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15-中央研究院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340頁
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2,031,590,000 元(
計畫內容
1.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 探索植物和微生物執行生物功  能的關鍵智識,相關計畫可分為四大領域,說明如下:   (1)染色體、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針對水稻及玉米等     關鍵作物,結合高解析度顯微鏡技術、影像分析、     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探討植物適應環境之基因表     現調控。此外,也利用基因體及蛋白質體學研究策     略,分析環境微生物及病原菌與宿主互動關鍵因子     。   (2)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在細胞層次探討植物及真菌在     發育過程中之相關調控機制,聚焦功能性研究。   (3)植物與環境交互作用:針對光照、溫度、乾旱、鹽     逆境等因子,探究植物如何藉由調控基因表現量、     替代性RNA剪接等機制適應環境變化。   (4)植物與環境微生物學:持續進行植物病原及環境微     生物之種原蒐集,並針對這些生物資源在遺傳及表     型之多樣性進行探究,以瞭解關鍵之遺傳變異及可     能之應用。此外,針對植物與病原菌之交互作用將     聚焦於分子互動之機制,藉以在植物免疫學領域有     所突破。 2.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的長程規劃聚焦於分子、細胞及生物體層面,探討細胞  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生物體的發育與適應,推動基礎生  物與醫學研究。細生所的四大研究領域和內容如下所述  :   (1)細胞功能障礙:研究細胞生理失衡引發的疾病機轉     ,開發針對癌症、新興感染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的新     型治療技術,包括抗菌胜肽、雙價核酸疫苗和治療     性抗體等,以加速新藥研發。   (2)生態、演化及發育:利用發育遺傳學與基因體學技     術,從比較生物學角度研究胚胎發育與演化機制,     並探索海洋動物在氣候變遷與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機     制,評估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   (3)神經科學:研究神經系統的發育與疾病,包括視覺     、嗅覺及記憶神經元的分子機制、大腦迴路可塑性     與突變導致的病理,深入理解神經系統對行為及動     物生理的影響。   (4)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探討幹細胞與組織再生的調     控機制,研究代謝與環境因子對疾病的影響,並結     合基因編輯與類器官科技,開發針對多種人類疾病     的新療法。 3.生物化學研究:   (1)宿主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I     BC)研究人員探討宿主與微生物系統中蛋白質以及     醣類和蛋白質之間的分子互動,這些互動各有利弊     。以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為例,這些相互作用對健康     有著深遠影響,並能有助於尋找解決社會性重大疾     病的方案,例如呼吸道感染等。   (2)細胞內外聯繫與訊息傳遞:跨越細胞膜的訊息傳遞     對各種生物過程及疾病機制至關重要。本所研究人     員在分子層面上深入研究細胞膜動力學及細胞內外     的訊息傳遞機制。   (3)細胞衡定的調控:細胞衡定是指細胞維持內部穩定     的能力,當這一平衡被打破時,可能會導致疾病的     發生。本所研究專注於探討調控這一平衡的分子機     制,涵蓋自噬作用、泛素化、蛋白質折疊、質量控     制及氧化還原調節等。   (4)合成生物學:本所的研究涵蓋基因編輯、細胞與蛋     白質工程與設計、生物催化劑優化,以及天然產品     的生物合成等領域。 4.生物醫學科學研究: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48位研  究人員,依研究專長分為四個研究群組,進行延續性重  點研究計畫:   (1)神經科學:運用先進技術探究記憶、情緒、運動協     調等大腦功能的分子與神經迴路機制。透過影像、     電生理、腦類器官及小鼠模型等工具,研究阿茲海     默症、亨丁頓舞蹈症等疾病的致病機制並開發治療     策略。   (2)心臓血管疾病:持續探討不同的基因與蛋白質在各     種心血管與代謝疾病中之功能與角色,著重心血管     受損組織修補再生、心肌再生、心律失常、心臓瓣     膜疾病、血管新生、器官纖维化等。   (3)感染性疾病奥免疫學:致力於研究人類病原體與免     疫相關疾病,研究重點包括流威、冠狀病毒、B型肝     炎等病原體及氣喘、發炎性腸病等免疫疾病。開發     次世代疫苗及新型療法,例如單株抗體及免疫調節     劑。   (4)癌症:專注於解析癌症的基本機制,如表觀遺傳變     化、細胞週期調控及訊息傳遞,,並運用生物資訊     學及多體學技術深入探討癌症的基因與轉錄特徵;     研究腫瘤異質性及微環境對免疫療法效果的影響,     藉此克服治療抗藥性。   (5)痠覺研究:聚焦於慢性痠痛的致病機制,探討基因     與風險因子、組織酸化的止痛機制,及脊髓和大腦     在疼痛中的角色。提出「疲覺理論」,區分痠覺與     痛覺,並研究酸敏性離子通道和膜蛋白受體的影響     。   (6)數位生物學:運用大數據分析,數學建模及人工智     慧,研究生物現象的跨領域科學。透過分析轉錄體     、蛋白質體及代謝體等多層級資料,探究從正常到     病理的生理變化機制;進一步發展RNA修飾的偵測與     計算技術;運用AI奥建模方法解析神經細胞大量電     訊號與鈣離子訊號,以理解神經網絡中的計算與訊     息迴路傳遞機制。   (7)奈米醫學:聚焦於開發精准調節抗原與佐劑成分的     奈米疫苗、無偏頗T細胞增生技術及新型藥物傳導技     術,以增強抗癌及抗病毒免疫反應;利用奈米科技     促進心肌再生;研究抗聚乙二醇(PEG)抗體對 PEG藥     物的安全性影響。   (8)精准醫療研究:「臺灣精准醫療計畫 TPMI」預計轉     型為「臺灣精準健康計畫 TPHP」,利用資料建立臺     灣群體專屬基因组及多基因風險預測值(polygenic     risk score,PRS),應用於疾病風險評估、預防與預     後。   (9)真菌、微生物免疫反應:研究解析真菌衍生物對免     疫細胞分化的影響,並透過在臺灣設立的戶外飼養     環境,深入探討多樣化環境因素對免疫反應的調控     。   (10)單細胞醫學:運用質譜流式細胞儀與單細胞多組學      技術,精細解析單細胞特性及其在免疫反應中的角      色,如巨噬細胞在心臟修復、特定T細胞與病毒(HB      V、HPV及SARS-CoV-2) 交互作用及腫瘤微環境中的      免疫失調機制。   (11)轉譯醫學研究計畫:透過與來自台大、北榮、慈濟      等醫院的醫師科學家合作,將基礎的醫學研究直接      運用在新藥開發及臨床上的預防、診斷典治療。11      5年將持續探討心律不整、顫抖症、血糖恆定、大      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肺癌。 5.分子生物研究:   (1)染色體生物學:探討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之     完整性維護機制;闡明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變異來源     ;解析染色體三維結構如何影響基因轉錄調控;並     研究端粒維護機制與罕見老化相關疾病之關聯性。   (2)發育及老化生物學:解析關鍵基因在細胞發育及個     體衰老過程中的功能與調控路徑;運用分子、生物     化學與動物模式系統,剖析發育—老化連續譜系上     之分子機制。   (3)感染與免疫生物學:研究牛痘病毒侵入宿主之分子     機制;探討細菌間免疫交互作用及其調控策略;並     解析人類免疫細胞在不同組織微環境中的適應與調     節機制,以維持全身生理恆定。   (4)結構生物學:結合X射線繞射與冷凍電子顯微鏡等先     進技術,解析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核酸複合體)     之高解析度結構,並結構—功能整合研究其運作機     制。   (5)植物生物學:聚焦植物對肥料(氮、磷、鉀等養分     )的吸收、轉運及分配機制;並研究植物體內蛋白     質運輸路徑及其調控網絡,以提升作物資源利用效     率。   (6)神經科學:探索腦神經網路在虛擬社會環境中的訊     息處理機制;於行為層面,解析學習與記憶之神經     迴路;並進一步研究社會行為之神經網路基礎,持     續深入自閉症及漸凍症等神經發育性與退化性疾病     之機轉,尋找新的治療方式。   (7)系統生物學:運用系統生物學工具,整合多組學與     數學模型,分析RNA剪接與轉譯調控、單細胞層級的     細胞生長與代謝動態變化;探討基因不相容性與物     種形成、共生演化機制;並研究細胞在高雜訊化學     反應環境中之訊息計算策略,以及蛋白降解與細菌     免疫交互作用之網絡調控。   (8)核酸生物學:研究RNA剪接反應與降解機制、非編碼     RNA之生物學功能及其調控;並聚焦RNA代謝異常所     致病理機制,以理解與治療核酸代謝相關之疾病。 6.農業生物科技研究:   (1)逆境研究:探討植物之抗逆境及養分吸收利用機制     有助於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帶來的挑戰,研發解決     問題之應用科技。植物抗逆境機制研究聚焦於熱逆     境下粒線體品質與花粉發育調控、熱逆境記憶維持     、植物防禦反應的後轉錄調控、細胞素CAPE生成與     感知機制、植物免疫於蛋白體與代謝體層級的動態     調節、探討高溫逆境下花粉發育與耐熱性相關關鍵     基因之鑑定與調控機制,以及免疫訊息胜肽在多重     逆境下之調節作用。   (2)草藥科學研究:針對臺灣本土藥草,運用基因體、     蛋白質體與代謝體等整合性體學方法,開發高解析     度分析技術,系統性探討其活性成分、生合成途徑     與藥理機制,並於多種動物疾病模型中驗證其作為     抗癌、免疫調節及保健用途之潛力,以提升藥用作     物的科學價值與產業應用性。   (3)分子疫苗及酵素科技:研究重點著重在研發新興(     禽)流感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類病毒顆粒疫苗之抗原     設計、生產技術、暨免疫功效的研究與改進。並以     系統生物學開發本土微生物基因,應用於生物製劑     及生物肥料之研發。   (4)功能性生物小型分子研究:鑑於功能性生物小分子     於植物抗病機制中之潛在應用價值,本研究將與南     部院區農業生物科技領域專題合作,針對具誘導植     物抗性之小分子進行深入機制探討,並推動其於田     間層級之應用性驗證與商品化可行性評估。 7.生命科學圖書館:圖書館相關資訊之徵集與整理及推廣  。   (1)主動提供生命組暨中心共9所研究領域最新書刊目錄     ,供研究人員及實驗室博士後研究線上推薦圖書館     購買。   (2)參加台灣電子書聯盟共同採購方案並推廣先期開放     試用選書使用,以利聯盟依據使用量納入選購。   (3)持續訂購資料庫及電子期刊並開設教育訓練課程。   (4)為豐富生圖部落格推廣深度及廣度,透過徵求投稿     者撰述實驗室分析工具及軟體使用心得專欄及讀者     志工院區自然生物觀察撰稿,以利推廣生圖各項資     源之利用。   (5)推廣生物多樣性中心於時代館策展生態相關展覽活     動。   (6)整合及管理生命組實驗室共用軟體並採用 合購模式     。 8.臨海研究站:   (1)Pardaxin抗菌肽成膠之探討   (2)深海採集之乳酸菌當作飼料添加物後對蝦子腸道菌     相變化之研究   (3)金魚和鯉魚早期胚胎的比較發育生物學   (4)淺海熱泉環境因子如何驅動烏龜怪方蟹的族群擴散     和棲地適應   (5)建立海月水母比較基因體學研究資源   (6)探索海洋動物生活史轉變演化的整合研究 9.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   (1)南海棘冠海星調查與後續珊瑚礁生態系監測研究   (2)2024年熱浪與強颱衝擊後綠島珊瑚礁生態系抵抗力     與恢復力之研究   (3)臺灣天然及人工岩岸潮間帶的微塑膠污染及營養轉     移   (4)環境變遷下珊瑚生殖同步性與白化後恢復力之研究   (5)以水下聲學探測珊瑚礁生態系健康度   (6)西太平洋魚類相的時空變化   (7)生活史模式評估升溫下魚類族群與群聚結構的變化   (8)綠島植物地理起源研究   (9)社會網絡的行塑與轉變:生命歷程與跨物種的研究   (10)從長期聲景監測瞭解生物多樣性與土地利用的關係   (11)找出可跨物種傳播至非人類靈長類的新冠病毒突變      種   (12)臺灣與東南亞線蟲多樣性   (13)鳥遷徙行為的賀爾蒙與基因調控機制   (14)匙芽肺衣(Lobaria spathulata)的生物群落組成與      分化   (15)蝕骨海綿之基因體和其共生微生物分析   (16)專性代謝二氫睪固酮之腸道菌—綠色魏斯氏菌—的      分子特性分析及評估其應用於緩解多囊性卵巢症候      群之活菌治療潛力   (17)全球毛氈苔屬植物的細胞地理學與多倍體研究   (18)苔蘚真菌與宿主專一性研究   (19)珊瑚基因體與基因表現調控研究   (20)綠島海洋研究站維護營運   (21)生態時代館常態展 10.基因體研究計畫: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進行基因體、   蛋白質體、代謝體與醣質體之跨領域研究,針對國人   重大傳染病、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疾病之   致病進程,及免疫反應於重要疾病之調控機轉等課題   ,發展尖端平台和技術,找尋與確認疾病之生物標記   物,研發新穎的早期診斷技術及治療策略來消弭與克   服疾病。115年度將加速代謝體學關鍵議題之研究,重   點研究規劃如下:   (1)化學生物專題研究著重於疾病標的物的尋找、新藥     發現和新藥合成,持續開發新的化學生物技術並以     轉譯醫學為媒介,著力醫藥應用和基礎生物科學的     銜接。探討功能性蛋白質體學、蛋白質錯誤摺疊機     制與代謝異常,加強新結構機制闡釋、新生物催化     劑設計、新化學反應編程,解析免疫訊息的傳遞與     交互作用,以電腦輔助及人工智能進行巨量虛擬篩     選和藥物專一設計,開發分子探針,發展新穎的疫     苗和藥物。   (2)醫學生物專題研究著重於癌症醫學、免疫學、及幹     細胞學之細胞與分子機制以及轉譯研究,運用細胞     或動物模式研究疾病的致病機轉,開發新的疾病預     防、診斷和治療策略。以人類幹細胞平台探索人類     早期發育之機制及開發體細胞編程,探討人類腫瘤     微環境與代謝體變化。並以流行病學研究透過跨領     域的整合,發展長期風險的計算方法,進而連結轉     譯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應用,拓展治療疾病策略     。   (3)物理與資訊基因體專題研究著重於發展高創意的生     物技術平台,開發生物資訊方法,分析多體學生醫     資料。專注於代謝體及醣體之分析技術的研發,以     質譜分析技術找尋與感染性疾病、癌症、腦退化性     疾病和代謝疾病有關之生物標的物,建立人類代謝     體數據庫,開發演算法推論基因及疾病間的調控關     係,探究致病機制,以運用疾病療法之開發,並且     研發奈米遞送載體技術,作為生物製劑與藥物遞送     平台。 11.生醫轉譯研究:本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任務係促成生   醫研究成果轉譯為具有造福社會整體利益的實際應用   ,同時維護園區公共設施及生態環境。為達此目的,   下設轉譯醫學、創服育成、新興傳染病與智慧醫學專   題中心。除負責統籌園區之管理事務外,並依園區發   展所需,規劃重要領域之創新技術研究,及提供創服   育成、技術支援、園區維運等各項服務,以支援進駐   之轉譯團隊及育成廠商之需求,亦包含政策協調、資   源整合、推廣等綜合規劃業務。   (1)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協助執行本院生醫轉譯研究計     畫(任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之審查、管考、推廣、     實驗室建置及管理,並結合外部資源,建立新創團     隊生醫商品化及智財法規輔導機制,以加速計畫團     隊技術移轉或成功衍生新創團隊。   (2)創服育成專題中心:維運育成場域及公用儀器設備     ,並透過整合跨部會及企業夥伴資源、策略結盟國     內外產官學研單位,持續招募優質團隊與廠商(包含     不同階段的新創公司、創業投資或加速器等)進駐園     區,協助生技新創產品研發及公司成長,並著重培     育我國生技新創人才。   (3)新興傳染病專題中心:協助傳染病相關之疫苗、藥     物、治療性抗體、篩檢試劑之技術平台開發;並建     置國家級高防護感染性實驗室與儀器設施,建立具     指標性的傳染病研究/服務團隊,完善感染性生物材     料庫,支援新興傳染病相關研究及臨床試驗,協助     國內產學研單位執行疫苗/藥物之開發,縮短研發時     程。   (4)智慧醫學專題中心:整合本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     庫計畫」、「臺灣精準健康計畫(TPHP)」、「癌症     登月計畫」及其他生醫相關的大數據,建置入口網     站呈現三大計畫,增進學研界對此三大資料庫的了     解與研究興趣;並利用上述三大計畫,訓練及培育     相關大數據人才。 12.跨領域大樓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   (1)用於支應跨領域大樓日常運作所需之各項經常性費     用,包括保全服務、環境清潔、水電支出,以及消     防、飲水機、空調、電梯等設備之定期保養與維護     。   (2)跨領域大樓公共區域之日常維護支出。   (3)負責管理演講廳、會議室、地下停車場及大樓周邊     景觀等公共設施,並辦理相關設施之使用管理與運     作維護  
預期成果
1.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造福科學、農業與環境永續發展  ,促進人類健康福祉   (1)染色體、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預期延伸應用包含     作物育種等農業生物科技應用,提升對抗環境逆境     及病原之韌性。   (2)細胞與發育生物學:藉由解析相關分子機制,可協     助開發新型植物及真菌生長調節策略,以及增進作     物中維生素含量。   (3)植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相關成果與其他領域相輔相     成,提供永續農業發展之基礎,藉以因應環境變遷     的嚴峻挑戰。   (4)植物與環境微生物學:相關成果可應用於植物病害     防治、作物抗病育種、基因編輯等農業生技發展。 2.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   (1)細胞功能障礙:預期透過創新疾病生物模式及技術     平台,開發先進治療性抗體、高生物活性的抗菌胜     肽,以及高專一性的新穎標靶藥物。這些醫療創新     將提供對抗癌症、新興感染性疾病,以及與阿茲海     默症相關的全新治療策略。這些研發產出將顯著提     升國內對這些重大疾病的研發動能及生技產業邁向     國際化的基礎,同時也將帶動水產養殖業產能提升     的技術進步,從而增強我國產、學研界在全球生醫     產業的競爭力。   (2)生態、演化及發育:我們以次世代以及長定序平台     解析海洋動物的功能性基因體與轉錄體,預期研究     結果將增進我們了解海洋動物演化與適應氣候變遷     以及海洋酸化的分子遺傳機制。這些成果也將有助     我們理解全球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並     提供決策單位應對海洋環境挑戰的科學依據。   (3)神經科學:我們探索不同神經元在大腦中與視覺、     嗅覺及記憶系統的發育,並研究大腦迴路可塑性與     突變所導致病變的分子機制,進而解構神經系統眾     多感官的複雜功能。我們除了對基礎神經生物學有     貢獻,也將對於神經發育異常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     發病機制有進一步理解。這對開發有潛力的治療策     略十分重要,對改善或逆轉如自閉症與老年失智症     具有重要意義。透過我們的研究,可推動相關領域     的科學進展以及更進一步的臨床應用。   (4)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經由深入探討器官再生、幹     細胞分化與染色質調控等基礎研究,特別是針對心     血管系統發育、功能維持與老化變化的分子機制,     我們結合小鼠、斑馬魚與果蠅等模式動物進行機制     驗證與功能分析,進一步建立更為擬真的人類疾病     模擬平台。這些基礎成果不僅有助於開發新穎細胞     與基因治療策略,更將推進再生醫學與老化相關疾     病的治療突破,促進健康老化與疾病預防。研究成     果亦將結合相關技術的商業化與市場推廣,強化我     國生技醫療產業的基礎建設與國際競爭力。 3.生物化學研究:   (1)宿主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我們致力於研究關鍵微     生物酵素與蛋白質,並從自然界或經化學合成中,     尋找具有治療潛力的抑制劑或作為生物探針的新化     合物。例如,尋找並評估針對登革熱病毒必需蛋白     質的抑制劑,並另有計畫探討開發結核病疫苗的新     策略。   (2)細胞內外聯繫與訊息傳遞:研究成果有助於深化我     們對神經退化疾病、感染預防、癌症治療以及幹細     胞治療應用的理解。研究內容包括闡明神經系統外     泌體在神經生理與疾病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3)細胞衡定的調控:此類研究所得知識促進我們對癌     症、傳染病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理解與     治療發展。例如,探討去泛素化酶在細胞自噬調控     及乳癌腫瘤生成過程中的功能機制。   (4)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將有助於解決重要的永續發     展問題(如微生物燃料合成)、開發用於免疫治療的     工程化免疫細胞,以及合成新型具治療潛力的化合     物與蛋白質。舉例來說,運用CRISPR全基因篩選技     術以探討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中的免疫調控機制。 4.生物醫學科學研究: 結合四個研究群短的基礎研究,  深化對疾病的理解,進一步開發針對複雜人類疾病的個  人化預防與治療策略。   (1)神經科學:發現神經疾病的致病機制與治療標的,     開發創新治療方法,如神經调控療法與神經修復,     以提升生活品质   (2)心臟血管疾病:發現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致病機制     及可用於臨床治療的新型標的、促進藥物研發。通     過臨床前模型驗證治療藥物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提     升患者治療成果。了解代谢與心血管功能失衡的原     因,預防疾病復發。   (3)感染性疾病與免疫學:發現新的治療標的並開發精     華療法,推出次世代疫苗及創新免疫療法。   (4)癌症:開發奈米藥物,單株抗體、癌症疫苗及免疫     細胞療法,以提升免疫療法的療效。   (5)痠覺研究:找出誘發慢性痠痛的關鍵基因與神經可     塑性機制,解開内源性止痛機制,開發專一的止痛     與止酸藥物,推動「痠覺醫學」的發展。   (6)數位生物學:預期可發展整合式分析工具,提升分     子機制與神經訊號的解析能力,進而應用於疾病機     轉研究與智慧醫療技術的發展。   (7)奈米醫学:開發個人化T細胞療法、奈米疫苗及心血     管再生技術,提升癌症奥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安全性     與療效。   (8)精准醫療研究:可提升疾病早期預測與預防能力,     協助臨床醫師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推動精準醫療     發展。   (9)真菌、微生物免疫反應研究:深入了解真菌、免疫     系统和宿主健康之間鉗综複雜的相互作用,有助於     治療與預防感染疾病。   (10)單細胞醫學:系統性地探討免疫細胞功能異常與疾      病之間的關聯,擴展我們對疾病機制的了解,以開      發針對病毒感染及癌症的精準免疫療法,提升治療      效果。   (11)轉譯醫學研究計畫:結合基礎醫學、藥物開發和臨      床治療三大領域,將有助於深入了解疾病的基礎機      制,研發新的治療方法,以提升上述疾病的治療效      果。 5.分子生物研究:   (1)染色體生物學: 將從分子層面揭示染色體不穩定性     致癌的因果路徑,說明端粒維持與罕見早衰性疾病     的相互關係;並系統闡釋哺乳類(含人類)不孕症     的染色體基因背景,以及工業、食品與醫藥用真菌     在品種改良與繁殖中遭遇的瓶頸。   (2)發育與老化生物學:預期解明外在環境如何調控老     化信號的分子機制,並加深對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     胞在發育分化以及老化的階段調控個體行為的認知     ,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機理與再生醫學策略提供全新     視角。   (3)感染與免疫生物學:預期釐清免疫細胞於不同組織     微環境中獲取調節性功能的分子原理,基於此開發     過敏及自身免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策略,並深入探     究腸胃道與腦部免疫調控的新機制。   (4)結構生物學:預期將採用高解析度結構生物學技術     ,系統解析真核生物轉錄複合體與細胞骨架微管新     生的三維構型,闡明伴護蛋白對錯誤折疊蛋白清除     的機制,以及細菌免疫互動的結構基礎;並補全DNA     表觀調控蛋白與RNA結合蛋白的立體構象圖譜。   (5)植物生物學:預期將深入解析植物根系對氮、磷、     鉀等主要養分的高效攝取及全株分配路徑,並依據     關鍵調控因子設計分子育種方案,以優化作物生長     表現並提升養分利用效率。   (6)神經科學:預期研究將深入解析 ALS、自閉症、帕     金森氏症及神經纖維瘤等疾病的分子致病機制,並     鑑定與驗證具有臨床應用潛力的分子標靶以輔助診     斷與治療;同時,我們將全面探討成人神經幹細胞     的恆定調控網絡,並結合單神經元探針技術與虛擬     實境應用,開發針對老年性失智及其他神經退行性     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新策略。   (7)系統生物學:預期研究將結合演化生物學視角、數     學模型的建立與大數據分析,多層次整合實驗與計     算方法,以剖析細胞與個體級別功能調控的全域網     絡;並運用最前沿技術,探究細胞死亡信號的動態     傳播機制,並緊密銜接最新癌症研究進展。   (8)核醣核酸生物學:預期研究將系統性解析RNA剪接與     降解的分子機理,闡明非編碼RNA與RNA修飾在神經     發育及ALS等疾病中的功能調控,並剖析RNA代謝失     衡引發的病理過程,最終開發以RNA為核心的創新治     療策略。 6.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人員,  除發表ㄧ系列重要論文於國際頂尖期刊外,在產業應用  上,更獲得多項專利並進行數件產學合作。關鍵突破計  畫讓香蕉研究團隊發現抗病的關鍵基因,並釐清這些基  因如何產生抗病的作用,這些發現對保護全球水果產量  居冠的香蕉產業,將有深遠的影響。   (1)研究將揭示熱逆境下植物的抗性機制,包括粒線體     品質控制、花粉發育、免疫反應調控等,為提升作     物耐逆境能力提供理論基礎。   (2)透過研究植物對氮、磷及鐵養分的吸收、轉運、貯     存與利用過程中的基因調控網絡,預期能深入理解     其調控機制,提升作物養分利用效率及改善作物生     長。   (3)建立高效研究平台,解析植物細胞素訊息傳導與逆     境反應,開發螢光生物感測器研究氮肥對植物的調     控機制,提升作物防禦能力與生長,優化基因編輯     與轉殖技術,為作物抗病性與逆境適應提供創新解     決方案。   (4)透過體學技術解析臺灣本土藥草之活性成分與藥理     機制,並以動物模型評估其抗癌與免疫調節潛力,     作為未來醫藥應用之參考依據。   (5)開發以類病毒顆粒為基礎的新型蛋白質疫苗平台,     提升對新冠與流感病毒變異株的保護力,並降低副     作用;同時建立快速生產與免疫評估系統,作為未     來廣效、安全疫苗開發之參考。   (6)建立功能性小分子研究平台,解析植物根系與微生     物釋放代謝物於營養吸收、抗逆境與免疫調控中的     作用,並評估具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與植物賀爾蒙(     如水楊酸)在誘導免疫反應與強化非生物逆境耐受     性的機制,提供作物與畜產應用之潛力基礎。   (7)持續推動分子與生物農業科學、微生物基因體學及     轉譯農業科學等國際學程,培育國內外農業生技專     業人才。 7.生命科學圖書館:   (1)經由研究人員專門領域購買之電子書等,能符合實     際研究需求並達到支援研究目的。   (2)參加台灣電子書聯盟共同採購作業,預期圖書館將     成長電子書館藏約15,000冊。   (3)持續開設生物資訊、論文寫作、AI工具及資料庫等     推廣課程。   (4)透過電子報、部落格、Meta及IG社群媒體推廣生圖     各項資源 ,期增加讀者使用量及更多利用圖書館各     項資源。   (5)與生物多樣性中心合辦生態主題相關之展覽活動。   (6)整合採購及管理生命組實驗室共用軟體、以取得團     體優惠訂費並可使用最新版本。 8.臨海研究站:   (1)這項研究強調了通過調節pardaxin水凝膠內水的狀     態,未來能應用於實現傷口濕潤動態平衡的重要性     ,這對進一步的傷口敷料研究和開發至關重要。我     們預計這項工作將為推進傷口癒合提供新的見解和     技術。   (2)我們將利用的體外(in vitro)、體內(in vivo)和轉     錄組分析證明了深海益生菌對白蝦腸道菌相的調節     作用,突出了它們作為對抗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新     工具的潛力。   (3)已證實金魚品種的形態多樣性在胚胎早期決定,透     過共軛焦雷射顯微鏡分析與顯微操作實驗,進一步     探討微觀機制如何驅動巨觀層級的形態變化。   (4)以單限制酶位點標定方法,分析分布於黑潮南北兩     端棲地各族群間單核苷酸多態性組成差異,以及分     析族群間基因交流的比重與方向性。   (5)透過繼續培養各生命週期的海月水母來研究生命週     期的控制,以及進行功能性的實驗及透過人工培養     海葵,來研究小丑魚以及海葵所建立的共生機制。   (6)本研究計畫的成果將增進我們對消化道細胞重組與     分化的分子遺傳機制的知識,並瞭解海洋動物生活     史轉變的調控機制與演化趨勢。 9.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   (1)延續過去的棘冠海星入侵之長期監測,探討珊瑚群     聚復原及珊瑚礁生態的演替情形。   (2)評估珊瑚白化後的恢復情況,進而探討綠島珊瑚礁     生態系對環境變動的抵抗與恢復潛能。   (3)檢視食物鏈中潮間帶生物透過食物鏈放大累積微塑     膠汙染之情形,並比較人工海岸與天然海岸之微塑     膠污染。   (4)透過長期監測與操控實驗,探討環境變遷對珊瑚生     殖同步性的影響,並評估珊瑚白化後的恢復潛能,     以提供珊瑚礁保育與管理的科學依據。   (5)建立臺灣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的水下動物聲音資料庫     ,分析聲音多樣性與底棲生態之間的關聯,以建立     預測生態系健康的聲學指標。   (6)魚類耳石石化石採集地點將往南延伸到菲律賓,以     深入了解西太平洋魚類的時空變遷。   (7)建立魚類族群模式來評估溫度變化對不同魚種生活     史的影響,進而推導溫度對太平洋鮭魚的族群動態     的影響,以及暖化對海洋魚類群聚結構與多樣性的     影響。   (8)本計畫將持續進行綠島植物之調查,以重建綠島維     管束植物的親緣基因體關係,釐清綠島植物的起源     。   (9)本研究探討動物多層次社會的組成與演化,並分析     環境變化對社會結構與適應性的影響。   (10)從聲音建立長期生物多樣性基線資料,並探討環境      變化及土地利用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性。   (11)研究人類新冠病毒S-protein的突變,找出可傳播      到其他靈長類的 S-protein variants,了解其傳      播機制。   (12)採集不同國家高低海拔的線蟲樣本,使用三代定序      基因體分析,確認其初期種化基因及環境適應,進      而追蹤不同生物的物種形成機制。   (13)鳥類遷徙行為可能受賀爾蒙調控,且被氣候影響。      此研究將探究鳥類如何藉由這些機制調控遷徙行為      ,以適應全球氣候的變化。   (14)將地衣多樣性用於全球氣候環境變遷監測之用。   (15)研究綠島蝕骨海綿對珊瑚棲地造成之影響,並研究      內部共生微生物組成,以及微生物與蝕骨海綿宿主      之關係。   (16)藉由分子研究及體學分析探討人體腸道常見的菌綠      色魏斯氏菌的未知功能,將可以釐清綠色魏斯氏菌      株代謝二氫睪固酮的分子機制。   (17)本研究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毛氈苔屬(Drosera)物      種,透過全基因體組裝及分析,探討其染色體變異      、基因體結構及適應性演化機制,以揭示其生態與      演化歷史。   (18)採集苔蘚上生長之真菌,利用同位素及定序分析,      釐清真菌及宿主互動。此研究能提供真菌與陸地植      物共同演化之重要資訊。   (19)以染色體層級基因體與轉錄體的定序方法,建立台      灣本土珊瑚的基因體資源,解開珊瑚基因調控的機      轉與演化起源。 10.基因體研究計畫: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在代謝體學、   醣體學、免疫學、流行病學、新興傳染病檢測技術、   質譜技術開發與比較生物資訊學、嶄新候選藥物與抗   體藥物之研發等重要課題,預期將有以下突破性的進   展,可加速開發早期診斷工具與新藥的轉譯研究,為   精準健康與醫療奠基。   (1)進行代謝體學研究,開發分析技術平台。   (2)篩選開發治療代謝異常疾病之功能分子。   (3)分析阿茲海默症中的不正常醣化及機制。   (4)了解表觀遺傳發育及不孕症相關機制,為生殖醫學     研究提供新方向。   (5)設計合成石蓴寡醣,進行免疫相關活性測試。   (6)合成具區域及立體專一取代基的高生物活性化合物     ,開發新型小分子藥物和抗生素。   (7)探討傳染疾病及癌症等的結構生物學,設計開發疫     苗及抗體。   (8)開發脂質奈米顆粒及可自我擴增信使核糖核酸技術     應用於遺傳代謝疾病治療。   (9)開發核酸技術編程外泌體應用於遺傳代謝疾病治療     。   (10)開發設計模擬胜肽鏈以控制複合體形成,發展發炎      與癌症相關疾病的精準醫療策略。   (11)剖析樹突細胞在癌症及傳染性疾病中的功能及致病      機制。   (12)重要癌症流行病學研究,建立風險預測模式。   (13)開發早期偵測癌症的生物標記,改善癌症高風險者      的治療與預防策略。   (14)探討調控卵巢癌轉移及抗藥性之關鍵代謝機制。   (15)分析胰臟癌細胞關鍵醣蛋白及代謝物,發展早期診      斷標誌物與治療策略。   (16)改善關鍵質譜檢測現有分析流程,應用於疾病標的      物與代謝物分析。   (17)探討人類複雜疾病的非線性轉錄事件及其調控網路      與風險基因間因果關係。   (18)發展新穎奈米材料與奈米遞送載體,應用於癌症與      發炎疾病治療研究。 11.生醫轉譯研究:本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為進駐於國家   生技研究園區之單位,園區係以「創新研發」為主的   新一代生物科技研究園區,其特色在於以生物科技研   發與知識創新為主軸,並以「轉譯醫學」、「生技醫   藥」為發展主力,聚合跨部會研究單位。將透過輔導   轉譯醫學研究團隊及新創公司,促進臺灣生技醫藥技   術走向臨床試驗和產品開發階段,並成功部署,改善   健康照護;並將善盡因應重大傳染病的社會責任、建   立跨部會整合並涵蓋產官學研之生醫產業生態系;以   及培育生醫轉譯所需之技術、法規及商業人才。預期   效益:   (1)加速學術成果推向臨床應用:     <1>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研之生技產業專家,組成顧問       專家團隊,完善轉譯、法規、商轉輔導制度。     <2>結合進駐園區之跨部會單位及生醫加速基地夥伴       ,凝聚服務生技產業的能量,整合技術、人才、       法規、資金四方面的資源,不定期舉辦研討交流       會,提供技術經驗交流平台並促進合作。     <3>結合園區跨部會及產業界資源推動「國家生技研       究園區學苑」,建立科學家之創業思維,增進其       商化技能,為國家培植具轉譯研究及商業能力之       生技人才,推動基礎科學之化研為用。   (2)提升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     <1>著重以新創技術,依國人健康需求開發疾病預防       、檢測及治療方法,降低國人疾病負擔,增進生       活品質與健康福祉。     <2>新興傳染病專題中心之設立與國家級P3實驗室之       建置,為本院為協助國家緊急應變新興傳染病防       疫之重點工作。可支援政府解決防疫問題、協助       政府超前佈局防疫政策。     <3>園區成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       依「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保護監督委員會」之       共識,對於原生林帶及濕地的復育,透過環境教       育的功能,將提供南港及台北地區居民、團體及       學校等自然生態保育的據點,有助營造地區的生       態生活機能,讓民眾對生長的這塊土地有更多一       分了解,讓推動生技產業經濟及維護自然生態環       境得以平衡。 12.跨領域大樓基本行政工作維持費: 由輪值單位統籌管   理跨領域大樓各項行政事務,並設置管理中心,聘任   約聘人員3名,專責公共空間環境維護、清潔與保全人   力管理以及機電設施之保養、維修與汰換等工作,以   確保大樓內各進駐單位之行政辦公室、實驗室與核心   實驗室等空間能穩定運作。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2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 本年度預算數147,223千元(含資通安全經費2,26
1千元),係辦理細胞功能障礙、生態演化及發育
、神經科學、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等,較上年度
增列7,294千元,主要編列用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等計
 130千元。
2.水電費計16,560千元。
3.郵資、電話及傳真費等計450千元。
4.權利使用費計700千元。
5.資訊設備保養、維修、雲端服務費及軟體使用
 費等計2,500千元。 
6.事務機具等租金計72千元。
7.工作車牌照稅、燃料費等稅捐及規費計70千元
 。
8.法定責任保險、對業務活動保險、儀器及房屋
 建築火災保險費等計70千元。
9.約聘僱助理人員55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42,9
 00千元,臨時工25人酬金計3,200千元,國外
 專家學者來台之費用等計1,800千元,共計47,
 900千元。(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10.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審查費等計340千
  元。
11.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50千
  元。
12.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50千
  元。
13.工作車及發電機用油料等計100千元,消耗品
  計21,000千元及非消耗品計870千元,共計21
  ,970千元。
14.大樓清潔費、舉辦研討會、研究報告、資料
  袋、保全服務費、辦公用信封印刷等經費計9
  ,308千元,員工35人文康活動費計105千元,
  共計9,413千元。
15.辦公室、研究室及實驗室養護等計2,953千元
  。
16.車輛養護費計19千元及辦公器具養護費計35
  千元,共計54千元。
17.電梯、空調、發電機、消防、儀器設備及事
  務機具設備等保養費用計9,002千元。
18.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120千元。
19.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2,067千元。
20.運輸搬運費用及快遞等計160千元。
21.短程車資計45千元。
22.房屋建築及設備費計3,400千元,包括:辦公
  室、研究室及實驗室等水電管路、機電、土
  木、隔間等更新及裝修工程等。
23.機械設備費計19,974千元,包括:
 (1)全景玻片掃瞄儀計4,950千元。
 (2)倒立螢光顯微鏡升級套件計3,500千元。
 (3)共軛焦顯微鏡偵測器計3,100千元。
 (4)更換80噸冰水主機計2,224千元。
 (5)高效多功能基因分析儀計2,200千元。
 (6)新進研究人員實驗室開辦所需之儀器、設
   備及各實驗室用小型儀器等計4,000千元。
24.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4,173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4,023千元:硬碟擴充櫃及16
   TB硬碟、網路印表機、電腦、GPU運算伺服
   器、機架型伺服器及高核心伺服器等。
 (2)軟體購置費計150千元:軟體、防毒軟體、
   計算軟體、個人電腦及工作站等使用軟體
   。
25.雜項設備費計2,000千元,包括:
 (1)演講會議用多媒體視聽設備、實驗用低溫
   冰箱、辦公傢俱及小型事務性設備等計1,0
   00千元。
 (2)機房空調備援機制工程等計1,000千元。
26.博、碩士生及大專生16人獎助學金計3,000千
  元。
147,223,000
2000 業務費 114,676,000 152,975,000 -38,299,000 -25.04%
2003 教育訓練費 130,000 690,000 -560,000 -81.16%
2006 水電費 16,560,000 17,229,000 -669,000 -3.88%
2009 通訊費 450,000 500,000 -50,000 -10.00%
2015 權利使用費 700,000 600,000 100,000 16.67%
2018 資訊服務費 2,500,000 1,750,000 750,000 42.86%
2021 其他業務租金 72,000 450,000 -378,000 -84.00%
2024 稅捐及規費 70,000 100,000 -30,000 -30.00%
2027 保險費 70,000 160,000 -90,000 -56.25%
2033 約用人員酬金 47,900,000 56,345,000 -8,445,000 -14.99%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340,000 950,000 -610,000 -64.21%
2042 國際組織會費 50,000 20,000 30,000 150.00%
2045 國內組織會費 50,000 40,000 10,000 25.00%
2051 物品 21,970,000 36,976,000 -15,006,000 -40.58%
2054 一般事務費 9,413,000 14,248,000 -4,835,000 -33.93%
2063 房屋建築養護費 2,953,000 7,660,000 -4,707,000 -61.45%
2066 車輛及辦公器具養護費 54,000 67,000 -13,000 -19.40%
2069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9,002,000 11,400,000 -2,398,000 -21.04%
2072 國內旅費 120,000 450,000 -330,000 -73.33%
2078 國外旅費 2,067,000 2,520,000 -453,000 -17.98%
2081 運費 160,000 600,000 -440,000 -73.33%
2084 短程車資 45,000 100,000 -55,000 -55.00%
3000 設備及投資 29,547,000 22,500,000 7,047,000 31.32%
3010 房屋建築及設備費 3,400,000
3020 機械設備費 19,974,000 13,630,000 6,344,000 46.54%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4,173,000 6,980,000 -2,807,000 -40.21%
3035 雜項設備費 2,000,000 1,890,000 110,000 5.82%
4000 獎補助費 3,000,000 12,500,000 -9,500,000 -76.00%
4050 對學生之獎助 3,000,000 12,500,000 -9,500,000 -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