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機關
中央研究院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1,748,463,000 元()
計畫內容
1.數學研究:追求最先進及最深刻的數學研究成果,秉持
全力支持研究人員追求真理的決心,竭盡所能維護研究
自由,期望成為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中心。近年積極招
募頂尖人才,2024年機率和數學物理領域原任職於New
York University的Colin McSwiggen加入本院數學所為
助研究員。2025年偏微分方程領域的Timur Yastrzhemb
skiy和解析數論領域的Victor Y.Wang亦將加入本院數
學所為助研究員。預期能更加活絡各領域的學術發展,
未來仍將持續著重於延攬各領域頂尖學者,期望多方面
在數學各重要領域能招聘優秀研究人員加入團隊。將善
用做為國家級數學研究中心的角色,除了規劃中長程研
究專題為主軸,未來也會在加強人才培育,擴大數學普
及度,強調數學在各領域的重要應用以增進數學的社會
影響力。研究團隊配合與國內外資深學者的長期及深入
的合作,於許多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在各領域有亮
眼的研究進展,特別在「在複變函數理論中Vojta的廣
義abc猜想與Campana的orbifold猜想之相關結果」,「
三維流形和頂點代數特性」,和「代數堆疊的廣義上同
調理論」等有領先國際的成果且發表在頂尖期刊。115
年度延續性重點研究計畫有五大項:
(1)表現理論方面,有限W-(超)代數和有限SUSY W-代數
之表現理論。頂點算子代數的軌流形理論與扭模。
幾何和算術中隱藏的對稱性II。環圈群的特徵層。
李超代數的相對上同調和O類等議題。
(2)表數論與組合學方面,基本仿射Deligne-Lusztig簇
的最簡分數。庫興鏈體的個案研究II。Diophantine
逼近及Nanvanlinna理論的子代數簇研究2/3。複雜
網絡的組合學II等議題。
(3)表幾何與數學物理方面,Gromov-Witten理論的函子
性與更多猜想II。商數目標之枚舉幾何。在物理和
數學背景下理解生成式人工智慧。微局部特別化函
數等議題。
(4)表微分方程方面,非均勻介質中線性彈性波的散射
運動。奇異渦流的存在。快速擴散方程超奇異解在
時間趨向無窮時的漸近性行為。擾動KP線型孤子波
的漸進行為。複厄農映射雙曲馬蹄之研究。具有鏡
面反射邊界條件的Landau方程等議題。
(5)表機率與幾何分析方面,關於T^r M的總凸面性。穩
定的餘維1的積分可變流形及面積最小超曲面模p的
結構。隨機矩陣、隨機多項式和自由機率II。多元
特殊函數的漸近分析等議題。
2.物理研究:
(1)中高能物理研究:
<1>實驗研究計畫:
#1.LHC-ATLAS強子對撞實驗。
#2.以精密太空質譜儀觀測宇宙射線。
#3.台灣微中子實驗-以超低能高純鍺探測器研
究微中子物理及找尋暗物質。
#4.探討質子、介子部分子分佈和向量介子核物
質效應。
#5.重力波物理的實驗研究。
#6.軸子與類軸子暗物質搜尋。
#7.探測器及先進太空級電子系統的研究發展與
應用。
#8.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探測器、對撞亮度LumiC
al量能器。
<2>理論研究計畫:
#1.標準模型之上的重味物理。
#2.宇宙重力波背景的產生、特性和觀測。
#3.極端環境下的手徵及自旋傳輸現象。
#4.微中子於極端天文環境下的量子傳輸模擬與
機器學習的運用。
#5.透過瞬變天文事件探索超越標準模型的線索
。
#6.尋找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高能微中子與望遠鏡陣列(Tel
escope Array Project)計畫超高能宇宙射線
的來源。
#7.運用機器學習於望遠鏡陣列計畫宇宙射線超
高能資料分析。
#8.整合物理知識導向之機器學習演算法,發展
大氣微中子高精度計算的新型計算方法。
(2)量子材料物理研究計畫:
<1>量子位元的基礎量子物理研究。
<2>新穎磁性拓撲物質與量子自旋液體系統的成長與
量子物理特性研究。
<3>新穎交互磁性與螺旋性物質中的量子自旋物理現
象。
<4>高純度磊晶薄膜氧化物的成長及其介面拓撲及量
子物理特性研究。
<5>超薄二維層狀材料之堆疊與扭曲量子元件的製備
與量測鑑定。
<6>超薄氧化物磊晶薄膜之堆疊與扭曲量子元件的製
備與量測鑑定。
<7>低維材料系統中的拓樸物質與新穎量子現象。
<8>摩爾奈米結構中的強關聯電子系統與非傳統物質
態。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研究計畫:
<1>生活中各種顆粒流與磨潤學效應,解釋土石流等
間歇性流動現象。
<2>多細胞器官或組織中機械力與拓撲相互作用之傷
口癒合模型。
<3>近生理學之三維細胞培養基台之建立與細胞分化
增生。
<4>探討移動細胞的動態自組織,以揭示建構生命系
統複雜結構和功能的機制。
<5>量化微生物物理研究,探討其於逆境下的能量重
新分配與應對,啟發藥物開發。
<6>大腸桿菌蛋白質振盪機制中電場與化學波的交互
作用,應用於合成生物學之人工細胞研發。
(4)新興研究計畫:
<1>中高能物理組:
#1.計算天文/粒子/重力/宇宙理論中心。
#2.加入美國主導的大型實驗IceCube。
#3.Electron-Ion Collider探測器研發。
#4.利用STAR實驗研究重味夸克在質子對撞與重
離子對撞下的物理特性。
<2>量子材料物理組:
#1.磊晶薄膜成長、表面原子結構與電子能帶結
構鑑定之整合型超高真空多腔體連結設施的
整建與運作。
#2.結合人工智能於理論計算,預測及發掘新穎
量子材料系統。研發非厄米性、準週期性與
強關聯交互作用下的新穎量子系統。
#3.太赫茲與原子級解析掃描式穿隧顯微頻譜分
析整合技術。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組:
#1.傳染病傳播模型應用於了解空間異質性如何
影響其他複雜系統模式生成如細胞級性形成
。
#2.發展高精確度的細菌游泳步態量測與分析,
用以達到高效率的化學趨向。
#3.軟組織的癒合與再生。
#4.發展自研的「自駕單射流三維靜電紡絲技術
」,製作各種維度之細胞骨架,應用於具有
高度臨床相關性的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領域
。
3.化學研究:
(1)能源與生物材料科技:此研究領域涵蓋多個產業,
包括農業、交通、醫療及工業應用。在實現零碳排
放目標的過程中,關鍵核心即為開發高效能的再生
能源生產與儲存材料。
(2)合成化學與觸媒化學:此領域是化學科學的重要分
支,在現代工業與科技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院化學所的合成化學研究涵蓋不對稱催化反應
、天然物及具生理活性分子的全合成,以及醣化學
等領域。這些基礎研究致力於開發更具針對性和高
效率的化學反應步驟,並強調可持續發展和資源保
護的原則。
(3)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分析:化學生物學組的研究範疇
涵蓋結構生物學、蛋白質體學、生物材料、微流體
系統、肽化學及合成有機化學等領域。結合電子顯
微鏡(EM)和質譜(MS)等先進技術,致力於運用奈米
科學及創新的化學探針和材料,開發針對神經退行
性疾病與癌症的治療方法。研究同時也聚焦於實用
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並探索替代燃料與生質能轉換
相關酵素的反應機制。
(4)計算化學:人工智慧在化學反應中的創新與應用將
可重塑化學研究與工業過程。
4.地球科學研究:
(1)整合地震網及新增地震觀測資料評估南海周邊之地
震危害與探討地殼構造。
(2)大屯火山群:從危害至風險。
(3)分析現存大批海底地震儀資料以描繪沖繩海槽岩石
圈構造。
(4)探究地球脈動:全球即時地震矩張量計畫。
(5)發展與利用暗光纖分散式感測技術高解析探測大台
北地區斷層構造與地動特徵。
(6)探討地震動態觸發和地下流體/熱傳輸行為:以高解
析DTS和DAS斷層帶觀測站進行深入分析。
(7)臺灣地震中心資料服務計畫。
(8)地球科學服務平台:臺灣地震中心地震及GNSS儀器
服務計畫。
(9)光纖地震學即時監測與告警之應用。
(10)精進臺灣火山防災之監測與應用-精進臺灣火山防
災之監測與應用。
(11)隱沒的海洋地殼在地球內部深處之命運與影響。
(12)地核之熱導率、電阻率及波速:解密地核熱演化與
地磁演化歷史。
(13)南臺灣造山作用的熱機械模擬:變形、抬升與冷卻
過程的探討。
(14)利用光纖地震儀高解析探測地震與山崩滑動帶的滑
移機制:一個跨尺度的現地實驗與觀點。
(15)地幔熱化學對流產生的核幔邊界熱通量及其對核心
動力學和地球發電機的影響。
(16)超低速帶物質於高溫高壓下之熱傳導率及聲速:對
核幔邊界複雜之熱化學構造與動力學之意涵。
(17)東南亞行動:班達海周邊岩漿活動與地體構造演化
研究。
(18)地熱地質模型建構:地熱儲積層岩石滲透率估算研
究探討。
(19)解鎖地殼變形、孕震行為和水力作用。
(20)以新製之光達地質圖重新檢視海岸山脈之地質構造
與發育。
(21)AgriSAR Taiwan-稻米物候與產量預測。
(22)花蓮地區的地震與無震活動交互作用:精細尺度分
析。
(23)南洋行動再升級:亞洲造山與大陸演化。
(24)未分化隕石中基質礦物其結構、化學、與同位素組
成之研究,及其在太陽系形成演化的影響。
(25)以珊瑚鉛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濃度探討臺灣周圍海洋
環境之重金屬污染。
(26)以熔體包裹體透視跨地殼岩漿系統的運作。
(27)利用地球化學及基因表現分析方法了解環境變遷下
鈣板藻的固碳機制。
5.資訊科學研究:
(1)秉持對資訊科學研究的專注與熱忱,持續在重要領
域有豐碩的研究成果,諸多學術論文均發表在國際
一流期刋及學術會議,近來更發展世界第一的物件
偵測技術YOLOv4、YOLOR、YOLOv7以及去年剛完成的
YOLOv9,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已累積超過二萬次的
引用數。在後量子密碼學發展也有世界級的成果,
由於2019年Google的量子霸權實驗以來量子電腦的
發展迅速,而後量子密碼學,也就是指在量子電腦
的來臨之後仍能安全使用的密碼系統研究,已成為
當務之急,因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
公開舉行競賽以徵選次世代的後量子密碼學演算法
。經過數次的淘汰,後量子密碼學研究團隊通過了
第三輪成為最後的候選者。在量子計算部分,本院
資訊所同仁提出了一種基於自動機理論(automata t
heory)的量子電路驗證新方法,驗證是發展正確量
子程序的重要步驟,該方法通過將量子狀態的集合
編碼成樹自動機(tree automata),建立了量子電路
驗證與自動機理論之間的聯繫,並開啟利用自動機
理論分析量子計算的先河,此成果更進一步獲得PLD
I 2023傑出論文獎以及其他各種重要獎項。同時,
在自然語言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協助國家建立TAIDE
系統,提供產學研以臺灣文化的大型語言模型導入
生成式AI。
(2)本院資訊所同仁也積極參與國科會大型研究計畫(如
中堅計畫、量子科技專案計畫)以及中研院的主題計
畫、深耕計畫、前瞻計畫及關鍵計畫,成果亦獲肯
定。此外,針對諸如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大數據
分析、社群網路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新興研究議題,
透過推動大型研究合作計畫,已獲致具發展性的初
步成果,並將持續進行相關研發。特別是在人工智
慧及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研究議題,除了協助開發
繁體中文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以及協助國內相關單
位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產業升級之外,更進一步
提升國內產官學研各界在人工智慧的研發經營能量
,以善盡社會關鍵責任。近年來亦積極延攬並栽培
重要領域的人才及新秀,在後量子密碼學、AI物件
偵測、強化式學習以及自然語言等重要領域皆有延
攬到具有潛力的新進研究人員,針對這些新進同仁
皆給予充沛的研究經費及行政支援,培育他們,讓
他們未來有機會為臺灣發光。未來,將持續強化國
際合作及交流,以提高國際知名度,並藉此提升研
究水準與品質。
(3)中長程規劃,依研究領域設置3個重點實驗室,包括
:智慧計算研究群、系統研究群及理論研究群。除
了上述各項研究工作的推動外,更整合所內各領域
專長發展各項新興合作計畫。
6.統計科學研究:
(1)未來中長程發展規劃:
<1>深化統計理論、統計方法及應用領域的研究,並
強調複雜資料分析、深度模型、及人工智慧(AI)
創新方法的發展,將統計方法應用於實際,提供
可解釋且可再現結果。
<2>跨界合作:114年新成立政府統計研究群,透過與
政府單位協力合作及分析政府相關資料,促進政
府與學界之間的交流與知識共享。成立人工智慧
在蛋白質結構預測與設計研究群,結合統計及AI
在生醫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創新的統計工具。
(2)具體研究方向及學術活動等:
<1>包含數理統計、基因組序列分析與遺傳統計、深
度學習、因果中介與生物統計、腦影像分析、生
物分子影像分析、智慧健康、精準醫療、複雜動
態系統、網絡大數據、時空環境統計及AI人工智
慧等領域。
<2>本院統計所秉持優良學術傳統與創新思維持續在
生物統計、社會網絡、因果推論、生物資訊、實
驗設計、及應用機率等關鍵領域研究發展作出貢
獻。研究主題面向多元,且與社會大眾關心的重
要疾病、空氣品質、財經預估、產業升級等重要
議題緊緊相扣,將統計分析結果提供予政府作為
全民醫療及環境空汙等政策實施之參考。將統計
方法應用於實際,提供可解釋且可再現結果,為
政府分析政策制定提供實證參考依據。
<3>學術活動與人才培育:籌辦統計計算與人工智慧
視覺化研討會、ISI-ISM-ISSAS三所聯合國際統計
研討會、統計與資計科學博士人才職涯發展交流
會、統計科學營、統計研習營及暑期實習生計畫
等。
7.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
(1)尖端材料與表面科學群組:目前有十個研究團隊聚
焦於研製新穎實驗儀器,開發理論計算方法及合成
與永續開發及能源的相關材料之研究。理論群組之
兩個方向為以第一原理預測材料結構與光與物質交
互作用之精確描述。實驗儀器的三個面相為飛秒雷
射系統建置完成,光控制材料製程技術精進與特殊
的奈米結構在生醫應用推廣。另外熱電與儲能材料
的合成與其在實際應用的落實也是下個年度持續推
動的重點。
(2)化學反應動態與光譜學群組:四個研究團隊集中於
利用氣態光質譜精密技術與精確量子化學計算方法
結合以釐清大氣與天文化學中重要反應的機制。在
鑑定多醣分子的序列結構的技術開發方面,目前關
鍵技術著重於大型的離子阱的建置與新型控制系統
的建置與軟硬體的整合。量子化學精確計算也預計
實現三醣三維結構的模擬。
(3)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群組:五個研究團隊著重於先
進光學與核磁共振實驗平台的開發,為生命科學與
生醫研究打造最先進的實驗工具。如超高速影像技
術與各種光學技術的整合平台能用以提供奈米尺度
單分子動力學訊息,奈米鑽石於活體細胞環境的長
期追蹤以及其他生醫應用與先進核磁共振技術研與
膜蛋白平台的整合。
(4)原子物理與光學群組:在兩位新聘助研究員加入後
在本院原分所共有六個研究團隊利用先進雷射技術
與各種原子平台齊力為量子電腦,下世代原子鐘與
連續式原子雷射的發展努力。在量子電腦方面以中
性原子為載體研究光激發原子間耦合,用以開發關
鍵技術以建置量子計算模擬器為目標。另外目前有
兩個方向推動下世代原子鐘技術開發。
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
(1)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臺灣計畫(ALMA
-T):ALMA自102年啟用已獲許多重要研究成果;本
院天文所主導研發與量產的第一頻段(Band-1)接收
機系統已完成,並開放給使用者用於科學觀測;並
主導「通用天文軟體研發中心(ACDC)」研發先進視
覺軟體CARTA。
(2)次毫米波特長基線干涉儀(submm VLBI)/格陵蘭望遠
鏡計畫(GLT):科學目標是對黑洞陰影進行成像。GL
T由本院天文所主導,主要合作者為美國史密松天文
台(SAO)。本院天文所與SAO合作改裝由ALMA北美團
隊興建的12米原型機,重新部署為格陵蘭望遠鏡(GL
T)。由Aarhus大學、Niels Bohr研究所、丹麥技術
大學和南丹麥大學代表的丹麥團隊於111年加入GLT
計畫。
(3)可見光與紅外線天文儀器計畫(OIR Instrumentatio
n,OIR):旨在開發先進的可見光/紅外線儀器技術,
並藉參與下一代望遠鏡的尖端儀器計畫,為臺灣贏
得使用先進望遠鏡的時間,亦持續提升儀器團隊的
技術能力。自2008年以來,持續與日本Subaru望遠
鏡合作建造儀器─包括新一代超廣角相機(HSC)和主
焦點光譜儀(PFS)。
(4)可見光與紅外線天文學之科學研究(OIR Science,OS
C):本計畫旨在取得先進望遠鏡的觀測時間並進行O
IR相關的科學計畫,研究分析觀測資料並發表論文
。
(5)理論天文物理(Theoretical Astrophysics):採用
嚴謹的數學分析與先進的電腦模擬,研究從恆星與
行星形成、星系形成與宇宙學,到高能天文與星際
介質等多樣化的天文物理現象。我們發展理論並將
其應用於解釋觀測並產生可驗證的預測。
(6)台灣宇宙電波爆廣角監測實驗(BURSTT):天文學家
發現毫秒級的系外快速電波爆(FRB)每天發生數千次
,而儘管已有50多個理論模型被提出,FRB的起源仍
未確定,本計畫正建造專用望遠鏡BURSTT,定位並
追蹤大量銀河系附近的FRBs,解決有關FRB之起源的
挑戰。
(7)東亞核心天文台聯盟與東亞天文台(EACOA&EAO):此
聯盟於94年由東亞四個核心天文機構(本院天文所、
中國國家天文台、日本國立天文台及韓國天文研究
院)組成,101年起展開EACOA博士後研究員計畫,10
3年底在夏威夷登記成立東亞天文台(EAO),EAO於10
4年3月起營運JCMT望遠鏡。
(8)次毫米波陣列計畫(SMA):由本院及美國SAO合作。S
MA八座電波望遠鏡中的兩座由本院天文所及臺灣產
學界合作,臺灣天文學者都可申請SMA的觀測時間。
SMA自92年啟用以來持續用於科學觀測。
(9)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計畫(TAOS II):本計畫由本
院天文所主導,與墨西哥、加拿大及美國合作,於
墨西哥聖白多祿天文台(SPM)架設三座1.3米TAOS II
望遠鏡。科學目標為了解海王星外天體(TNO)的大小
分佈及特性。
(10)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以觀測黑洞為主要目標,已
成功獲取河外星系M87中心及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
黑洞影像。JCMT、SMA、ALMA及GLT皆加入了EHT。
9.應用科學研究:由三個專題研究中心負責執行,分別為
智慧生物工程、綠色科技及量子光電專題研究中心。各
專題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如下:
(1)智慧生物工程專題研究中心:
<1>自動化智慧生物實驗室:從藥物探索到先進體外
模型與分析。
<2>生物製造與分析研究。
(2)綠色科技專題研究中心:
<1>高效光熱化學產能減碳。
<2>新穎高離子導電度固態電池研發。
(3)量子光電專題研究中心:
<1>提升量子光電元件效率及光量子晶片技術開發。
<2>二維材料之電子與光電元件技術開發。
10.環境變遷研究:
(1)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
<1>新世代台灣地球系統模式(TaiESM2)定版。
<2>以高解析台灣地球系統模式進行升溫情境推估高
風險天氣(如颱風)的變遷趨勢。
<3>年代氣候預報模式定版。
<4>115年極端天氣與氣候監測以及特殊個案與趨勢之
歸因分析。
<5>更新產業氣候實體風險平台之資料,建置轉型風
險線上評估系統。
(2)空氣品質專題中心:
<1>空氣污染對雲霧物理化學性質及降水時空分布之
影響。
<2>台灣土地利用資訊與都市微氣候變遷之整合研究
。
<3>增進水氣資訊之監測及推估於福衛星系之驗證與
未來衛星任務效益評估。
(3)環境韌性與永續:
<1>南臺灣建成環境細懸浮微粒控制之永續健康策略
。
<2>採用新穎感測技術和資料科學建立實證調適策略
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環境健康挑戰。
<3>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
<4>台灣竹林碳匯研究。
<5>人體熱指標之建立。
(4)海洋藍碳及污染:
<1>臺灣沿海海洋環境人為影響之變化。
<2>海洋碳匯:利用臺灣東部海洋水深急墜千米之優
勢,開展大型海藻培育再沈入深海以增強藍碳碳
匯。
11.資訊科技創新研究:
(1)資通安全專題中心:研究上聚焦在AI模型的安全性
與隱私保護、後量子密碼學、網路入侵偵測系統、
生成式AI浮水印於AI生成內容偵測及惡意軟體分析
等。此外,隨著量子電腦的發展,後量子密碼系統
的迫切需求,致力於設計更有效率的後量子簽章系
統及研究量子電路的自動最佳化,以達降低時間延
遲的成果。更進一步整合產、官、學、研之資源與
專家學者,執行資安相關之策略規劃與計畫。
(2)智慧物聯網專題中心: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實務
及應用為導向,凝聚產學合作重點,致力跨領域研
究課題及應用。研究上聚焦在物聯網、邊緣/霧運算
、間歇性微型機器學習、下世代通訊網路的語意及
任務導向通訊、網路數位孿生與數位孿生網路,以
及深度學習效能提升的相關議題等。此外,產業化
技術的研發與推動將更加努力的連接業界與法人,
瞭解時代與市場脈動,推動研發技術之擴散。
(3)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專題中心:研究方向聚焦於多媒
體、智慧醫療、及金融科技三大主軸。
<1>多媒體研究上,致力於人臉反欺騙及偽造人臉偵
測、視覺隱私、及電腦視覺模型之對抗樣本攻擊
與防禦。
<2>醫學相關領域,應用智慧代理(Agentic AI)技術
分析生醫資訊與多體學健康大資訊來評估早期肺
癌風險並融合醫學影像與多體學(放射組學與蛋白
質組學)數據與醫療保健資訊,於肝癌介入治療術
前及預後評估。此外,將繼續投入開發新穎的語
音訊號處理演算法,並與國內外學研單位進行合
作進行臨床測試,期能輔助溝通不方便人們能夠
自然地以口語交流。
<3>金融方面,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s)技術提升
工業與金融領域的數據分析與應用能力。
預期成果
1.數學研究:
(1)研究一種新的朗蘭茲對偶,這是一種不可約,但對
於G和其對偶群對稱的特別理想的特殊情形。希望由
這個特殊情形的研究來啟發更多相關的表現理論。
計劃開發一套方法來建構頂點算子代數相對於自同
構群一般元素的扭模,並希望用於理解這些扭模的
屬性。
(2)研究目標是計算基本仿射Deligne-Lusztig簇的不可
約分量的數量,用於極小的顯性輔助特徵和A型和C
型Qp的非分支約化群。
(3)研究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式之目標為:
<1>在流動模型的背景下,理論最佳路徑的規定及其
實際實施。
<2>最佳路徑到資料結構的理論翻譯。
<3>透過比較不同的流動路徑來提取層次結構的數值
結果。
(4)多線孤子解的穩定性和動態性是重要的課題。在R2
上具有多線孤子背景的KPII方程式的長期漸近行為
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解決。預期將導出在R2上具有多
線孤子背景的KPII方程式的長期漸近行為。預期將
對快擴散方程在零點附近爆炸的奇異自我相似解的
存在性給出一個新的證明。預期將證明該自我相似
解在原點附近的漸近展開式,並且將證明在時間趨
向無窮時的快速擴散方程在原點附近不是局部L1的
一般超奇異解的行為。
(5)預期目標有:
<1>具有整數下參數的所有多變量超幾何級數的積分
表示的證明。
<2>透過這些同一系列的Schur測度相關函數的新行列
式公式。
<3>多變量超幾何函數作為多足單調赫爾維茨數的生
成函數的進一步表示。
<4>對多變量超幾何函數進行嚴格大N展開,直至所有
階。
<5>基於上述展開式,得到自由機率中R變換新的近似
結果。
2.物理研究:
(1)中高能物理研究:
<1>持續在LHC-ATLAS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為計畫之
探測器的設計與製造、ASGC運算資源、物理分析
與理論研究、人才培育做出貢獻。
<2>持續參與AMS-02計畫以尋找暗物質湮滅的可能訊
號、研究宇宙反物質的存在、測量宇宙射線的元
素與同位素組成等重要議題。
<3>持續參與TEXONO與CDEX實驗計畫,探索微中子與
電子的彈性散射、微中子-暗物質耦合機制等前
沿之研究。
<4>持續參與國際上重要的PDF全球擬合計畫(如CT、
NNPDF、CJ等),為全球高能物理社群提供關鍵數
據來源。並利用手征有效理論、QCD sum rules、
密度依賴模型等進行理論預測。
<5>利用已建立KAGRA和LIGO團隊,參與國際重力波的
研究。
<6>領導TASEH團隊發展先進技術偵測軸子與類軸子以
搜尋暗物質。
<7>持續與LHCb、Belle II團隊合作,提供理論模型
預測與參數分析,探索重味物理。
<8>持續以理論模擬PBHs合併事件以及利用Wigner-D
函數分析重力波背景特性。
<9>持續專注於強場條件下(如高溫、高密度、強磁
場)粒子手徵性與自旋傳輸行為的理論探討,以
理解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CD中的nontrivial拓
撲結構、中子星中的磁場結構與演化。
<10>以理論建模、數據分析系統如「TransientVerse
」、跨領域合作方式,研究瞬變天文事件是否存
在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訊號。
<11>加入美國主導的大型南極微中子實驗IceCube,
搜尋宇宙中的高能量微中子。
(2)量子材料物理研究:
<1>在已完成的五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之基礎上,持續
研發高保真度與可操控量子位元、探索量子糾纏
與退相干的基本機制。
<2>成長出具拓撲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
呈現量子自旋液體行為的材料,如Kitaev材料(
如α-RuCl)或Kagome晶格系統。
<3>在螺旋性磁性體中找出具有nontrivial拓撲序的
自旋態,進一步探索其邊界態、自旋霍爾效應、
或馬約拉納準粒子的可能實現。
<4>持續透過分子束磊晶、脈衝雷射沉積技術成長高
結晶品質的氧化物異質結構以探索拓撲絕緣體邊
界態和自旋過濾效應。
<5>製備出各類莫爾超晶格二維材料以探索非傳統超
導性、谷極化、自旋鎖定傳輸。
<6>發展出堆疊與扭曲氧化物異質結構製程技術進而
探索新穎量子態與開發可調控之新型量子功能元
件。
<7>持續探索拓樸態與量子物理在低維度極限下的實
現與操控,如拓樸超導體與拓樸半金屬在一維(
如量子線)與二維(如單層/雙層材料)系統中的
存在條件與物理行為。製備摩爾奈米結構以探索
拓樸與強關聯交織下的nontrivial物質態,如非
阿貝爾任意子態。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研究:
<1>持續透過實驗與數值模擬分析,釐清顆粒間接觸
、剪切力與界面摩擦、含水量如何導致間歇性流
動行為的觸發,進而探討土石流的成因。
<2>持續從細胞為本的角度建構連續體模型、主動液
體模型或頂點模型,模擬細胞層的力學與拓撲重
構。並與本院生醫所、本院分生所進行傷口癒合
實驗、活體影像分析相結合的跨領域研究。
<3>建立具生理擬真性的三維細胞培養平台,以研究
幹細胞的功能性分化與組織樣增生。
<4>持續探討在無外部指令情況下,細胞群體如何透
過機械力耦合、化學信號、細胞極性與群體感知
形成有序結構。
<5>建立用於描述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營養缺乏、
高溫、抗藥壓力、抗生素暴露等逆境下的能量分
配理論框架。
<6>發展出跨尺度模擬方法,如反應-擴散系統與多
體動力學模型,模擬大腸桿菌蛋白質分布如何隨
電位波動而調整,進而影響細胞形態與分裂位點
選擇。提供人工細胞研究中時空調控與訊號邏輯
的物理基礎。
(4)新興研究計畫:
<1>中高能物理組:
#1.計算中心將提供密集和人工智能演算,以處
理數據量大,計算耗時的天文物理、粒子物
理、重力理論和宇宙學中最重要的問題。
#2.搜尋宇宙中的高能量微中子。
#3.參與ePIC探測器核心模組,如前向追蹤探測
器和粒子識別系統的研發。發展探測器關鍵
技術與電子系統如ASIC與前置放大電路開發
。協助建構物理模擬如Geant4模擬、粒子追
蹤演算法、機器學習重建模型。
#4.揭示重味夸克在膠子等離子體中的運動與能
量耗散行為、量化QCD能量損失機制對不同fl
avor的依賴性、深化對強耦合QCD物質態的結
構與演化理解。
<2>量子材料物理組:
#1.ISECM整合系統預期將帶來下列成果:建立自
主製備高品質單晶材料的能力、實現製備與
檢測整合與促進前瞻材料研究、推進量子材
料與拓樸物質的發現與調控、推動技術平台
共享與產學人才培育。
#2.開發結合AI與第一性原理的新材料預測方法
、建立具體量子材料資料庫與預測平台、發
掘潛在的新穎電子態與拓樸相、強化理論與
實驗的協同合作。
#3.開發具時間與空間極限解析度的THz-STM整合
平台、進而探索單電子躍遷、非平衡態與超
快量子現象。
<3>生物與動態系統物理組:
#1.建立能夠連結疾病擴散動態與細胞層級模式
形成的理論基礎,以探討生物組織中自發性
的圖案產生如條紋、斑點的產生。
#2.開發出高解析顯微觀測平台與運動追蹤演算
法,可定量分析細菌在液體環境中的游泳行
為如週期中的轉向角度、速度、轉彎頻率與
持續時間,進而建立模型描述「游泳步態-
感測回饋-運動決策」的動態迴路,理解其
最佳化的趨化效率機制。
#3.釐清傷口癒合過程中細胞遷移、增生、分化
與訊號傳導的時序與交互作用。
#4.突破傳統靜電紡絲多為平面結構的限制,實
現可程式化、立體化的細胞骨架建構能力。
預期可應用於皮膚再生、神經修復、骨軟骨
再生、血管組織工程。
3.化學研究:
(1)能源與生物新材料:
<1>設計複合碳材料和導電高分子材料,應用於光電
和能源領域。
<2>研發奈米石墨烯電極材料,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
密度和功率密度。
<3>開發新型奈米和高分子材料,用於生物電子和醫
學應用。
(2)合成化學與觸媒化學:
<1>完成對天然物中醣脂質和醣胜肽的全合成研究。
<2>開發不對稱有機催化反應,推動創新藥物研發。
<3>開發多金屬奈米觸媒複合材料,應用於二氧化碳
還原反應。
<4>精進異相觸媒技術,生產高價值化工產品,並加
強與工業界的合作。
<5>利用機器學習提升計算化學模型準確性,優化化
學反應過程。
<6>研發針對性的藥物傳輸系統,專注於癌症治療。
(3)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分析:
<1>利用生物物理學方法研究漸凍症相關蛋白質的傳
輸效應,並探索其在固態腫瘤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
<2>開發超高靈敏度的微量蛋白體學和單細胞分析技
術。
<3>探索嗜甲烷菌在一碳代謝中的生物能量轉換,助
力實現零碳排放政策目標。
(4)計算化學:人工智慧正加速化學研究與產業轉型,
應用涵蓋分子設計、反應預測、實驗自動化,以及
催化劑和藥物的開發,不僅提升效率與精準度,也
開創化學研究新方向。
4.地球科學研究:
(1)以近年具有突破性發展的高解析度分散式光纖感測
技術深入探討地震科學在小尺度上相關前沿的問題
,進一步了解地下微構造與微震行為以及斷層帶地
殼內流體與熱的交互作用。
(2)在大屯火山地區透過置放地震儀監測並成像地下速
度構造與潛在地動,結合高精度光達技術以解析火
山地區形貌,再結合地球化學與岩石學的氬氬定年
與碳十四技術了解過去噴發歷史與行為,將會幫助
進一步評估未來大屯火山的潛在地質災害風險。
(3)建立全球即時地震矩張量計畫(GRMT)的目標是在全
球發生規模大於M5.5地震時,於20分鐘內提供世界
上第一個中心地震矩張量報告。此報告將提供真實
的CMT時間與位置,而非震源或是在其附近收尋得到
的近似解。精確的CMT是快速確定震源特徵的關鍵,
例如斷層的機制、破裂類型以及大地震的破裂方向
。GRMT也可以進一步為全球地震與海嘯的早期預警
提供關鍵震源資訊,並進行後續的災害評估。
(4)近期發展的高精度光達技術可以更精準地繪測地形
以及3D立體視覺環境,進一步探索目前高精度地質
製圖在沈積岩與火成岩混合區(海岸山脈地區)之應
用與可能遇到的困難,研究將嘗試建立與更新各類
地質製圖的流程,以利未來精準的地質研究與實務
的工程應用。
(5)由於超低速帶物質的熱傳導率與聲速主宰了該區域
的熱狀態、地震波速構造以及礦物的穩定區間,對
進一步解析其地震波速異常以及相關地體動力學等
關鍵議題至關重要。我們將以尖端實驗方法精準量
測超低訴帶物質於地幔底部高溫高壓狀態下的熱傳
導率與聲速。對D”層、特別是超低速帶周邊的熱流
量與溫度分佈提供革命性的新數據,以利更精準地
模擬地幔底部以及地核頂部等區域極為複雜的熱化
學構造演化以及動力學過程。
(6)透過岩漿活動紀錄,利用精緻的年代學和岩石地球
化學方法,選擇在東南亞及亞洲主要的造山帶,針
對“造山帶蛇綠岩”和“地殼組成轉變”兩項主題
進行分析歸納,希望獲得新的觀點與視野。期能對
整個亞洲的造山演化及地殼生長,乃至大陸板塊構
造運動等重大基本議題,提供新的制約和解釋,具
體促進臺灣在相關研究前沿的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
。
(7)目標建立地熱地質模型,提供臺灣三個重要不同地
熱地質環境的研究成果,包括地下三維地熱地質模
型、關鍵地熱儲集層構造滲透率力學參數,為地熱
發展在前期地質探勘階段的一些學術基礎,讓臺灣
的地熱發電在長期發展上,走上更順遂成功的道路
。
(8)以地球化學的同位素質譜儀技術研究隕石、鈣板藻
以及珊瑚於不同年代之同位素特徵以了解包括太陽
系早期演化過程,以及近年海洋環境的汙染與酸化
程度。
5.資訊科學研究:
(1)智慧計算研究群:
<1>視訊全景切割之時序語義一致性研究。
<2>語音的生成與辨識。
<3>假新聞解釋自動生成技術於新聞素養教育之應用
。
<4>深度強化式學習研究。
<5>AI安全與深度學習應用。
<6>基於文本的三維動畫生成與結合反事實注意力機
制的音樂分類。
<7>具對話機制之智慧雲端實驗室紀錄平台。
<8>鈣離子成像神經元影片之處理與分析。
<9>大型語言模型之記憶力研究。
<10>大型語言模型長語境處理的強化與加速。
<11>實現Beyond 5G/6G高效能群播服務之資源分配最
佳化研究。
<12>機器遺忘於大語言模型應用。
<13>生成式AI的多媒體資料處理技術。
<14>多視角追踨技術。
<15>透過批次查詢和GPU加速在窄通道場景中的提升
多樹RRT的效率。
<16>發展物件偵測演算法在多種DNA元件的識別與定
位。
<17>運用人工智慧模型輔助多模態資料庫之建置。
(2)系統研究群:
<1>基於多任務理論與演算法的元增強學習研究。
<2>深度學習於異質系統架構平台之資源配置與計算
排程之技術研發。
<3>動態AI推論效能加速研究。
<4>利用儲存系統內計算以提升AI/ML系統之運算效能
。
<5>研究資料寄存系統與服務。
<6>結合物聯網之智慧城市系統研究。
(3)理論研究群:
<1>形式脈絡之邏輯表徵。
<2>象棋殘局之知識擷取。
<3>模擬的理論技術與傳染病防疫政策。
<4>高階後量子密碼程式形式化驗證。
<5>深度學習之理論基礎研究。
<6>依值型別程式的邏輯程式理論基礎。
<7>優化嵌入式系統的後量子密碼簽名方案:引導NIS
T第二輪標準化。
<8>商歸納歸納遞歸型別理論。
<9>量子程式自動驗證技術。
<10>後量子加密競賽。
<11>以證明引導開發命令式程式開發的整合環境。
<12>量子密碼學及其驗證技術。
(4)新興合作計畫:
<1>多模態驅動的三維人體動作合成與生成。
<2>以視覺提示驅動的開放式即時視覺語言模型。
<3>文字及語音的多模態中文語言模型開發。
<4>從雲端到邊緣裝置之視覺語言模型發展。
<5>深度強化式學習之問題解決(應用)研究。
<6>以圖模型橋接低層次到高層次電腦視覺任務並使
其預測可被解釋。
<7>後量子簽章系統研究。
<8>多回合多模態對話之研究。
<9>社群元宇宙之推薦與最佳化技術研究。
<10>基於記憶體與儲存體運算之設計、優化與模擬驗
證。
<11>基於表徵學習之生成模型與異常偵測。
<12>可重置深度學習系統之編譯器系統。
<13>難解問題之稀疏認證技術發展。
6.統計科學研究:
(1)數理統計:
<1>結合典型相關分析、卷積神經網絡與自編碼器,
開發新型分析框架以揭示多變量空間數據間隱藏
的共同模態。
<2>探討設限資料下廻歸相關係數的點估計、區間估
計與漸近分布,並利用關聯結構模型及存活函數
估計,以模擬與實際資料驗證方法實用性。
<3>探討Stirling分割函數新型漸近展開方法,回顧
歷史發展,分析方法學進展及其在數學史中的意
義。
<4>採用非正交決定平面生成多個決定樹模型,探討
模型準確度與計算資源成本間的平衡,提升樹模
型效能。
<5>利用局部自相似性分析,探討遞迴關係式解的極
值問題,以數學驗證全域極值特性,揭示極值結
構與規律。
(2)統計方法與統計應用:
<1>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利用函數型資料分析,解
決氣候變遷與環境數據預測上的重要議題,涵蓋
異常值偵測、分群分類與時空預測三大面向,並
應用於ARGO等實際資料,以期為臺灣乃至全球的
氣候與環境問題提供務實解方。
<2>複雜動態系統:就二元神經影像數據,採用點過
程與局部平穩性方法,發展新技術因應非平穩性
數據。
<3>基於生成對抗網路(GAN),針對稀疏、高維及動
態矩陣數據開發視覺化增強技術與交互式工具,
推動金融、生物信息及交通管理等領域應用。
(3)統計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暨人工智慧:
<1>結合人工智慧,開發能夠有效處理高維度資料和
深度學習的穩健方法,開發穩健的可解釋性方法
、基於多臂老虎機演算法設計的動態定價實驗政
策、醫療數據與醫學影像分析、聯邦學習、及生
成式AI等方法。
<2>透過深度學習模型對基因型、影像和表現型資料
進行中介分析。
<3>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大規模全球蛋白質穩定性(
GPS)數據檢測調節蛋白質穩定性的胺基酸基序。
(4)智慧健康、精準醫學與生物統計:
<1>利用臺灣與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結合機器學習
與深度學習建立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預測模型,進
行疾病風險評估與個人化治療。
<2>結合理論計算與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 EM)數據,
利用高斯參數對cryo-EM圖譜進行原子類型特異性
分析,揭示殘基部分電荷分佈,促進蛋白質結構
解析及藥物設計應用。
<3>在不仰賴馬克夫假設下推導反事實風險及直接、
間接效應的無母數估計公式,並以B型肝炎資料驗
證因果中介效應。
<4>建立資料整合與滾動式存活外推方法平台,精準
估計健康餘命、醫療費及生產力損失等終身值。
7.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
(1)尖端材料與表面科學群組:理論團隊結合人工智慧
演算與第一原理,以建立快速且不失精度的材料模
擬,加速預測新穎材料結構與物性,以建立與實驗
團隊更緊密與即時的合作。飛秒雷射實驗技術的推
進與光與物質交互計算方法開發的齊頭並進能為固
體表面與介面的電子與結構特性表徵提供一個新的
平台。永續開發及能源相關材料的合成也預期在新
舊研究團隊共同努力下成為本院原分所新的重點項
目。
(2)化學反應動態與光譜學群組:自由基分子光吸收之
絕對強度之精密量測為釐清大氣與天文化學反應機
理中最重要的參數,此一方向為光譜精密技術開發
與理論團隊目前的重點,可望對實驗與理論計算的
誤差做精準的校正。鑑定多醣分子序列結構的技術
開發預計能在機械電子工廠的合作下,能在近期有
所突破。
(3)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群組:奈米鑽石的平台與數個
國際團隊合作開發結合各種光源(如雷射與同輻射)
共同推進奈米鑽石在量子技術與生醫應用。數種光
學顯微影像技術在數個實驗團隊共同努力整合,為
生醫研究提供了從奈米到細胞尺度的多種分子造影
技術平台,以期能探測單分子動力學到胞外體在活
體環境的各類重要問題。
(4)原子物理與光學群組:在以中性原子為平台的量子
計算原型機開發持續為本群組的主力,預期能順利
發展出一台原子平台的量子計算原型機。兩位新聘
助研究員共同致力於連續式光頻原子鐘及連續式原
子雷射的前沿發展。兩個團隊以超冷原子氣體形成
的量子態作為平台研究多體物理核心問題。
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
(1)全球ALMA觀測論文約4.6%由臺灣主導,115年我們將
持續升級視覺軟體CARTA,促進更快速準確的數據分
析,並持續負責臺灣ALMA區域中心的運作。已於113
年導入ALMA Band4+5接收機的早期研發,預計114年
會有初步成果,115年將持續提升接收機性能。
(2)115年將持續運轉GLT並參與EHT及GMVA觀測,亦將持
續從事黑洞相關理論研究。將持續與EHT夥伴機構合
作研發下一代信號接收系統─多頻帶接收系統。待
完成後可同時觀測兩個或三個頻率,並用較低頻資
料來校準較高頻資料,期能取得更高解析度的黑洞
影像。
(3)預期115年將對Subaru ULTIMATE、ELT的中紅外線成
像光譜儀(METIS)、以及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的
儀器研發都做出具體貢獻,包括負責ULTIMATE之地
面層調適光學系統(GLAO)的自調適副鏡測試系統及
廣視野相機(WF)的濾光片轉輪及控制軟體。
(4)預期115年將持續利用Subaru HSC巡天計畫觀測資料
發表論文。Subaru PFS預計114年開始6年(360夜)的
大型觀測,臺灣將能獲取PFS的觀測資料,從事研究
並發表論文。預期將對星系形成與演化等研究帶來
突破。
(5)115年將持續開發尖端的理論並與觀測比較,加強指
多間大專院校系所簽訂菁英博士培育計畫,推動雙
邊合作研究並共同指導學生,培育優秀人才。
(5)辧理大學生大學生暑期研究計畫:為增進大學生對
應用科學相關研究及跨領域研究的認識與興趣,邀
請有興趣之大學生利用暑假前來參與專題研究計畫
,以培育相關研究人才。
(6)配合院區開放及兒童科普日,辧理科普講座及參觀
體驗活動等包含適合國小以下的幼齡組以及國高中
以上的中學生組,期望將科普教育向下延伸並扎根
。
10.環境變遷研究:
(1)優化臺灣的跨全球-台灣區域尺度氣候模擬系統。
(2)持續以臺灣名義參加國際氣候變遷推估研究,對國
際研究社群提供國內自主產製的氣候變遷推估資訊
。
(3)模擬在全球暖化情境下,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極端
氣候與高衝擊天氣的衝擊。
(4)利用高解析氣候變遷資料,推估未來極端氣候與劇
烈天氣對台灣自然災害、水資源、農林漁牧、生態
、公共衛生、風能與太陽能等的衝擊。
(5)建置國內氣候變遷研究共享資源-氣候變遷高速計
算與模擬平台以及氣候變遷資料平台,提供國內學
研界使用。
(6)強化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氣候變遷研究樞紐與平台
功能,整合國內相關研究的能量與資源,具體化與
國際研究社群的連結,提升臺灣氣候研究的能見度
。
(7)推動都市空氣污染物生成及大氣轉化機制、邊界層
空氣污染傳輸之整合研究,由基礎科學解釋造成台
灣空氣品質惡化的關鍵污染來源及過程。
(8)推動區域背景大氣、跨尺度空氣污染機制及遙測之
整合研究,掌握臺灣周邊大氣環境的變遷趨勢,並
分析對臺灣地區空氣品質之影響。
(9)推動臺灣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通量之調查研究,以客
觀的科學資料掌握臺灣地區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進
而透過調查研究呈現政府淨零碳排政策與技術發展
的具體成效。
(10)環境變遷下的永續健康福祉:整合氣候變遷、空氣
污染、環境生態與社會經濟等領域,探究自然及社
會環境因素之複雜的交互作用,來探討影響健康之
環境暴險因素,並謀求介入策略以降低整體健康衝
擊之風險。
(11)永續社會轉型治理與氣候知識之轉譯服務:攜手跨
領域之法政社經等社會科學家,從而進行知識轉譯
以帶動社會轉型,同時強化與利害關係人互動,提
升氣候變遷資料之轉譯效益以促進加值服務。
(12)台灣森林碳匯研究:針對佔臺灣土地三分之二之森
林地,進行森林碳匯之研究,並與政府相關單位建
立溝通管道,利用本地優勢加速合作以強化碳儲存
。
(13)以生物偵測方法探討人體熱指標:因應氣候變遷對
健康衝擊,了解熱壓力對人體健康影響,以建立合
適的人體熱指標。
(14)了解臺灣周邊海域污染現況及隨時空變化的整體趨
勢。
(15)臺灣海域大型海藻養殖及藍碳封存技術建置。
11.資訊科技創新研究:
(1)資通安全專題中心: 期望透過跨領域數據融合與隱
私保護技術,建立具隱私保護的AI模型,及深入探
討入侵系統偵測的研究與創新技術為現有的資安防
禦機制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支援,以有效因應在數
位時代中日益複雜的網路安全威脅。並協助推廣資
安新知,並培養全方位的資安人才,提升我國資安
防護技術水準。
(2)智慧物聯網專題中心: 產業化技術的研發與推動將
連接業界與法人,瞭解時代與市場脈動,推動研發
技術之擴散。希能促使資訊科技的服務創新及使用
,能提升人群之生活品質。在紮實研究的基礎建立
上,努力在學術殿堂上建立能見度與影響力,鼓勵
國內外學術交流,於頂尖國際會議扮演積極角色,
讓智慧物聯網專題中心成為人才聚集與交流的平台
。此外,積極推動公共教育與政策建議,透過講座
、報告和合作計畫,推廣研究成果以促進成果應用
及與科技政策制定。
(3)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專題中心: 期望在人工智慧領域
取得深入且具有影響力的成果,為社會、經濟與產
業發展帶來積極且可持續的影響。多媒體研究上,
有助於保護電腦視覺智慧系統免受惡意對抗攻擊,
使大眾能夠更安心地使用這些人工智慧和電腦視覺
技術提供的智慧服務;智慧醫療方面,透過可攜式
腦機介面系統建立家庭型神經康復混合實境中心的
研究,將有機會以使用AR/VR設備進行家庭康復來節
省用戶的旅行時間和成本,同時也研究發展穩定且
可靠的腦機介面身份驗證模型,以推動生物辨識技
術在穿戴式設備中的應用。金融方面,運用和開發
機器學習模型,提升預測準確性、強化決策能力,
並優化製造業、供應鏈管理、財務分析等多個領域
的運作效率。
| 編號 | 科目 | 說明 | 數量 | 單位 | 單價 | 115預算 | 114預算 | 114差異 | 114比例 |
|---|---|---|---|---|---|---|---|---|---|
| 08 |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 | 本年度預算數313,089千元(含資通安全經費2,3 66千元),係參與最前沿國際天文設施的合作計 畫,如:阿塔卡瑪計畫(ALMA)、Subaru望遠鏡主 焦點光譜儀計畫(PFS)、海王星外自動掩星普查 計畫(TAOS-2)、次毫米波陣列(SMA)、特長基線 干涉儀/格陵蘭望遠鏡(VLBI/GLT)等,並進行中 紅外線影像光譜儀METIS計畫的儀器初步研發, 此外也啟動研究快速電波爆(FRB)的BURSTT計畫 及加入巨型麥哲倫望遠鏡計畫(GMT)。並致力研 究人才延攬及培育,提升國際社會對臺灣天文界 的認可,較上年度增列19,453千元,主要編列用 途科目如次: 1.員工在職進修訓練之教材、膳宿及交通費等計 2,247千元。 2.水電費計15,000千元。 3.電話、郵資及傳真費等計600千元。 4.權利使用費計1,148千元。 5.資訊設備保養、維修及資訊設備租金等計3,00 0千元。 6.事務機具等租金計150千元。 7.稅捐及規費計80千元。 8.法定責任保險、對業務活動保險費、儀器及房 屋建築火災保險費等計140千元。 9.約聘僱助理人員83人薪資及勞健保費等計99,8 39千元,臨時工2人酬金計1,320千元,國外專 家學者來台費用等計8,000千元,共計109,159 千元。(依實際工作月數支薪) 10.專家學者出席費、演講費及稿費等計180千元 。 11.參加國際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10千 元。 12.參加國內學術團體組織年費及會費等計16千 元。 13.工作車及發電機用油料等計50千元,消耗品 計14,450千元及非消耗品計1,500千元,共計 16,000千元。 14.大樓清潔費、舉辦研討會、研究報告、資料 袋、保全服務費、辦公用信封等印刷費、觀 測運轉費等計115,024千元,員工42人文康活 動費計126千元,共計115,150千元。 15.辦公室、研究室及實驗室養護等計1,164千元 。 16.車輛養護費計30千元及辦公器具養護費計43 千元,共計73千元。 17.電梯、空調、發電機、消防、儀器設備及事 務機具設備等保養費用計9,616千元。 18.赴國內各地區出差旅費計630千元。 19.赴大陸地區開會等旅費計330千元。 20.赴國外出席國際會議等旅費計7,000千元。 21.運輸搬運費用及快遞等計1,700千元。 22.短程車資計60千元。 23.機械設備費計17,576千元,包括: (1)小型儀表與元件計1,000千元。 (2)偵測器測試真空腔計1,000千元。 (3)中頻訊號處理系統(3頻段簡化版)計1,00 0千元。 (4)低溫射頻放大器模塊、次調諧二極體混頻 器模塊、中頻低溫放大器、實驗室測試用 毫米波元件、射頻正交相位信號混合器、 低溫探針台升級、低溫放大器、後級放大 器、透鏡、鎖相放大器、光學台、精密電 表或其他需要使用之小型設備、APS-C無反 單眼相機、天文望遠鏡、FPGA/現場可程式 化邏輯閘陣列、UPS不斷電系統、戶外機櫃 、偵測器測試系統機械結構、濾鏡環、多 通道電源供應器、真空讀計、熱耦功率量 測儀、真空電磁閥、微波元件、同步觀測 光學系統、頻段低通分光鏡、本地端訊號 源分配模組、光纖多訊號源傳輸系統、光 纖多訊號源接收系統、冷凍頭效能重建及 維護作業、GLT儀器零件更換等計14,576千 元。 24.資訊軟硬體設備費計11,278千元,包括: (1)硬體設備費計11,260千元: <1>伺服器3台計4,830千元。 <2>高效能GPU圖像處理單元磁碟陣列計3,00 0千元。 <3>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虛擬機器磁 碟陣列、虛擬系統備份伺服器、32型4K 螢幕、伺服器、交換機、小型NAS(網路 附接儲存裝置)、實驗數據伺服器等計3 ,430千元。 (2)軟體購置費計18千元:政府組態基準(GCB )等軟體。 25.雜項設備費計350千元,包括: (1)研究用中外圖書及期刊等計320千元。 (2)電子資料庫設備費計30千元。 26.博、碩士生4人獎助學金計432千元。 |
313,089,000 | ||||||
| 2000 | 業務費 | 283,453,000 | 102,645,000 | 180,808,000 | 176.15% | ||||
| 2003 | 教育訓練費 | 2,247,000 | 738,000 | 1,509,000 | 204.47% | ||||
| 2006 | 水電費 | 15,000,000 | 18,500,000 | -3,500,000 | -18.92% | ||||
| 2009 | 通訊費 | 600,000 | 450,000 | 150,000 | 33.33% | ||||
| 2015 | 權利使用費 | 1,148,000 | 2,200,000 | -1,052,000 | -47.82% | ||||
| 2018 | 資訊服務費 | 3,000,000 | 1,200,000 | 1,800,000 | 150.00% | ||||
| 2021 | 其他業務租金 | 150,000 | 100,000 | 50,000 | 50.00% | ||||
| 2024 | 稅捐及規費 | 80,000 | 20,000 | 60,000 | 300.00% | ||||
| 2027 | 保險費 | 140,000 | 125,000 | 15,000 | 12.00% | ||||
| 2033 | 約用人員酬金 | 109,159,000 | 45,200,000 | 63,959,000 | 141.50% | ||||
| 2036 |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 180,000 | 200,000 | -20,000 | -10.00% | ||||
| 2042 | 國際組織會費 | 10,000 | 20,000 | -10,000 | -50.00% | ||||
| 2045 | 國內組織會費 | 16,000 | 250,000 | -234,000 | -93.60% | ||||
| 2051 | 物品 | 16,000,000 | 17,775,000 | -1,775,000 | -9.99% | ||||
| 2054 | 一般事務費 | 115,150,000 | 5,500,000 | 109,650,000 | 1,993.64% | ||||
| 2063 | 房屋建築養護費 | 1,164,000 | 1,912,000 | -748,000 | -39.12% | ||||
| 2066 | 車輛及辦公器具養護費 | 73,000 | 24,000 | 49,000 | 204.17% | ||||
| 2069 | 設施及機械設備養護費 | 9,616,000 | 5,000,000 | 4,616,000 | 92.32% | ||||
| 2072 | 國內旅費 | 630,000 | 650,000 | -20,000 | -3.08% | ||||
| 2075 | 大陸地區旅費 | 330,000 | 70,000 | 260,000 | 371.43% | ||||
| 2078 | 國外旅費 | 7,000,000 | 2,641,000 | 4,359,000 | 165.05% | ||||
| 2081 | 運費 | 1,700,000 | 60,000 | 1,640,000 | 2,733.33% | ||||
| 2084 | 短程車資 | 60,000 | 10,000 | 50,000 | 500.00% | ||||
| 3000 | 設備及投資 | 29,204,000 | 34,600,000 | -5,396,000 | -15.60% | ||||
| 3020 | 機械設備費 | 17,576,000 | 29,000,000 | -11,424,000 | -39.39% | ||||
| 3030 |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 11,278,000 | 5,000,000 | 6,278,000 | 125.56% | ||||
| 3035 | 雜項設備費 | 350,000 | 600,000 | -250,000 | -41.67% | ||||
| 4000 | 獎補助費 | 432,000 | 12,000,000 | -11,568,000 | -96.40% | ||||
| 4050 | 對學生之獎助 | 432,000 | 12,000,000 | -11,568,000 | -9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