33卷1-4期(4冊)、圖書(     專刊*1、史料叢刊*4、口述歷史*1、工具書*1等)7     冊。 8.社會學研究:   (1)學術表現:     <1>提出臺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2>發展出獨特的觀點與詮釋。     <3>立基在臺灣社會的關鍵課題上,提煉出社會學的       基本議題。   (2)人才培育:本院社會所以從事社會學研究工作為主     ,但考量到未來整個學術社群的發展、並為本院社     會所儲備未來的人才,本院社會所同仁對於臺灣社     會學新生代的培育工作也投入心力,包括了:在國     內各大學授課、指導碩博士論文、指導本院的博士     培育生與博士後研究計畫學員,讓這兩類的研究人     才分享資深學者的研究經驗;並主持教育部高中生     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人才計畫及跨國人才培育計畫     ,為培養未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不遺餘力。本     院社會所經常舉辦的各種工作坊,如「春之鬧」社     會學研習營、博士後論壇,來訓練社會學界後起之     秀。透過這樣的努力,預期未來可以招募到優秀的     人才。自2018年秋天起,在本院國際處支持下,本     院社會所與臺大社會系、政大社會系與清大社會學     研究所,在博士班共同開設「公共議題與社會學」     課程,藉著整合師資、課程與提供獎學金,訓練優     秀人才,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臺灣學術人才。   (3)社會貢獻:     <1>支援臺灣社會學社群,提升臺灣社會學研究水平       。     <2>針對重大課題或公共爭議舉行學術研討會、演講       或錄製「知識科普」影片等,本院社會所成為提       供討論與理解這些重要事件與公共爭議的平台,       並且設定值得討論的議題。     <3>探討臺灣的集體認同及其在世界中的角色,增進       民眾與媒體對臺灣社會的理解。     <4>除致力於學術研究外,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預       期可以影響政府的公共決策與各種制度設計(如       產業發展政策、中國政策以及家庭人口政策之研       議等)。 9.語言學研究:   (1)學術表現:利用本土語言的優勢,透過不同觀點及     語言對象,並結合結構與類型、基礎與跨學科、延     續與創新,多面向展現本院語言所動能,來驗證既     有之語言學理論,進而提出創新見解。積極發表論     文、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學術組織,爭取國內外相關     領域及以議題之主導權。並且與國際知名出版社合     作發行《語言暨語言學》期刊以及系列專書等優質     出版品,提升研究出版之國際能見度與競爭力。   (2)人才培育:本院語言所對培育後進不遺餘力。通過     碩士後、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博士後研究學者等     各層級的培育方案,培養具備堅實語言學理論、研     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基礎的年輕研究人員。所內研     究人員長期指導或共同指導國內外學生的碩博士論     文,也在大學開設專業課程(國立台灣大學、國立     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     立清華大學)及提供學生於本院語言所參與研究活     動的機會。   (3)社會貢獻:以扎實的研究成果,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嘉惠學界。具體展現包括:積極配合院方辦理各     種科普活動。提供跨語言比較之研究成果,為國家     總體語言政策之建言。提供本土與臺灣南島語調查     結果,為教材編撰、族語復振、與族語教學等活動     ,以對族語復育保存盡一份社會責任。提供政府部     門專業諮詢及學術專業服務。在跨學科研究方面,     積極與資訊,神經科學等領域合作,建立口語與閱     讀發展之資料庫,研究成果除了授權產業之語言科     技發展與學界研究使用之外,也應用於語言教學,     口語與閱讀發展障礙之臨床診斷。 10.政治學研究:   (1)臺灣政治與比較民主研究:     <1>瞭解臺灣民眾在美中競逐下對美國和中國的觀感       以及對相關政策的態度。     <2>探討義務役軍人接受新兵訓練後的抵抗意志。     <3>分析歐洲極右政黨恐攻後溝通策略變化。   (2)中國大陸與政經轉型比較研究:     <1>探討全球化格局下,美國經濟政策與高科技產業       發展,並以韓國為例分析美國主導聯盟的成效與       中型國家的政策選擇。     <2>出版英文專書一本。   (3)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     <1>探討川普主義之重商與民粹面向如何影響美中爭       霸。     <2>探討亞太地區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與對臺灣外交       的啟示。     <3>分析中國網路主權對國際秩序規範的挑戰。     <4>以領土爭端情境為背景,透過實驗調查分析中國       政府外交政策不一致性所面臨的國內政治後果。     <5>一國的民主衰退會影響中國領導人訪問該國的機       率。   (4)亞洲政經變遷與全球民主發展:     <1>分析新興民主國家中當前威權政黨繼續存在時,       對民主發展的影響。     <2>瞭解政策與經濟對於民眾移民態度的影響。     <3>探索情感極化之跨國差異與相關影響脈絡。     <4>討論政策背書訊息是否能激勵民眾汲取更多額外       政策訊息。     <5>探討東亞勞動市場彈性化對政治行為與政治偏好       的影響。   (5)政治學研究方法:     <1>針對不同國家制度,建立記名表決模型。     <2>釐清調節效果與中介效果的差異,並探究聯合調       節關係。 11.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1)結合經驗性與規範性研究,探索臺灣公民政治道德     觀;探究傳統思想資源之當代表現與轉化潛能,比     較不同文化脈絡下政治思想之演變,分析並回應當     代華人社會之重要思想課題。預計舉辦2至3場大型     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多場專題論壇,並組織跨領域之A     I倫理議題工作坊。研究成果將集結為系列專書,或     於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出版。   (2)擴大網路經濟研究群體,以經濟學方法進行理論與     實證研究,為產業及政府政策提供具體建議;建立     電力與碳排管理的實證模型,探討政策如何能影響     能源使用與排放行為;檢視現有專利制度對新創與     研發的影響,針對跨國專利合作與技術外溢進行比     較研究,進一步探討專利審查與授權機制的優化方     向;探討少子化對研究發展及人才培養的影響等。     將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及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     。   (3)預期出版兩本專書,一本為「冷戰與移動」課題;     另一本為從邊民的視角爬梳中緬跨境邊民生活史之     民族誌專書。針對東南亞宗教,發展亞際宗教圖譜     的分析;馬來西亞檳城底層華人移工生命史;藉助P     eGIS探索氣味地景與全球化及城市轉型過程之間交     互作用的研究成果。   (4)穩健及優化線上會員資料庫品質、強化面訪調查資     料品質及降低無反應影響;優化網路數據資料、人     工標記媒合平台,探討政治行為與傳播間的關係;     擴展調查資料數據應用;完成家庭動態調查2026年     追蹤訪問,進行家庭動態調查跨波資料整併及加入C     NEF資料平台;以歷次世界價值觀調查資料進行民主     特質偏好的跨國比較分析;籌備幸福溫度計調查、     進行橫斷或連續性資料的整併、研發或優化新興研     究方法以擴展調查資料數據的應用;舉辦學術活動     ,發行《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期刊。   (5)針對多元型態之時空大數據,發展涵蓋「環境感知     」、「時空統計與數理模型」以及「地理空間人工     智慧」等技術,以進行資料之高效蒐集與整合分析     ,進而建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之時空資訊整合平台     與地圖人工智慧(Map AI)技術,增進對空間人文     學與人口動態(Human Dynamics)研究之解析能力     與應用潛能。預期研究成果將發表為學術論文10篇     ,並開發GIS應用工具與整合型平台,擴展地理資訊     科學研究領域之貢獻。   (6)探討演算法偏誤與錯假求職廣告對不同族裔與社群     的影響,與國際學術合作進行跨國比較,發表學術     論文,舉辦線上工作坊與演講。   (7)提供臺灣原住民青少年跨族群經驗、社會網絡關係     、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實證資料。 12.法律學研究:   (1)行政數位化的法治課題:德國與臺灣:有助於學術     研究量能的提升,並著眼於政府推動數位政策及法     制建置。   (2)公共政策、民主建設與比較行政法(III):將邀請     學者針對會議主題提交論文,並參與實質研討,會     後將洽國際學術出版社進行出版事宜。   (3)國家為何違反國際人權條約:個人申訴案件之檢視     :預計出版1篇學術文章。   (4)人工智慧發展與人權保障Ⅲ:預計出版1篇學術文章     。   (5)以資料為資本的新社會秩序與「資料化」技術的人     性與社會性極限:規範治理外的一個描述性考察(     第三期):預計舉辦三年計畫的總體回顧及成果分     享。   (6)2026年比較憲法圓桌論壇:具體的影響將顯現於在     研討會中發表與討論之文章的出版,以及論壇參與     者在未來的合作。   (7)司法院大法官實證研究(ⅩⅣ):《台灣憲法法院     》英文專書寫作計畫(II):完成《台灣憲法法院     》英文專書初稿4章,並進行成果發表。   (8)歷史記憶的倫理(八):預計集結成以英文撰寫、     國際出版的論文專書。   (9)人工智慧治理之政策與法律分析:分析英國、澳洲     之AI管制策略,並比較綜整美國、英國、澳洲及歐     盟之AI管制框架以建構我國AI管制法制之基本法律     規範。   (10)行政機關中的法律人(五):當代台灣治理體制的      建立(1945–71):預期完成期刊論文1至2篇,並      舉辦學術研討會。   (11)誠信原則與消滅時效:預計完成1篇論文,並投稿      於TSSCI期刊。   (12)誰是原住民族?:邁向「解墾殖」的原住民族身分      憲法理論:對於憲判字111年第4號與第17號判決,      以墾殖研究的角度批評並分析原住民族身分建構的      自治。並分析族群身分要素與自由憲政民主國家的      公民身分理論的矛盾或連動。   (13)共同體成員身分理論:國籍、族群與邊界:預計在      子題內容上寫作,以拉近政治理論、憲法理論與國      際法三者間對同一個議題的討論距離,作為年末的      研究成果報告。   (14)殺人罪被告悔悟態度的探詢:學術成果包括1至2篇      涵蓋殺人罪被告犯後態度的現況描述、判決中法官      對悔悟行為的評價,以及基於各種可觀察到的被告      行為和法官評價。   (15)理由論辯的法律哲學研究:撰寫《理由論辯》的學      術性專書初稿。   (16)自然作為權利主體?:預計完成2篇學術論文。   (17)兩岸關係與法律(V):中共對台法律戰(I):研      究中共對台法律戰在不同層次展現出之態樣,包括      國際層次、兩岸層次以及個人層次。   (18)如何合理選任大法官?:釐清造成爭議之癥結在於      大法官之選任、澄清學理對大法官選任制度的若干      誤會、確認憲法審判制度的功能、借鑑德國聯邦憲      法法院法官選舉制度,提出改革建議。 13.人文館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 本館各項公共事務費用   集中,單獨成立為一分支計畫,由輪值所(處)單位   掌握全館公共事務經費支用與核銷情形,將得以撙節   經費支出;本館各所(處)中心之兼辦會計及總務人   員亦不須另行處理採購、經費核銷程序,可減少人力   資源重置浪費情形,增加行政效能。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6 中國文哲研究 本年度預算數59,295千元(含資通安全經費800
千元),係辦理以古典文學、近現代文學、中國
哲學、比較哲學、經學文獻五大研究領域,致力
於開展多元創新的研究課題,較上年度增列3,71
6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等計
 587千元。
2.水電費計1,684千元。
3.電話、郵資及傳真費用等計650千元。
4.權利使用費計820千元。
5.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硬體設備租用等計1,05
 0千元。
6.事務機具等租金計350千元。
7.規費計10千元。
8.法定責任保險、房屋建築火災保險費等計30千
 元。
9.兼職費計324千元。
10.約聘僱助理人員19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17,
  709千元,工讀生4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300
  千元,臨時工19人酬金計5,800千元,國外專
  家學者來台費用等計900千元,共計24,709千
  元。(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11.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審查費等計1,800
  千元。
12.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45千
  元。
13.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15千
  元。
14.發電機油料等計10千元,消耗品計800千元及
  非消耗品計300千元,共計1,110千元。
15.大樓清潔費、舉辦研討會、研究報告、資料
  袋、保全服務費、辦公用信封等印刷費計7,2
  24千元,員工32人文康活動費計96千元,共
  計7,320千元。
16.辦公室及研究室養護等計1,268千元。
17.電梯、空調、發電機、消防及事務機具設備
  等保養費用計2,288千元。
18.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200千元。
19.赴大陸地區開會等旅費計105千元。
20.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337千元。
21.運輸搬運費用及快遞等計20千元。
22.短程車資計50千元。
23.機械設備費計2,750千元,包括:變壓器設備
  等。
24.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1,550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1,450千元:機架型網路資安
   伺服器。
 (2)軟體購置費計100千元:伺服器備份軟體。
25.雜項設備費計10,123千元,包括:
 (1)電梯電纜及冷氣設備汰換等計1,123千元。
 (2)研究用中外圖書及期刊等計7,050千元。
 (3)電子資料庫設備費計1,950千元。
26.博士生10人獎助學金計100千元。
59,295,000
2000 業務費 44,772,000 50,750,000 -5,978,000 -11.78%
2003 教育訓練費 587,000 1,682,000 -1,095,000 -65.10%
2006 水電費 1,684,000 1,840,000 -156,000 -8.48%
2009 通訊費 650,000 350,000 300,000 85.71%
2015 權利使用費 820,000 1,250,000 -430,000 -34.40%
2018 資訊服務費 1,050,000 1,220,000 -170,000 -13.93%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350,000 300,000 50,000 16.67%
2024 稅捐及規費 10,000 6,000 4,000 66.67%
2027 保險費 30,000 20,000 10,000 50.00%
2030 兼職費 324,000 180,000 144,000 80.00%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24,709,000 33,408,000 -8,699,000 -26.04%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1,800,000 2,020,000 -220,000 -10.89%
2042 國際組織會費 45,000 3,000 42,000 1,40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15,000 7,000 8,000 114.29%
2051 物品 1,110,000 1,355,000 -245,000 -18.08%
2054 一般事務費 7,320,000 5,151,000 2,169,000 42.11%
2063 房屋建築養護費 1,268,000 475,000 793,000 166.95%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2,288,000 475,000 1,813,000 381.68%
2072 國內旅費 200,000 400,000 -200,000 -50.00%
2075 大陸地區旅費 105,000
2078 國外旅費 337,000 511,000 -174,000 -34.05%
2081 運費 20,000 60,000 -40,000 -66.67%
2084 短程車資 50,000 15,000 35,000 233.33%
3000 設備及投資 14,423,000 10,267,000 4,156,000 40.48%
3020 機械設備費 2,750,000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1,550,000 4,870,000 -3,320,000 -68.17%
3035 雜項設備費 10,123,000 5,397,000 4,726,000 87.57%
4000 獎補助費 100,000 2,588,000 -2,488,000 -96.14%
4050 對學生之獎助 100,000 2,588,000 -2,488,000 -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