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分支計畫:
資料來源:115-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單位預算案-單位預算案第38頁
預算機關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承辦單位
預算金額
321,180,000 元(
計畫內容
1.精進物質流追蹤盤點與分析方法,建立資源循環資訊系  統,並辦理資源循環科技發展與創新規劃推動。 2.鼓勵與補助民間創新研發,強化資源循環零廢棄推動及  淨零轉型。 3.推動紡織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 4.促進循環永續產品產業與技術發展,研擬提升產品循環  永續性策略及誘因,建置我國產品數位護照系統及試行  ,提升產品循環利用效率及溯源管理。 5.資源循環流向申報數據人工智慧分析及視覺平台發展。 6.擴充生物質資源循環資訊平台,強化數據分析與視覺化  功能;選擇具潛力之特定生物質加值化利用與處理技術  ,建立場域應用操作條件與效益評估數據。 7.優化塑膠流布數據平台,導入人工智慧(AI)或統計模型  精進塑膠流布數據推估方法與流向追蹤能力;開發並建  置「固體再生燃料(SRF)管理系統」,整合申報資料、  品質檢測數據與流向勾稽功能。 8.辦理無機再生資源流向資訊平台管理、再生產品品質認  證與流向驗證制度、無機資源應用、再生建材技術研發  。 9.建置金屬及化學品循環資訊平台,研析循環效益指標及  提升循環指標視覺化圖台功能作為決策管理工具,整合  循環雲系統相關介面功能,並建置物料媒合查詢地圖工  具。 10.建置風機葉片回收破碎處理標準作業流程,研析各種   風機葉片再利用技術並評估及建立風機葉片回收再利   用資源化最適可行循環技術手冊。 11.建立數位方式盤點彙整資源循環產業碳排放情形,導   入AI管理掌握碳排資訊,並估算資源循環產業整體減   碳效益。 12.推動源頭減量活動及措施,鼓勵新創產業推出環保永   續之服務及數位化管理循環容器循環足跡,研析循環   共享商業模式與一次性產品消費模式之碳足跡差異。 13.研發低碳、可重複使用與輕量化特性的塑膠替代包裝   材料,並進行完整測試與分析;設計新型包材可追溯   、可控管之回收路徑,規劃完整封閉式回收商業模式   。 14.研擬產品綠色設計管理制度與法規規範,推動產品導   入易拆解維修及循環利用綠色設計示範案例,促進產   品綠色設計技術研發及認驗證管理機制;推動循環採   購,促進產業投入產品延長使用與維修技術研發及維   運量能,建構產品循環再製造與服務化供應鏈。 15.建立再生料認驗證制度及資料庫,明確界定邊界與範   疇,評估及盤點特定再生料減碳效益,提供企業具體   數據支援。 16.建構數位科技工具引導產業資源循環暨輔助自主管理   。 17.蒐研、彙整廢棄物邊境查驗案例及相關規定,建立作   業流程,評估、分析適用之科技化輔助工具,研擬架   構規劃建議,針對代表性案例建置資料庫。 18.建立生物質再利用碳排放基準,標準化計算方法,發   展生物質料源智能媒合平台及減碳指標分析。 19.整合黑水虻處理生物質廢棄物技術應用發展及適法性   ,建立黑水虻處理生質性廢棄物量半自動化控制處理   示範模場。 20.開發食品產業植物性廢渣加值產品,建立生物複合材   料製備技術及實驗室規模水熱處理系統。 21.透過固體再生燃料製造廠影像,建構相應標註資料庫   ,並建置影像辨識模型,導入AI管理。 22.建立植物基塑膠材料的物性、加工性、可再生循環次   數進行評估及雛型產品試製,並建置植物基塑膠之循   環再生產業鏈。 23.建立平板容器及緩衝材包裝噸級實場驗證智慧分選線   ,輔導四大產業導入合適再利用途徑,推動塑膠資源   循環模式。 24.推動塑膠綠色轉型,建立塑膠產業循環設計指南,並   推動產業整合工作,更新塑膠循環材質製品架構。 25.推動營建工地源頭減廢方式,輔導工程使用資源循環   建材,研析營建產出廢棄物循環技術。 26.建立廢酸廢棄物最適可行循環技術(BART)草案,將技   術指引手冊導入廢棄物清理計畫書審查指引,並鏈結   科技廠與再利用廠合作,推動示範性驗證。 27.開發廢塑化類複合材料高值化再利用技術,資源物料   可作為高值化結構材之替代原料,並推動複材循環策   略,研析複材回收碳纖最佳技術,以及鏈結科技廠與   再利用廠合作。 28.研析國內外醫療器材資源循環再使用品項材質,發掘   醫材再使用潛力,減少醫療廢棄物焚化處理量,降低   醫療碳足跡。 29.盤查車輛中塑膠零組件種類及再利用技術,設計規劃   適用於國內並符合國際之廢車塑膠回收的查驗與品質   認驗證制度。 30.盤點國內廢車粉碎殘餘物(廢車粉碎殘餘物再製燃料   )ASR(ASRDF)可去化管道及允收、排放標準,辦理實   場試燒作業,並研擬ASRDF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 31.開發與驗證量產級LED廢燈罩塑膠自動化拆解技術及建   置廢燈罩塑膠資源循環示範場域,以提升廢光學塑膠   資源循環,並達到產業落實化。 32.蒐集允收及非允收(雜質)影像辨識素材,進行AI模   組訓練,並透過蒐集處理業者攝影監視系統(CCTV)影   像資訊,訓練監控準確度。 33.評析廢塑料智慧化自動分選暨智能回收,以建立自動   化材料分選技術。  
預期成果
1.精進我國資源循環監測方法,整合及管考既有科技計畫  與創新研發計畫,提升計畫執行目標與效益,並協助政  策及產業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2.促進資源循環創新技術落地應用,增加創新技術專利權  、技術移轉等成果。 3.提升紡織品循環設計與使用再生料,促進紡織業循環供  應鏈與回收循環利用技術,建構纖維到纖維循環模式。 4.接軌國際推動循環永續產品策略及促進相關技術研發,  建構產品數位護照系統,以數位科技提升產品資源使用  及物質流向追蹤管理,推動產品資訊揭露促進消費者永  續消費行為。 5.應用流向分析結果,並持續優化系統功能。 6.完成生物質資源循環資訊平台加值功能開發與上線;完  成至少1項特定生物質加值化利用或處理技術之場域參  數優化測試評估報告,供後續技術推廣參考。 7.完成塑膠流布數據平台之新推估模型導入與驗證,提升  我國塑膠物質流分析之完整性;完成「SRF管理系統」  主要功能模組之開發,具備支援SRF產銷存運及品質流  向初步管理追蹤之能力。 8.促進無機資源區域循環與市場應用,提升無機資源循環  技術可用性,試推行認驗證機制符合市場需求。 9.建置金屬及化學品循環資訊平台,介接循環雲系統相關  介面功能使循環資料完整且具有決策參考性,料源地圖  可提升動靜脈產業鏈結。 10.風機葉片循環技術手冊提供風場營運商葉片排出處理   之參考,以強化再生能源設備廢棄資源化處理並可鏈   結風機葉片潛在再利用處理機構整合,加速推動循環   合作。 11.提升公民營清除處理機構及其他資源循環產業碳盤點   涵蓋範圍,設有中小型焚化爐等事業單位進行廢棄物   源頭減量及再利用。 12.建立循環消費商業模式及經濟規模,以循環容器取代   一次性用品。 13.透過新型材料導入與回收系統建置,可有效降低一次   性塑膠包裝使用量,改善現有包裝過度依賴耗損資源   之情形,達到資源循環與污染減緩雙重效益,落實我   國循環經濟與零廢棄政策目標;另透過技術開發與制   度驗證成果,將提供可操作、具成本效益之示範模式   ,供後續推動未來相關法規與補助政策參考。 14.產品導入綠色設計示範案例,提升產品環境友善程度   及可循環性,精進源頭減量並推行循環採購,延長產   品使用壽命與提升資源使用效益,節約自然資源。 15.建立符合我國實際運作需求的再生料認驗證制度,提   升再生料品質一致性與市場信任度;建置減碳效益評   估方法與邊界範疇計算框架,量化特定再生料的減碳   效益,強化其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資源循環之發展   。 16.運用數位工具蒐集與整合數據建置診斷數據資料庫,   並依據產業特性與廢棄物種類,提出最適化之循環利   用方案。 17.綜整廢棄物邊境查驗案例樣態,建立廢棄物邊境查驗   作業流程,擬具科技化輔助工具規劃需求建議,建置   案例資料庫,提升邊境查驗效率。 18.建立生物質再利用模式之碳排放基準與邊界,規劃示   範場域進行數據收集與監測;完成智能平台提供料源   媒合深化服務建議。 19.應用黑水虻轉製生質燃料進行市場調查及適法性評估   ,並規劃設置黑水虻處理生物質廢棄物量噸級之區域   型半自動化控制模場。 20.運用食品植物性廢渣,開發生物複合材料製備技術;   建立實驗室規模水熱系統,優化操作條件並建立核心   技術。 21.導入AI辨識影像技術,掌握製造廠SRF產品貯存情形,   提供即時預警管理。 22.評估植物基塑膠作為石化塑膠替代材料的基礎特性,   完成植物基塑膠包裝雛型產品,及植物基塑膠微粒環   境殘留測試與植物基塑膠再生循環次數評估。 23.建立噸級平板塑膠智慧分選示範線,導入高光譜辨識   技術與AI材質分類技術,規劃系統網路平台;盤點產   業廢塑膠種類及流向,評估導入源頭分類或前處理技   術,提高廢塑膠辨識及回收效率。 24.建立塑膠循環設計指南與全生命週期評估,研擬塑膠   產品設計規範,提升塑膠循環率,促進產業減量與整   合。 25.導入拆除零廢及重複使用技術,減少拆除廢棄物產生   ;研析廢混凝土塊粉碎及分篩前處理技術,減少混凝   土及砂漿原生物料;導入石綿板材化學處理及水泥窯   再利用技術,降低對於作為最終處置填埋需求的依賴   及成本。 26.經由高值循環技術開發、提出最適可行循環技術認驗   證制度,帶動上中下產業串聯,逐步建立廢酸最適可   行循環技術商業模式。 27.開發廢塑化類複合材料高值化再利用技術,設計循環   物料層間結構,減少原生物料消耗少10%。 28.研析適合資源循環再使用之醫療器材品項,篩選優先   推動項目,建立醫療器材資源循環再使用品項場域示   範,延長醫療器材使用壽命,減少醫療廢棄物焚化處   理量,降低醫療機構碳排放。 29.研析國內車用塑膠回收技術及建立驗證制度架構。 30.調查ASRDF去化管道允收標準,訂定ASRDF技術指引與   品質規範,協助去化ASRDF。 31.推動資源循環產業之數位化轉型升級,提升LED廢照明   之分選效率、回收再利用率及再生料循環應用技術。 32.提升稽核的準確性與效率,大幅減少人力資源負擔,   促進稽核認證數位轉型與精準化管理。 33.建立大型回收廠或細分類廠為試點場域實廠自動化材   料分選技術導入作業。  
編號 科目 說明 數量 單位 單價 115預算 114預算 114差異 114比例
01 淨零排放科技 1.「淨零排放-資源循環減碳技術計畫」執行期
 間為112至115年,計畫目標為實現2050淨零排
 放之永續社會,推動資源循環減碳技術及循環
 物料管理平台等工作,115年度編列111,200千
 元,辦理以下業務:
 (1)精進物質流追蹤盤點與分析方法,並建立
   資源循環資訊系統,及辦理資源循環科技
   發展與創新規劃推動等工作,需業務費8,8
   20千元(含委辦費8,650千元)及資訊軟硬
   體設備費4,000千元(含資通安全經費3,12
   3千元)。
 (2)研擬提升產品循環永續性策略及誘因,推
   動紡織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建置我國產
   品數位護照系統及試行,需業務費18,640
   千元(含委辦費18,540千元)及資訊軟硬
   體設備費2,000千元(含資通安全經費140
   千元)。
 (3)運用智慧化技術建立事業廢棄物流向預警
   模式,結合地方環保單位查核進行驗證,
   提升事業廢棄物申報資料品質,需業務費9
   ,680千元(含委辦費9,466千元)。
 (4)辦理生物質、塑膠、無機再生粒料、金屬
   及化學品循環利用技術,建立產品諮詢平
   台、產品履歷認(驗)證制度,發展循環
   業低碳製程,輔導公民營清除處理機構淨
   零排放關鍵議題及推動方式,需委辦費16,
   060千元及資訊軟硬體設備費2,000千元(
   含資通安全經費175千元)。
 (5)辦理資源循環創新及研究發展計畫,鼓勵
   與補助民間創新研發,強化資源循環零廢
   棄推動及淨零轉型等工作,需獎補助費50,
   000千元。
2.「淨零排放-資源循環綠色設計計畫」執行期
 間為115至118年,計畫目標為推動創新商業模
 式、源頭減量及綠色設計技術,並重點落實示
 範場域驗證,加速達成資源循環零廢棄及淨零
 排放等工作,115年度編列209,980千元,辦理
 以下業務:
 (1)研擬資源循環產業導入綠色金融工具可行
   方案,促進產業永續發展等工作,需委辦
   費5,000千元。
 (2)以循環使用替代一次用及推動循環消費與
   研發塑膠包材替代材料,並推動消費性產
   品綠色設計技術研發,建構符合綠色設計
   原則之認驗證管理機制與示範案例等工作
   ,需業務費49,000千元(含委辦費48,768
   千元)。
 (3)建立再生料資料庫及認驗證制度,研擬減
   碳效益評估框架及界定計算邊界與範疇,
   運用數據資料庫建立評估因子,提出最適
   化之循環利用方案,並規劃建置運用科技
   化輔助工具,強化廢棄物邊境查驗等工作
   ,需委辦費21,750千元。
 (4)開發塑膠、食品植物性廢渣及醫材資源循
   環再生技術與綠色設計,建構塑膠及營建
   循環產業推動與示範場域、建立生物質、
   塑膠及化學品等料源循環商業模式及配套
   措施等工作,需委辦費90,180千元及資訊
   軟硬體設備費3,250千元。
 (5)辦理車用塑膠回收再利用高值化及認驗證
   機制、廢車粉碎殘餘物(ASR)應用能資源化
   設施去化、廢光學塑膠低碳處理技術、AI
   輔助公告應回收廢棄物回收處理業稽核認
   證及廢塑料智慧化自動分選暨智能回收等
   工作,需業務費40,800千元(含委辦費40,
   400千元)。
321,180,000 202,000,000 119,180,000 59.00%
2000 業務費 259,930,000 172,000,000 87,930,000 51.12%
2036 按日按件計資酬金 773,000
2039 委辦費 258,814,000 172,000,000 86,814,000 50.47%
2072 國內旅費 343,000
3000 設備及投資 11,250,000 10,000,000 1,250,000 12.50%
3030 資訊軟硬體設備費 11,250,000 10,000,000 1,250,000 12.50%
4000 獎補助費 5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150.00%
4040 對國內團體之捐助 5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150.00%